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娜 王冰潔 張榕芬
在數字化轉型高速發展的今天,財務共享中心已成為各企業管理模式變革的大勢所趨,為企業財務管理發展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難題。基于在數字化轉型下,立足企業戰略發展角度,構建業財稅一體化模式,從業務、財務、稅務三方面形成三位一體智能模式,從而提高企業運營水平和管理效率,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現如今,科技正不斷發展,數字化轉型是時代發展的核心,云計算、大數據、共享互聯正有效推動著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革創新,基于企業成長目標,深化企業流程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加深智能化處理程度,結合信息化數據處理平臺,將業務、財務、稅務有機結合,成為了企業財務管理模式革新的有效途徑和大勢所趨。
一、數字化轉型下,業財稅一體化財務共享模式的必要性
(一)企業戰略發展的愿景和目標
數字化的轉型是全領域、全流程、全方位的,是能夠塑造企業競爭力的優勢過程,面對經濟大數據環境,企業需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結合自身的有事與不足,制定合適本企業的目標與戰略,這樣才能有助于企業發展。如果不跟上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將導致企業業務管理滯后,業務財務數據脫節,管理效率降低的問題,影響企業整體發展和長遠戰略目標的達成。
(二)傳統財務管理模式的滯后
傳統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更偏重于對基礎財務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沒有融合業務數據,不斷重復基礎的記賬報賬工作,并不能為企業數據全面搜集處理,及時傳遞分析提供有效幫助。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企業內部管理將不斷精細化,促使財務管理部門的職責和功能將進行革新,業財融合,互聯共享,管控升級將使得財務管理流程更加自動化、智能化、系統化,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已經跟不上現代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要求。
(三)財務共享中心的發展趨勢
目前,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已被世界眾多高強企業所運用,在我國,近幾年國務院和財務部也不斷推出文件和政策,強調要抓住信息化發展機遇,明確財務中心作為企業管控重要工具的功能,要求企業進入財務共享服務集中化,為企業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建立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加速財務共享模式的發展。截至2018年,我國合計有412個共享服務中心,分布于67個城市和地區,我國的財務共享中心模式已經入快速發展階段。
二、業財稅一體化模式的構建流程
信息化迅速發展背景下,傳統財務管理模式已凸顯出業務管理過程繁復、財務數據處理信息不流暢、稅務風險控評較弱等問題,構建業財稅一體化的財務共享新模式已劍在弦上。
(一)完備智能化業務管理系統,夯實管理起步基礎
業務管理是企業的管理過程的起點,從采購供應、營銷服務最后結算報銷,產生企業的財務票據,整個流程范圍涉及較廣,項目繁雜,并且涉及部門較多,不同部門之間的業務流程和分管內容不同,經常會導致溝通不及時、管理任務重疊、信息共享不全面等問題。所以在整個業財稅一體化機制運轉前提下,必須先完備業務管理系統,可以充分運用現在的智能管理平臺和軟件,設置客戶管理系統、營銷管理系統、售后服務系統、人力資源系統以及其他增值衍生系統,通過這一系列的云服務平臺和移動終端,將業務信息和數據第一時間通過終端平臺導入計算機服務中心,通過云計算進行數據分類處理,通過互聯共享及時將處理的信息分享至各個部門,減少了業務過程中人力資源的浪費,提高了企業運行和管理效率,達到管理過程前端信息的流暢傳達。
(二)深化財務管理核心,完善管理過程機制
在推行業財稅一體化的過程中,企業需要明確自己的財務管理理念,突破傳統財務處理模式業務財務脫節的問題,不再讓財務人員費力在原始憑證錄入、記賬、整理、歸檔的基礎工作上,而是提高到管理監督審核的程度。在智能化平臺和移動終端的技術支持下,將業務數據從交易前端平臺導入企業財務內部數據,打破內外數據壁壘,實現業財融合。同時結合OCR和智能機器人,將原始票據信息影像采集進入系統,完成自動記賬報賬的處理。在云計算的支持下,財務共享中心成為了大數據服務中心,可以通過前端數據分析客戶群,可以完成財務數據的智能處理,彌補傳統財務數據處理能力不足,技術低端的問題,推動財務會計向共享模式和管理會計的轉變,提高數據分析的效率,更準確全面分析企業營運能力和盈利狀況,以保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融合稅務管理重點,提高系統風險控評能力
傳統的稅務管理模式下,稅務被直接劃歸為財務部門的工作,其他部門并沒有很好配合財務部門進行稅務管理工作,同時對于集團公司來說,各分公司的稅務都由當地公司財務部門進行處理,沒有數據及時的統一匯總和申報,會造成稅務管理工作的難度。數字化背景下,特別是金稅三期的展開,EPC平臺的運用,對于稅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業財稅一體化模式構件中,要打造智能化稅務共享管理,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進行電子發票的開具,同時電子發票信息通過終端進行傳輸和采集,通過智能化進行發票查驗、進銷項管理,通過綜合納稅申報管理平臺,進行信息采集、對比、集成,最后一鍵申報,強化整體的稅控流程,提高稅務信息管理水平,達到降低稅收控評風險的目的。
三、業財稅一體化模式下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企業對業財稅一體化模式構建不夠重視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與改革,越來越多的企業注意到業財稅一體化模式將會是未來財務管理變革的趨勢,但仍有企業管理者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對業財稅一體化這一模式并不了解,在大多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中,只是想單純利用智能化平臺將財務數據處理便捷化,并沒有真正聯系企業實際情況把業財稅融合在一起。企業業財稅一體化模式是可以根據大數據來分析企業的經營狀況、發展前景并做出合理的建議,而現在企業的運用現狀,只是降低了操作難度,沒有結合業財稅分析企業狀況和未來前景,站在企業戰略發展角度看待管理模式的變革,導致企業管理、共享、協同、共生效應的減弱,影響了企業業務管理、財務管理和稅務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使業財稅一體化模式的價值沒有發揮到最大。
(二)部門合力不夠統一
在企業對業財稅一體化的管理中,業務管理、財務管理和稅務管理基本上都是按照部門分開的。業務管理更重視于與業務所相關的內容,并不是特別關注其他的情況;財務管理主要就是對企業的各項費用的使用情況以及企業的經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方面的情況更為重視;而稅務管理更專注于對企業的報稅以及稅務籌劃的問題。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系會導致信息不能及時傳達,資源共享不夠全面,會使整個體系面臨各自為戰,不協調統一的局面。再者,企業業財稅一體化工作的開展,并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工作,應該是由企業管理層領導,財務部門牽頭,其他部門配合完成的系統性工作,企業就需要對部門資源的整合進行加強,這樣才能更有效的開展業財稅一體化模式變革。同時,企業有很多部門的人員對業財稅一體化模式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認為與已工作沒有關聯,所以采取漠視化態度,這會造成溝通上矛盾的突現,這樣就不利于業財稅一體化工作的推進,所以還必須強化各部門的政策認識,促進而部門的溝通,充分發揮協同共生作用。
(三)團隊建設需要加強
對于業財稅一體化模式的構建來說,需要推動并強化團隊建設,必須不斷補充和引進具備財務、稅務專業知識和基本信息處理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才能在業財稅一體化構建中發揮人才優勢。但是目前大部分企業并沒有配合財務共享模式發展,推進隊伍人員建設,一方面,現在很多企業在組建財務團隊的時候,并沒有考慮隊伍建設涵蓋的專業知識面,隊伍建設中并沒有全面涵蓋財務、稅務、信息化的專業人才,甚至部分人員都不具備專業知識背景,他們可能只能應對簡單基礎的財務處理,并不能把握財務管理的政策方向和企業發展戰略目標,另一方面,將財務共享服務劃分為財務部門專有服務,企業的業務人員、運營人員、管理人員都對財務共享不聞不問,不具備基礎財務知識的積累,這會導致業財稅一體化得不到其他企業人員的支持和響應,同時管理人員中財務知識的缺乏會影響企業整體決策戰略目標的制定,同時相關財務信息化培訓機制沒有形成,在業財稅一體化構建過程中,沒有對相關人員進行配套的培訓,將會阻滯企業財務管理模式轉變的步伐。
四、加強業財稅一體化模式的應對策略
(一)立足企業發展戰略高點
企業業財稅一體化不是財務部門一個部門的事,而是從企業整體發展戰略出發,立足企業發展遠景的必然要求,所以企業管理人員必需立足企業發展戰略高點來看待財務管理模式變革的問題,由企業管理層牽頭,強化內部對其的重視,協調各部門進行配合,才能真正有效推動這一進程的開展 。
(二)完善業財稅一體化模式的構建機制
在企業業財稅一體化模式的構建下,在業務管理上,加強財務對業務的管控。通過對業務的內部控制,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流程和重疊,完善企業大數據信息,使企業的智能化系統更加完善。財務工作重心應由核算偏向監督,建立有效監督,使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逐步標準化,規范化,提高財務管理質量,從源頭上加強內部控制,防范風險,同時融合稅務管理要求,對企業稅務信息進行集成化管理,強化稅務層面的風險治理能力,有效的提高企業的風險管控。
(三)加強信息安全管理
業財稅一體化財務共享模式依賴于數字化處理軟件、智能化綜合管理平臺以及移動終端,這些系統對于數據采集和處理的正確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為了使得出具分析更準確有效,必須及時對前端設備進行維護,軟件及時更新升級,加強安全防控,同時提升平臺操作得規范化和標準化,報保障信息得正確性和安全性。
(四)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企業業財稅一體化的構建離不開團隊成員的專業知識背景和技能,要深化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的變革,必須同時推進人力資源建設。一方面,梯隊建設時,要從長遠戰略局面出發,引進具備財務稅務信息化技能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組建業財稅一體化模式變革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要深入調研,獲取團隊成員對于政策、技能、信息等的培訓需求,完善人力資源培訓機制,使得人才隊伍建設跟上變革要求和步伐。同時要在企業其他部門普及業財稅一體化的基礎知識,為部門間協調溝通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項目: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院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