李明麗,秦旭,王爽,李倩,王志剛,崔秀峰,高文勝
(1.山東省果茶技術推廣站,山東 濟南 250013;2.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3.山東省標準化研究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果品產業發展,制定出臺了《山東省果品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6—2020)》《山東省推動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0年3月25日發布),強調啟動實施標準化示范園建設工程,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實現良種良砧與良法配套,加快推進山東果品產業標準化綠色高質量發展。我們在全面了解山東果業標準化生產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以標準化助推果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2019年,全省水果面積58.5萬hm2,產量1 740萬t,干果面積43.3萬hm2,產量212萬t。其中,蘋果24.7萬hm2、950萬t,桃12.9萬hm2、365萬t,梨3.4萬hm2、104萬t,棗7.5萬hm2、63萬t,板栗11.9萬hm2、26萬t,核桃14.8萬hm2、17萬t。目前,果業已成為山東競爭優勢強、綜合效益好的高效特色產業,在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對全省果品主產區的調研統計,標準化生產關鍵技術推廣普及率達到90%以上。各地在果品產業發展和管理中能夠按照“種植品種名優化、栽培模式現代化、樹體管理標準化、土壤管理規范化、病蟲害控制綠色化、果品優質安全化”的發展理念,采用現代栽培模式進行標準化生產。現代栽培模式果園應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后,666.7m2用肥、用藥、用水和用工成本分別為989.2、235.3、124.2、2 538.8元,比傳統果園分別降低80.5%、47.0%、76.9%和70.1%,節本增效明顯[1]。萊州市瑯琊嶺小龍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對主要生產基地實行產前、產中、產后跟蹤服務,配備標準化生產技術員和質量安全監控員,推行“質量可追溯”體系管理,確保產品的標準化生產,2015年被確定為省級標準化生產基地。在大力發展現代果業的同時,各地均重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標準的制定工作,據初步統計,全省已制定市級地方標準76項。各項標準在引領產業發展、轉變生產方式、優化資源投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威海市已建設現代栽培模式蘋果園2.1萬hm2以上,近年來尤其重視果品相關標準的制定,2020年圍繞蘋果生產發布了28項市級地方標準,涉及生產中各個關鍵技術環節,其中《現代蘋果園支架支撐系統架設技術規范》《蘋果矮砧輕減集約果園周年管理規范》《蘋果矮化自根砧帶分枝苗木質量分級規范》等標準,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在全省現代果業發展中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總體來看,果品產業的國家和地方標準制定取得了明顯成效,表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標準制定修訂的重視程度和力度不斷加大。2010年以來,各級標準主管部門都非常重視農業標準、尤其是果品標準的制定工作,并安排了相應經費予以支持。山東省2010—2019年10年間頒布省級地方果品標準139項(圖1),遠遠高于1989—2009年21年間的88項;而且標準的制定力度還在不斷加大,目前每年正在制定和待發布的果品相關標準都在10項以上。

圖1 2010—2019年山東省發布省級地方果品標準情況
二是標準涵蓋了大部分樹種和整個果品產業鏈。國家和省制定頒布的標準,基本上涵蓋了各個果樹樹種和產前、產中、產后整個果品的生產過程。目前,已頒布實施與山東果業有關的國家標準192項、行業標準619項、省地方標準222項,涉及到18個樹種,分別是蘋果170項,梨80項,葡萄137項,桃62項,櫻桃23項,棗57項,杏35項,山楂17項,草莓35項,藍莓20項,無花果7項,獼猴桃12項,果桑4項,柿子2項,石榴6項,核桃52項,板栗17項,榛子3項,綜合果品類標準294項(圖2、表1)。

圖2 山東省主要林果相關標準
三是地方名優特果品的標準制定修訂工作得到較大重視。從國家行業標準和各省地方標準看,各地名特優果品的標準制定得到加強。針對山東省的肥城桃、青州蜜桃、萊陽梨、樂陵金絲小棗、煙臺大櫻桃、大澤山葡萄、冬棗等地方名優產品所制定的直接相關標準達到20項。針對肥城桃制定了4項省級地方標準,分別是《地理標志產品 肥城桃》《肥城桃種質資源》《肥城桃種質資源鑒定技術規程》和《有機肥城桃產地環境及生產技術規范》,基本確保了肥城桃的果品質量和標準化生產要求。

表1 林果主要基礎通用標準 (項)
四是注重了出口果品質量要求標準的制定。適應于果品出口量不斷增加的需求,近年來國家和各地都制定了系列果品良好農業規范出口操作指南,包括蘋果、梨、桃、櫻桃、葡萄、草莓等果品,與之相適應,還制定了上述樹種的有害生物安全控制技術規程,對促進相關果品出口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盡管國家及地方有關部門加強了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且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在推進果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標準化生產仍然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全省果業面臨果農和果園老齡化兩大問題。據調查,目前從事果業生產的5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63%,其中60歲以上達50%,而97%的年青一代不愿在家種植果樹;山東省傳統栽培模式果園占總面積的80%以上,以蘋果為例,30年以上樹齡的蘋果園占到四分之一以上,傳統栽培模式果園普遍存在樹體郁閉、通風透光條件差、病蟲害發生嚴重、果品質量低等問題,果園機械難以應用。“雙重”老齡化現象導致標準化生產難以推行[2]。
大多數傳統栽培模式果園土壤條件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果園管理機械及防雹、防鳥、防霜等裝備配套滯后,機械化生產水平較低,防災減災能力較差,制約了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應用。
當前山東省果品生產仍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栽種面積一般不足0.33 hm2,生產經營規模較小,病蟲害統防統治難以實施,農業投入品千差萬別,標準化生產水平普遍較低。
盡管已頒布1 000余項各類果品標準,但因為絕大部分是推薦性標準,再加上宣傳推廣力度和果農對標準的認識不夠,所頒布標準在實際生產中應用較少[3]。調研中發現,果品主產區地方政府對品種結構調整和發展產業化等問題積極性很高,但是對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尚認識不足,說明現有果品標準宣傳貫徹工作遠不到位。國家2007年頒布實施的《蘋果育果紙袋》(NY/T 1555—2007)和《水果套袋技術規程 蘋果》(NY/T 1505—2007)兩個行業標準,若切實用于生產,對提高我國蘋果品質和保障果實安全性將起到極大作用,但在部分蘋果產區,育果袋的選擇還是較為隨意,符合標準的育果袋應用比例偏低,套袋技術如套(除)袋時間也不嚴格執行標準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套袋成功率。
部分標準的立項與制定沒有經過充分論證和調研,標準中好多技術措施和指標與實際生產有較大差距,導致標準的可操作性差,影響了標準的推廣和應用。同時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立地條件差距較大,全國性的標準往往考慮了局部地區的實際和相關指標,也降低了相關標準的可操作性[4]。
果品生產包括產前品種、苗木繁育和園地規劃,產中各項生產栽培技術和果園有害生物的預測預報及安全控制技術,產后加工貯藏和質量安全的測定等,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對于鏈條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有相應的標準,標準間彼此銜接呼應形成完整標準體系[5]。但從目前已制定的果品標準看,一是標準總量不夠,甚至有的無標可依;二是標準制定散亂,形不成體系;三是標準制修訂周期過長,以致有的標準內容過時。一個既與國際標準接軌又適應果品產業發展的果品標準體系尚未建立[6]。
標準的制定需要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和進行大量實地調研,有些指標還需要經過多次室內實驗和田間驗證,需要多次征求各領域專家的意見,因此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撐。目前地方標準經費少甚至沒有經費補助,制約了標準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實現果品產業標準化生產,基本途徑是大力推廣現代栽培模式,加快老果園更新改造步伐。從近幾年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平臺項目實施效果看,項目區已成為了當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桿,推動產業實現了由傳統栽培向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建議加強政策扶持和引導,加大標準園創建方面的資金支持,建設一批優質高效的標準化示范園區,帶動中低效果園的升級改造,助推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通過實施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平臺和產業集群項目,同時,積極爭取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等項目,加大涉農項目資金對果業的投入力度,重點支持果園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建設、防災減災裝備和土壤修復、改良,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為標準化生產創造條件。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產業化經營,產業化經營需要依托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落實好國家出臺的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各項政策,鼓勵各類工商資本投資發展果品產業,通過整合資源,培育壯大一批有現代經營理念和資金實力的經營主體,建立一批規模化、標準化果品生產基地,通過新型經營主體落實高質量發展理念,應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帶動周邊區域果業高質量發展[7]。
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宣傳形式,加大已有標準的宣傳應用力度。如通過科普宣傳、培訓等各種形式,使廣大技術人員和果農充分認識到標準在實際生產中的作用,提高他們應用標準的認識程度,做到已頒布標準的真正廣泛應用[7]。
標準的立項要經過充分論證,承擔標準制定的單位要廣泛查閱相關資料和深入產區調查,確保標準各項指標的準確性和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切實提高標準的可操作性,為標準的推廣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適應現代果業的發展,應盡快建立果品標準體系,爭取做到果品產業的每個樹種各個環節都有標準可依[8]。同時注重將一些生產上較快應用且取得明顯效益的新技術、新成果進行標準化集成,形成地方或行業標準,以促進這些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標準化應用。
考慮到標準制定的復雜性和較大工作量,建議各級主管部門加大標準經費支持力度,為所制定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