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林日 青木 ●本報特約記者 任重
美國拜登政府上臺后竭力打造的“遏制中國聯盟”首次“協同”出手,抄襲的是類似“墨西哥人浪”的行為藝術——繼歐盟之后,英國、加拿大和美國在一天時間內陸續加入就所謂“新疆人權問題”制裁中國的行列,形成輪動施壓之勢,另有兩名“五眼聯盟”的小弟——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于同天發聲明站隊支持,不過這兩國未宣布參與制裁行動。美國彭博新聞社23日稱,這些制裁基本上是“象征性的”,不太可能影響中國經濟或者行為。正如中國高官在阿拉斯加剛剛說過,“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歷史和事實表明,這幾個國家想當人權教師爺,但他們根本不配,他們既非圣人,更無實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2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就此事進行了暢快淋漓的駁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23日表示,這幾天,少數西方勢力紛紛登臺表演,對中國進行抹黑指責。但他們應該知道,編個故事、造個謊言就能肆意干涉中國內政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歐洲路演”與“合縱震懾”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歐盟22日宣布一系列針對中國新疆自治區官員和實體的制裁措施,隨后,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加入歐盟的行動,各自宣布制裁令。《紐約時報》報道說,由于4名被制裁的中國官員中,有兩人已于去年7月被特朗普政府列入制裁名單,因此此次美國的制裁名單比歐盟、英、加的制裁名單少兩個人。
另據路透社23日報道,這是拜登上任以來西方國家首度針對北京采取這類“協同行動”。美國去年還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實施了制裁,不過其他西方國家這次宣布的制裁名單上并沒有陳全國,專家和外交人士稱這是為了“避免發生更大的外交爭端”。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財政部宣布制裁行動后發表聲明,稱中國“在新疆犯下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行”,要求中國政府結束“鎮壓”,以及釋放所有“被任意關押在拘禁營中的人”。據路透社23日報道,美高級官員曾表示,他們“每天都在就中國相關問題和歐洲各國政府聯系”,他們稱之為“歐洲路演”。但布林肯卻虛偽地把美國最新對華制裁稱為“對盟友們這一輪制裁行動的聲援”,還將這輪制裁稱作“促進人權受到尊重”的“多邊合作”。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拜登政府認為,在制裁方面特別需要采取聯合行動,以確保有效性。此外,即便經濟上懲罰力度較小,至少可以建立起“外交上的合縱之勢”,眾聲譴責予以“震懾”。雖然拜登政府本月早些時候已協同歐盟對俄羅斯實施了制裁,但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實力,聯手對付中國更具挑戰,也需要保持更加微妙的平衡。
中方提出嚴正交涉
華春瑩23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加、英和歐盟基于謊言和虛假信息以人權為由對中國新疆有關人員和機構實施制裁,中方予以強烈譴責。中國外交部負責人已分別召見歐盟、英國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中方也已向美方和加方提出嚴正交涉。
23日正在廣西桂林同俄外長拉夫羅夫舉行會談的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當天表示,正在舉行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80多個國家以共同或單獨發言形式聲援和支持中國在新疆問題上的正當立場,這足以說明,公道自在人間,少數西方勢力的操弄根本代表不了國際社會。
華春瑩23日表示,美、英、加、歐盟的一些政客關心的根本不是什么人權,在乎的根本不是什么真相。他們不愿意看到中國的成功、發展,不愿意看到中國人民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于是打著人權的幌子以各種借口干涉中國內政,企圖遏制中國發展。
華春瑩說,這幾個國家自封人權“判官”,充當人權教師爺,但自身在人權問題上劣跡斑斑。希望他們明白:今天的中國不是伊拉克,不是利比亞,也不是敘利亞,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國。奉勸他們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利益與民族尊嚴的堅定意志。他們終將為他們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代價。她反問道:“當年美英等國用一袋洗衣粉和擺拍的視頻作為證據,就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個主權國家發動戰爭……他們難道不應該被制裁嗎?”
匈外長批評歐盟對華制裁
香港《南華早報》23日稱,美國、歐盟、英國和加拿大聯手制裁中國官員,標志著美國與中國的緊張急劇升級。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前負責人史密斯表示,美國及其盟友在同一天實施的協調制裁“極其罕見”。高級投資顧問特雷茲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稱,拜登議程的“多邊主
義”開始浮現,美國將與盟友協調遏制中國,“迫使中國在從氣候變化、人權到市場準入等各個領域做出改變。今天祭出制裁,明天很可能意味著協同關稅”。
不過,彭博社23日報道稱,這些制裁基本上是象征性的,不太可能影響中國經濟或者行為——“中國不但沒有退步,而且加大了賭注:召見歐盟駐華代表,制裁歐盟個人和實體”。
盡管歐盟在此輪制裁中打了頭陣,但對于中國的反制,歐盟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德國新聞電視臺23日稱,歐洲和中國相互制裁“出乎雙方各自的意料”,有一點可以肯定,雙方知道,如果爭端升級,將不符合雙方的利益。中國是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現在雙方需要坐到一張桌邊,進行談判。德國《商報》23日稱,歐盟對華制裁只是象征性的,美國要求更加嚴厲的措施,而歐盟希望“戰略自主”,因為中國對歐盟而言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歐盟國家公司擔心中歐分歧引發貿易爭端。
據英國《衛報》23日報道,雖然對華制裁措施獲得歐盟27國政府同意,但歐盟內部也存在批評聲音,匈牙利外長西亞爾托22日在社交媒體上稱這些制裁是“毫無意義、自我膨脹和有害的”,“這一制裁除了將進一步毒害中歐關系之外什么都不能改變”。他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現在應該做的事情是拯救生命,而不是制裁”,他批評歐盟“試圖轉移人們對疫苗等現實問題的注意力”。英國宣布制裁中國當天,下議院保守派“后座議員”試圖通過投票,阻止政府與“這個涉嫌種族滅絕的國家”簽署貿易協議,但最終宣告失敗。
中美氣候問題合作“悄然推進”
不管怎樣,這一次美國攛掇西方盟友聯手對華制裁,無疑損傷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關系。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副主席居拉22日在一份郵件中說,“鑒于歐盟與中國關系今天的最新發展,尤其是中方令人無法接受的制裁”,歐洲議會決定取消原定23日就簽署中歐投資協定舉行的一個審議會。
當地時間22日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布魯塞爾,準備就如何共同應對“中國對跨大西洋安全和世界安全形成的挑戰”等重大問題與北約盟國的外長們磋商。不過,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關于中國的表述與布林肯似乎不盡相同。“我們必須與中國打交道”,德新社23日報道,斯托爾滕貝格在接受德媒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崛起為北約國家提供了新機遇,例如,在貿易和成員國的經濟方面。我們需要在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許多問題上與中國接觸。”但他同時也強調,中國是一個“不與我們分享價值觀”的崛起大國,例如在香港等問題上。
另據《華爾街日報》23日報道,雖然最近美國和中國高層官員的對話氣氛緊張,但雙方“正悄然推進”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23日計劃將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一同參加一個網絡氣候會議。除了中美,來自歐洲幾十個國家、歐盟、加拿大的高層官員將會出席。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當地時間22日接受微軟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證實,克里將與解振華進行會晤。《華爾街日報》稱,在特朗普政府期間美中關系遭遇近乎自由落體式的惡化之后,中國政府也希望把兩國之間的競爭置于一個更可預測的軌道上。報道引用一位知情人士的話稱:“氣候是一個關乎人類存亡的問題。即使存在大國競爭,在這個問題上進行合作也是有可能的。”報道同時引用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的話稱:“他們會進行合作,因為這符合他們各自的國家利益。”
“歐盟應與中國打交道”,德國《巴登日報》23日稱,布魯塞爾30多年來首次宣布對北京實施制裁。但歐盟的制裁實際上是“無齒的”,不太可能實現其目標。“政客們正在玩一場危險的游戲”,報道稱,歐盟寧愿走自己的路線,制裁是一條值得懷疑的道路。如果這種危險的游戲升級并螺旋式上升,最后,只有失敗者,沒有勝利者。▲
●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林日 青木 ●本報特約記者 任重
美國拜登政府上臺后竭力打造的“遏制中國聯盟”首次“協同”出手,抄襲的是類似“墨西哥人浪”的行為藝術——繼歐盟之后,英國、加拿大和美國在一天時間內陸續加入就所謂“新疆人權問題”制裁中國的行列,形成輪動施壓之勢,另有兩名“五眼聯盟”的小弟——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于同天發聲明站隊支持,不過這兩國未宣布參與制裁行動。美國彭博新聞社23日稱,這些制裁基本上是“象征性的”,不太可能影響中國經濟或者行為。正如中國高官在阿拉斯加剛剛說過,“中國人不吃這一套”。“歷史和事實表明,這幾個國家想當人權教師爺,但他們根本不配,他們既非圣人,更無實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2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就此事進行了暢快淋漓的駁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23日表示,這幾天,少數西方勢力紛紛登臺表演,對中國進行抹黑指責。但他們應該知道,編個故事、造個謊言就能肆意干涉中國內政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歐洲路演”與“合縱震懾”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歐盟22日宣布一系列針對中國新疆自治區官員和實體的制裁措施,隨后,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加入歐盟的行動,各自宣布制裁令。《紐約時報》報道說,由于4名被制裁的中國官員中,有兩人已于去年7月被特朗普政府列入制裁名單,因此此次美國的制裁名單比歐盟、英、加的制裁名單少兩個人。
另據路透社23日報道,這是拜登上任以來西方國家首度針對北京采取這類“協同行動”。美國去年還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實施了制裁,不過其他西方國家這次宣布的制裁名單上并沒有陳全國,專家和外交人士稱這是為了“避免發生更大的外交爭端”。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財政部宣布制裁行動后發表聲明,稱中國“在新疆犯下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行”,要求中國政府結束“鎮壓”,以及釋放所有“被任意關押在拘禁營中的人”。據路透社23日報道,美高級官員曾表示,他們“每天都在就中國相關問題和歐洲各國政府聯系”,他們稱之為“歐洲路演”。但布林肯卻虛偽地把美國最新對華制裁稱為“對盟友們這一輪制裁行動的聲援”,還將這輪制裁稱作“促進人權受到尊重”的“多邊合作”。
《華爾街日報》評論說,拜登政府認為,在制裁方面特別需要采取聯合行動,以確保有效性。此外,即便經濟上懲罰力度較小,至少可以建立起“外交上的合縱之勢”,眾聲譴責予以“震懾”。雖然拜登政府本月早些時候已協同歐盟對俄羅斯實施了制裁,但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實力,聯手對付中國更具挑戰,也需要保持更加微妙的平衡。
中方提出嚴正交涉
華春瑩23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加、英和歐盟基于謊言和虛假信息以人權為由對中國新疆有關人員和機構實施制裁,中方予以強烈譴責。中國外交部負責人已分別召見歐盟、英國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中方也已向美方和加方提出嚴正交涉。
23日正在廣西桂林同俄外長拉夫羅夫舉行會談的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當天表示,正在舉行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80多個國家以共同或單獨發言形式聲援和支持中國在新疆問題上的正當立場,這足以說明,公道自在人間,少數西方勢力的操弄根本代表不了國際社會。
華春瑩23日表示,美、英、加、歐盟的一些政客關心的根本不是什么人權,在乎的根本不是什么真相。他們不愿意看到中國的成功、發展,不愿意看到中國人民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于是打著人權的幌子以各種借口干涉中國內政,企圖遏制中國發展。
華春瑩說,這幾個國家自封人權“判官”,充當人權教師爺,但自身在人權問題上劣跡斑斑。希望他們明白:今天的中國不是伊拉克,不是利比亞,也不是敘利亞,更不是120年前的中國。奉勸他們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利益與民族尊嚴的堅定意志。他們終將為他們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代價。她反問道:“當年美英等國用一袋洗衣粉和擺拍的視頻作為證據,就對伊拉克和敘利亞兩個主權國家發動戰爭……他們難道不應該被制裁嗎?”
匈外長批評歐盟對華制裁
香港《南華早報》23日稱,美國、歐盟、英國和加拿大聯手制裁中國官員,標志著美國與中國的緊張急劇升級。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前負責人史密斯表示,美國及其盟友在同一天實施的協調制裁“極其罕見”。高級投資顧問特雷茲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稱,拜登議程的“多邊主
義”開始浮現,美國將與盟友協調遏制中國,“迫使中國在從氣候變化、人權到市場準入等各個領域做出改變。今天祭出制裁,明天很可能意味著協同關稅”。
不過,彭博社23日報道稱,這些制裁基本上是象征性的,不太可能影響中國經濟或者行為——“中國不但沒有退步,而且加大了賭注:召見歐盟駐華代表,制裁歐盟個人和實體”。
盡管歐盟在此輪制裁中打了頭陣,但對于中國的反制,歐盟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德國新聞電視臺23日稱,歐洲和中國相互制裁“出乎雙方各自的意料”,有一點可以肯定,雙方知道,如果爭端升級,將不符合雙方的利益。中國是歐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現在雙方需要坐到一張桌邊,進行談判。德國《商報》23日稱,歐盟對華制裁只是象征性的,美國要求更加嚴厲的措施,而歐盟希望“戰略自主”,因為中國對歐盟而言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歐盟國家公司擔心中歐分歧引發貿易爭端。
據英國《衛報》23日報道,雖然對華制裁措施獲得歐盟27國政府同意,但歐盟內部也存在批評聲音,匈牙利外長西亞爾托22日在社交媒體上稱這些制裁是“毫無意義、自我膨脹和有害的”,“這一制裁除了將進一步毒害中歐關系之外什么都不能改變”。他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現在應該做的事情是拯救生命,而不是制裁”,他批評歐盟“試圖轉移人們對疫苗等現實問題的注意力”。英國宣布制裁中國當天,下議院保守派“后座議員”試圖通過投票,阻止政府與“這個涉嫌種族滅絕的國家”簽署貿易協議,但最終宣告失敗。
中美氣候問題合作“悄然推進”
不管怎樣,這一次美國攛掇西方盟友聯手對華制裁,無疑損傷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關系。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副主席居拉22日在一份郵件中說,“鑒于歐盟與中國關系今天的最新發展,尤其是中方令人無法接受的制裁”,歐洲議會決定取消原定23日就簽署中歐投資協定舉行的一個審議會。
當地時間22日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抵達布魯塞爾,準備就如何共同應對“中國對跨大西洋安全和世界安全形成的挑戰”等重大問題與北約盟國的外長們磋商。不過,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關于中國的表述與布林肯似乎不盡相同。“我們必須與中國打交道”,德新社23日報道,斯托爾滕貝格在接受德媒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崛起為北約國家提供了新機遇,例如,在貿易和成員國的經濟方面。我們需要在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許多問題上與中國接觸。”但他同時也強調,中國是一個“不與我們分享價值觀”的崛起大國,例如在香港等問題上。
另據《華爾街日報》23日報道,雖然最近美國和中國高層官員的對話氣氛緊張,但雙方“正悄然推進”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23日計劃將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一同參加一個網絡氣候會議。除了中美,來自歐洲幾十個國家、歐盟、加拿大的高層官員將會出席。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當地時間22日接受微軟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證實,克里將與解振華進行會晤。《華爾街日報》稱,在特朗普政府期間美中關系遭遇近乎自由落體式的惡化之后,中國政府也希望把兩國之間的競爭置于一個更可預測的軌道上。報道引用一位知情人士的話稱:“氣候是一個關乎人類存亡的問題。即使存在大國競爭,在這個問題上進行合作也是有可能的。”報道同時引用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的話稱:“他們會進行合作,因為這符合他們各自的國家利益。”
“歐盟應與中國打交道”,德國《巴登日報》23日稱,布魯塞爾30多年來首次宣布對北京實施制裁。但歐盟的制裁實際上是“無齒的”,不太可能實現其目標。“政客們正在玩一場危險的游戲”,報道稱,歐盟寧愿走自己的路線,制裁是一條值得懷疑的道路。如果這種危險的游戲升級并螺旋式上升,最后,只有失敗者,沒有勝利者。▲
環球時報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