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在當今社會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為這類人員提供符合現實需求的社會保障,是解決當前很多社會性問題的關鍵。本文中,作者結合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現狀,分析了當前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勞動和社會保障問題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并針對這些矛盾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靈活就業人員;政策措施;社保供需矛盾
1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多元價值觀的出現,尤其是我國確立了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之后,人們的就業形式選擇越來越多樣化,在傳統就業范疇之外出現了新型靈活就業模式。傳統上,人們傾向于選擇正規部門就業,如政府和事業單位、大型國有企業和有一定規模的私營企業等。這類正規部門具有工資待遇高、社會福利和保障好等特點,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員。但是,它們同時準入門檻也比較高,員工在選擇單位的同時也要接受單位的選擇。近年來,除了傳統的正規部門外,出現了所謂的“非正規部門”,一般來說除了政府和事業單位、大型國有企業以及有一定規模的私營企業之外的單位都屬于非正規部門,這類部門的工作強度和時間、工資待遇、福利保障等都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正規部門,在這種非正規部門中就業的人員稱為新型靈活就業人員[1]。目前,我國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有效構成主要有農民工、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個體從業者及自由職業者等,也包括特定的臨時工、鐘點工、季節性工作人員和個別非全日制工作人員等[2]。這些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工作時間不固定,收入待遇一般由勞動強度和工作時間共同決定,社會保障不完善,就業很少采用法律規定的合同形式,但是就業門檻低,因此吸引了很多低勞動技能或者低文化水平的勞動者加入。
2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現狀
分析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現狀,可以以省為單位。一般來說,某一省份內的新型靈活結業人員構成,如果該省屬于經濟發達身份,往往包括本省人員和外省流動進入本省的人員,兩者的比例可以達到1:1;如果該省屬于經濟不發達或者欠發達省份,往往主要由本省人員構成。無論是哪種省份,新型靈活就業人員主要包括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個體從業者和自由職業者四類。本文選擇某一勞務輸出省份作為研究對象,該省份經濟中等發達,全省GDP在全國連續多年排在20-25位,根據2019年該省發布的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該省新型靈活就業人員中本省人員和外省流動進入本省的人員數量比例為2:1,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個體從業者和自由職業者的人員數量比例為3:2:2:5。根據統計,這四類主要的新型靈活就業人員中,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人數占這四類人員總人數的比例為75%,這部分人基本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和社會保障不全面,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當前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人員占75%,無疑加重了這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的解決難度[3]。
3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勞動社會保障問題產生的原因
3.1法律法規不夠健全
國內現有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對于靈活就越缺乏具體的規章制度,加之目前所涉及的一些靈活就業法律法規覆蓋面叫狹窄,導致靈活就業者的勞動社會保障已經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現階段的政策大多數為法規,缺乏國家的法律強制性,效力層次低,很難達到預防違反勞動社會保障法規的作用。對此,必定需要呼吁政府部門健全法律法規。
3.2社會保險制度的缺陷大
社會保險制度主要是針對固定用人單位的正規就業形式而設定的,對于國有企業而言更是如此,具有基數高、費率高且待遇高等特征,根本就不適用于其他的小企業或者靈活就業人員。由于靈活就業人員收入不穩定,經濟承受能力差,本質上并不符合要求,靈活就業人員更愿意將資金收入用于提高生活上。
3.3參保人員經濟承受能力不足
經濟能力不足是導致靈活就業人員無法參加勞動社會保障的最主要因素。根據相關機構統計調查,可知,大多數靈活就業人員都愿意參保,尤其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導致下崗的職工,但由于收入偏低,很難在保證生活的前提下將資金投入到社會保險購買中。加之政府并沒有出臺對應的優惠新政策,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數量長期保持低數量狀態。
4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社會保障供需矛盾分析
新型靈活就業人員雖然就業門檻比較低,但是他們往往工資收入較少且極不穩定,加上從事的多是沒有技術含量或者技術含量很低的行業,所以職業可移植性比較差。當前社會每一個人都面臨很大的生存壓力,尤其是看病、住房及教育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進行解決,這些都給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帶來了非比尋常的壓力,另外無處不在的失業風險也加劇了這些壓力[4]。國家為了解決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生活問題,出臺了很多政策、法規來規范這類人群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模式,就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征收社會保障支撐基金、參加醫療保險的具體辦法、非全日制用工辦法等制定了具體的管理辦法,并且取得了不錯的實施效果[5]。但是,這些政策、法規和管理辦法多是參照傳統正規部門的用工模式進行的,缺少一定的針對性,與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對勞動和社會保障的現實需求不能夠很好得吻合。
4.1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繳費數不太合理
當前,我國職工基本社保繳費的政策比較靈活,目前主要有5檔政策可以被選擇,并不是固定的繳費基數。部分地區持有《再就業優惠證》可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就業備案手續并參加社會保險的,申領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補貼,市直現行補貼標準為175.03元。當前時期,社會給予了一定的政策補貼以及優惠政策支持,但很多靈活就業人員的工資水平低于當地年度平均月工資水平,或者不能保證每月都有固定的收入,高的標準繳費比例會給相當一部分靈活就業人員帶來壓力,削弱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消費水平,造成某一地域內消費能力下降,不利于經濟的良性發展。
4.2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很難滿足傳統勞動社會保障繳費年限
當前,整個國家和大多數地區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根據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的繳費年限不同、繳費檔次不同,領取標準也不同。繳費滿15年的人員的月養老金等于基礎養老金與個人賬戶養老金之和,而原國有、集體企業或事業單位職工在退休之后則按照城鎮企業職工養老金發放。對于繳費不滿15年的則可從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和從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中劃入統籌基金的部分一次性支付給本人,同時終止養老保險關系。對于不穩定性的靈活就業工作者而言,在某一地區若是繳費不足15年,那么會導致其個人資金損耗過大,致使退休之后也難以獲得月養老金。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具有很強的就業流動性,往往在一個地方工作兩到三年后隨著形勢的變化就會流動到下一個地方。
4.3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囿于思想限制不會主動尋求社會保障
新型靈活就業人員中以農民工、城市下崗失業人員為主,這些人在思想意識和收入上與傳統就業人員之間具有較大的差距,往往更注重眼前的現實利益,總是喜歡將當下掙到的錢收起來,不懂得為將來投資,因此很少有主動尋求社會保障的需求。他們在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時,不會主動尋求簽訂社會保障的相關條款,自己也不會主動去繳納社保基金,這就導致這些人的社會保障很難跟上社會整體形勢的發展,同時在需要的時候也很難獲得社會保障。
5解決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供需矛盾的對策建議
為了進一步解決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供需矛盾,需要進行制度方面的改革,同時在現有法律框架下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的措施機制,并且需要加大宣傳教育和思想動員力度,這樣才能發揮出社會保障應有的效益。
5.1進一步擴大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靈活性
建立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勞動能力弱的人群。當前,國家對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建立比較科學和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規范社會保障的執行流程,防止別有用心或者心懷不軌的人在勞動和社會保障問題中作文章,最終引發社會性問題,浪費納稅人的信任和金錢。但是,當前很多社會保障制度層面的規定,更多地是參照體制內傳統就業人員的收入、繳費能力和現實需求制定的,要考慮到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現實能力與根本需求,確保相關制度的強適用性和靈活性,根據社會形勢的發展來及時對這些政策進行修訂和完善。在制定政策的時候需要針對每一類不同屬性的靈活就業人員進行適當的修訂與完善,確保政策靈活性。對于靈活就業者而言,其利益更加需要被保障,國家要出臺相關制度支持該類群體在最小化資金的耗費基礎上得到最大的社會保障,確保在醫療、養老以及生育等各個方面能夠通過社保繳納的模式享受到國家給予的優惠和待遇,致使各項工作一一落地,讓更多的人愿意參與到社保繳納中。
5.2進一步規范用工單位為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社保金
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具有特殊性,沒有固定的用工單位,或者與用工單位很少簽訂勞動合同,這就導致用工單位很少為這類人員繳納勞動和社保基金。用工單位不繳納或者少繳納社會保障基金,雖然短期來看節約了周轉資金成本,但是給社會的良心運轉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因為這類沒有社保基金的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問題必然會被推向全社會,成為產生社會不穩定的因素。用工單位為各類人員繳納規定比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基金,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同時也是對員工辛勤勞動和付出的肯定和回報,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對用工單位的檢查與監督力度,督促其為各類人員繳納相應的社會保障基金,同時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力度,指導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無論工作時間長短都需要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這樣才能有助于自身權益的維護。
6結語
新型靈活就業人員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出現的,具有產生的時代必然性,同時也改變了勞動和社會保障的組織結構模式。如何為這類人員提供符合現實需求的社會保障,是解決當前很多社會性問題的關鍵。本文中,作者結合新型靈活就業人員的現狀,分析了當前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勞動和社會保障問題中存在的供需矛盾,并針對這些矛盾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與建議。后續,需要結合具體地區的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分布情況和現實需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爭取實現勞動和社會保障福利的全覆蓋,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柳娟,尤明慧.新業態背景下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0(29):88-90.
[2]楊攀,周婧.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擴面問題研究——以南昌市為例[J].社會科學前沿,2021,10(2):11.
[3]王晗.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探究--以鄭州市為例[J].綏化學院學報,2019,39(3):19-21.
[4]曾高峰.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勞動和社會保障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20(16):230.
[5]于齊,凌云莉.靈活就業人員參與養老保險意愿分析——以鞍山市為例[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9(3):9.
[6]余瑩.我國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問題研究[J].福建質量管理,2019(8):103.
作者簡介:施展,(2002.1-),男,江蘇省大豐市,漢,本科(在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