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阿根廷、美國、新加坡特派特約記者 姚明峰 吳倩 辛斌 ●柳玉鵬
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多種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帶動多國通脹加劇、“食品籃子”價格飛漲。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稱,2月世界糧食價格連續第9個月上漲。一方面,全球多國從保障糧食安全的考慮出發、增加采購的趨勢在擴大,糧食供不應求。另一方面,部分糧食出口國收緊糧食出口,造成全球糧價上漲。在此背景下,無論是糧食進口國還是糧食出口國,都對糧食問題提高警惕。
糧食出口大國也沒躲過去
“俄羅斯面臨食品短缺威脅。”俄羅斯《獨立報》22日以此為題報道稱,盡管俄羅斯是全球糧食出口大國,但俄羅斯去年食品價格依然上漲。俄羅斯國內的糖、蛋、肉和葵花籽油的價格去年上漲10%。在居民收入減少的背景下,食品價格上漲意味著俄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在普遍下降。
而在另一個糧食出口大國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街頭,不少面包店在結束營業之前,門口都會排起長隊,失業民眾等待領取賣剩的面包。阿根廷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阿根廷經濟去年萎縮10%,2021年1-2月的通貨膨脹率均達到8%。通脹拉抬使得食品價格大漲,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阿根廷水果的平均價格增長高達228%,土豆價格增長114%,肉類平均價格增長103%。
食品價格上漲問題也影響到發達國家。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現在有近1/8的家庭缺乏食物。另據歐洲食品銀行聯合會稱,整個歐洲對食物幫助需求增長30%。
在90%以上糧食都依賴進口的新加坡,今年以來,大多數食品價格都出現上漲。1月份,新加坡的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5%,是去年3月以來的最低漲幅。據《環球時報》駐新加坡記者觀察,主要食品價格過去一年基本都在漲,特別是蔬菜,因為疫情和鄰國馬來西亞的自然災害,波動比較大。實際上,從去年疫情初期開始,新加坡就頻頻出現搶購事件。記者接觸的新加坡人有不少表示,“不是怕沒什么吃的,而是怕不斷漲價”。
背后原因
糧食出口國實施出口限制,部分造成世界糧價上漲。俄《獨立報》22日稱,由于國內的糧食價格暴漲,為了增加本國供應,穩定價格,俄羅斯加強了出口征稅。從今年2月份起,俄開始對部分糧食出口實施配額,并提高出口關稅。俄經濟學家捷爾諾夫斯基表示,對于俄羅斯專業化生產的主要產品來說,出口不會對國內消費構成威脅。“我們生產的小麥和葵花籽油是國內消費量的2倍。”他說,從長遠來看,俄提高出口關稅會影響國內生產者的積極性,從而可能造成商品短缺,這對居民和整個國家經濟來說是糟糕的。俄羅斯是小麥最大的生產國之一。如果俄減少出口,國外市場會逐步被其他國家占領。
疫情期間一度收緊大米出口的越南,現在卻緊緊抓住全球糧食上漲的機會。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越南產大米價格創出9年來的高點。美國農業部的統計顯示,2020年越南的大米出口量為617萬噸,超過出口量下滑的泰國,躍居世界第2位。另據調查公司Re?finitiv統計,越南產的大米出口價格2月上旬達到每噸512.50美元,創出2011年12月以來的高點,目前也徘徊在約507美元的高位。
解決辦法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去年11月聯合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表示,沖突、經濟衰退、氣候極端事件和新冠疫情幾大不利因素疊加,導致糧食不安全狀況緊急階段不斷逼近。從全球來看,共有20個國家和局部地區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進一步惡化的風險。
實際上,新冠疫情未在全球蔓延之前,新加坡就開始制定糧食應急計劃。2007年,全球發生糧食價格危機,短短一年內,糧食價格上漲40%,引起世界恐慌。高度依賴糧食進口的新加坡,從那時起就規劃全面的糧食多元計劃。目前,新加坡從180多個國家采購糧食。以蛋類為例,新加坡就預先開發進口來源,能夠從丹麥、日本、美國等多國進口。
阿根廷農業部也正在尋求既確保國內糧食供應、又不用禁止出口的辦法,來平衡食品價格上漲和維護農民利益的關系。此前阿根廷政府曾試圖限制玉米出口,但遭到農民激烈反對,認為政府干預市場將影響農民收益。作為阿根廷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阿根廷將繼續保持對華糧食和肉類等農產品出口。本月初,阿根廷生產發展部舉行阿根廷對華生產合作計劃啟動儀式,鼓勵阿根廷企業拓展中國市場。有專家稱,農產品出口是阿根廷政府重要收入來源,保持對華出口有利于促進阿根廷經濟復蘇。▲
環球時報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