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梓陽
(宜興214221)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在多次的登臨宜興之后, 留下了千古的名句, 這也是最早的可以從詩歌之中可以窺見紫砂端倪的文字記載,到了明代的時候,在南京司禮太監吳經墓出土的“吳經提梁壺”則是最早的實物,記載著紫砂和宮廷的歷史淵源。 在民間最為廣泛的故事則是明代仕人吳頤山在宜興金沙寺寄居學習的時候,他的小書童龔春閑來無事, 于是在寺內僧人的指點之下, 根據寺內千年銀杏樹的樹癭形態設計制作了“樹癭壺”,成為了紫砂壺的開山之作,龔春也就成為了紫砂壺制作的鼻祖。 在后來的演變過程之中,紫砂壺的造型藝術也逐漸豐富起來,形成了圓器、方器、仿生器等諸多的大類, 讓廣大的壺友可以有許多的選擇, 也讓我們宜興的紫砂藝人可以選擇自己比較擅長的器型來傳遞出自己的情感表達, 引起廣大壺友強烈的共鳴。
紫砂作品“磚方壺”(見圖1)是一把典型的紫砂方器作品,橫平豎直的線條勾勒出四方四正的造型,同時再輔以陶刻裝飾, 把紫砂藝術的器型之美和藝術品味彰顯出來, 讓我們感受到其中的剛正不阿和文化的傳承。 顧名思義, 此壺壺身如同一塊磚頭一樣,給人以端莊穩重、堅若磐石的感覺;壺嘴呈45 度上揚,簡約修長,出水迅猛有力;與之相匹配的把手則是方正的設計,端握舒適、坦蕩工整,和壺身完美地融為一體;壺蓋嵌入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上面的壺鈕設計也是方正的橋型, 把江南水鄉的特征凸顯出來的同時,和整體的氣韻相得益彰。 壺身刻繪了一幅雄鷹在遒勁的蒼松上展翅的畫面, 構圖采用了對角線的布局, 很好地利用了方形整面的空間感,松枝的形態蜿蜒盤旋,沖上云霄,松針的細節滿滿, 凸顯了作者的毅力和恒心, 上面的雄鷹展翅欲飛,威武霸氣,舍我其誰,和主題“雄風”完美契合。

圖1 磚方壺
從整體上來看這件紫砂作品“磚方壺”,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之上更加富有現代藝術氣息, 在刪繁就簡之中給人以充分的視覺體驗, 端握此壺喝茶可以感受到匠人的精湛技藝, 同時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紫砂造型藝術的方器之美, 或者陳列起來, 細細端詳,宛如秦磚漢瓦一般,講述著歷史的滄桑和古老的傳說, 把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紫砂這一種幾乎完美的載體呈現出來,讓我們在稱贊之余,徜徉于紫砂藝術營造出來的良好境地而流連忘返。
在紫砂藝術的造型之中,“磚方壺” 是非常經典的一種器型。 據考證,“磚方壺” 最早出現于明代晚期,由當時的著名陶手許文龍所創作,可是在那個亂世,許文龍縱然有才華,也難以擺脫時代的命運,他自己顛沛流離,“磚方壺”后來也流傳于日本,在異國他鄉卻受到了足夠的重視, 吸引了當地許多關注的目光, 一位藏家還專門修建了紫砂壺博物館珍藏許文龍的作品。 “磚方壺”在方器之中是比較成熟的作品, 幸運的是許文龍的后輩們很好地傳承和創新了他的技藝和精神,把“磚方壺”直挺而不呆板的整體感覺非常傳神地展示出來, 同時在此基礎之上開創了以磚方為原型紫砂壺造型,把明清家具、江南建筑的風格特征賦予其上,還有的充分利用了四面平整,便于陶刻、 泥繪裝飾等的器型特點, 呈現出坦坦蕩蕩、精致靈秀之韻味。 紫砂方器的成型手法是鑲接而成,和傳統的紫砂拍打成型又有所區別,特別考驗匠人的技藝水準和藝術造詣, 同時在燒制的過程之中也更加需要對于泥料特性的全面了解, 所以堅持方器的創作需要我們共同的守護。 這件紫砂作品“磚方壺”就是在沿襲傳統經典的基礎之上,把干凈利落的立面和陶刻的藝術結合起來, 賦予了紫砂方器以靈魂,讓方正的造型不再呆板,讓廣闊的空間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 讓我們能夠通過此壺了解到其背后的家國命運和歷史傳承, 在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基本脈絡的聯系之下,紫砂藝術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紫砂造型是我們最開始關注的因素之一, 也是宜興的紫砂藝人在不斷地觀察自然和體味生活后累積出來的靈感表達。 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紫砂器除了具有實用的沖泡茶葉的功能之外, 也體現出在藝術欣賞和文化的傳承方面的價值, 讓我們廣大的壺友心心念念、欲罷不能,其中最大的魅力就是來自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詩書畫印的完美融合,使得我們在其中找到一種和古人共游、和先賢對話的穿越時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