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鵬 王文儀 郭彥含 張治欽 張辰源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經濟結構性減速,由此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成為發展面臨的難題之一,而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搞活小微企業。小微企業是中國經濟的支柱與基石之一,但融資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小微企業生存和發展的致命問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區塊鏈技術的興起,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闡述了小微企業融資的現狀,并結合實例提出運用區塊鏈技術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為優化小微企業融資環境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 小微企業? 融資問題? 解決方案
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確保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拉動民間投資、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市場競爭、推進技術創新、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比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在融資渠道、融資成本以及信貸支持等方面都存在劣勢,其發展過程中“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問題始終存在。因此,積極探討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成為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
一、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現況
2019年至今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小微企業經營者的信貸獲得情況改善快,是近年來金融普惠政策受益最多的一個群體,超過八成(82.3%)的小微企業經營者認為貸款獲取相比3年前更加容易、便捷。不過,該調查報告也明確地指出,小微企業經營者“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緩解。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缺口仍然普遍存在。在小型企業中,超過一半(55.8%)在2019年沒有融資需求;有融資需求的小型企業的需求金額則大部分在100萬元以上,不到一成(9.0%)的小型企業融資需求超過1000萬元。而在微型企業和個體經營者中,則僅有28.4%沒有融資需求;超一半(52.8%)的融資需求在50萬元以下,62.7%在100萬元以下;僅不到一成(8.9%)超過100萬元。我國微型經濟的實際融資需求集中在長尾端,比起監管部門的標準,融資需求金額普遍更小。
從融資指數具體表現看,如圖1所示,2020年一季度,小微企業需求指數為149.62點,較上季度上升37.29點;供給指數為151.32點,上升9.44點;價格指數為84.24點,下降4.04點;效率指數為151.28點,下降12.36點;風險指數為85.81點,下降5.84點。
小微經營者的融資渠道主要為傳統銀行和互聯網銀行,并且經營規模越小,越依賴互聯網銀行及個人消費貸。2019年,在小型企業中,八成以上(83.0%)使用過傳統銀行經營性貸款,33.8%使用過傳統銀行消費貸,30.6%使用過親朋好友借款。在微型企業和個體經營者中,近一半使用過互聯網銀行經營性貸款(49.7%)和傳統銀行個人消費貸或信用卡(46.9%)進行融資,還有三分之一左右(32.6%)使用過傳統銀行經營性貸款。具有一定規模的小型企業從傳統銀行貸款的比例較高,而微型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等長尾經營主體由于營業規模較小,融資缺口也集中在幾萬元至幾十萬元之間,很難達到傳統銀行經營性貸款的門檻,因此更依賴互聯網銀行及個人消費貸渠道[1]。
二、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一)間接融資渠道不順暢
1.貸款抵押品缺乏。銀行最主要的貸款方式是抵押擔保,在經濟下行期間,通過信用擔保獲取貸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小微企業無論是固定資產還是流動資產存量都相對較少,銀行等金融機構青睞的房產等資源更是缺乏,無法迎合銀行的貸款偏好。
2.企業信用缺失。小微企業的管理與制度尚不完善,為做假賬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隙,由此也產生了許多的信用問題,主要有三點:一是中小企業的還款信用不足。由于中小企業的管理者素質不高、目光短淺,這就導致企業自身在信用問題上的忽視,給銀行形成不良印象。二是企業商譽意識差。中小企業是市場上較活躍的主體,為了占領市場,常常會采取一定的方式進行信用交易,在這種交易的條件下,仍有很多中小企業不守信。三是企業缺乏品牌意識。我國的中小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品難以達到質量標準,因此利用特定的手段欺騙消費者,以達到自身目的。簡而言之,我國的一些中小企業存在嚴重的信用危機,中小企業的信用缺失甚至導致整個社會信用環境的下降。另外,中小微企業也未建立公開透明的企業財務平臺,無法把真實、完整的財務信息傳遞給外部,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無法深入了解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和發展前景,導致企業不能及時或根本無法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2]。
3.銀行資金的逐利性。受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銀行對各類企業貸款趨于“兩極分化”,出于對資產質量和風險收益的考慮,產生的效應必然是現有銀行的信貸業務大多向實力雄厚的大中型企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聚集,小微企業則無人問津。同時,中小金融機構還沒有實現經營機制的轉換,貸款市場又受到大銀行的高度壟斷,故小微企業缺乏一個穩定開放的金融服務生態環境。
(二)直接融資方式不適用
國家為了維護金融市場穩定,在政策上限制了中小企業板、創業板等中小微企業股權融資的門檻。因此,過高的財務成本、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成為中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同時很多中小金融機構仍未完全實現經營機制的轉換,貸款市場又受到大銀行的高度壟斷,導致小微企業缺乏一個穩定開放的金融服務生態環境[3]。
(三)信息不對稱約束企業融資行為
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企業財務狀況不透明,企業融資行為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干擾。投資者尤其是市場分散的個體投資者得到的信息不完整、不充分、不及時,致使企業直接融資陷入了“信用危機”。在企業間接融資中,“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又大大降低了企業貸款融資效率:貸款合約簽訂前企業為獲得銀行貸款而隱瞞不利信息,銀行也無力評估企業表外信息(逆向選擇);貸款合約簽訂后企業無視或損害銀行利益,中小企業家的個人影響力和企業較高的風險性使得以安全性為前提的銀行難以有所作為。
三、區塊鏈技術優勢
區塊鏈(Blockchain)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一)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協議是數據區塊記錄與儲存的重要前提。傳統的數據上傳、傳播、儲存工作是通過主機器進行集中化處理完成的,而區塊鏈技術則是全網各個節點共同處理。數據打包成區塊上傳分布式網絡后,全網絕大多數節點進行驗證并確認通過后,該數據區塊才能被記錄進本地數據,進行實時更新。
(二)不可篡改性
重寫或者修改交易記錄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理論上,只有控制了51%以上的區塊,才能夠篡改掉區塊鏈上記錄的某一信息。區塊鏈上的交易、物流等信息經驗證后就會永久地存儲,有效保證數據真實、可靠。
(三)透明化
區塊鏈網絡對所有用戶都是可用的,每個節點在參與記錄的同時也驗證其他節點記錄結果的正確性,這導致了完全的透明,能夠提高維護效率,降低成本。同時,每個參與者擁有復雜的數字地址,交易在數字地址之間的產生使參與者可以實現匿名,從而更好地保護信息。
四、區塊鏈在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中的作用
(一)減少信息不對稱
銀企信息不對稱是制約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小微企業資產、財務信息不公開、不透明,是金融機構不愿放貸的最大原因。區塊鏈按照時間順序記錄了企業數據的周期,從數據的生成、存儲到數據的提取與應用,且相關數據信息一旦生成便不可篡改。資產、交易數據上鏈且公開透明,保證了資產價值、貿易關系的真實性。金融機構借助區塊鏈對中小微企業資產、財務以及交易關系等真實可靠數據信息的掌握,可有效減輕中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程度和范圍。
(二)擴大授信范圍
由于中小微企業規模小、資源薄弱、信息不透明等因素,極大挫傷銀行等金融機構授信的積極性。區塊鏈數據由不同的節點生成,其共同參與的分布式記賬和點對點傳輸特點,利于金融機構擴大企業授信范圍:銀行等金融機構依據區塊鏈平臺上存儲的各類數據,可以批量且低成本獲取授信客源,擴大對中小微企業信貸覆蓋范圍。同時,因企業信息真實可靠,金融機構主要依據鏈上數據來確定企業資信等級,不需額外增加抵押擔保物,使得缺乏抵押物的中小微企業也能獲得信貸支持。
(三)提升效率和質量
因中小微企業貸款在銀行貸款比重中占比較低和銀行人員配備不足原因,疊加中小微企業財務體系不健全因素,中小微企業在辦理貸款中流程長、時間久。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信息數據開放式共享,金融機構依據平臺中存儲的各類數據進行風險分析和授信批復即可,無需依靠人工收集企業歷史數據及核驗信息真實性,有效降低金融機構的人力和時間成本,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同時,借助區塊鏈數據平臺,金融機構可實時掌握企業包括產品價格、交易數量等信息,提高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有效性和質量。
(四)改善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不足
2019年7月,銀保監會向各大銀行、保險公司下發了《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4]。這不僅完善了供應鏈金融的業務開展模式,在提升管理模式的同時,也為供應鏈金融未來發展的外部環境夯實了基礎。供應鏈金融指是小微企業的一種重要的融資渠道,是銀行利用供應鏈中的核心產業,整合上游供應商、下游購貨商、核心企業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組合,以增強整條供應鏈的資金運動活力,降低供應鏈整體融資和管理成本。
“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強化供應鏈金融信息歸集、信用傳遞、風險管理等功能。其應用模式為:核心企業在向上游企業下單后,供應鏈中的上游供應商經過收單、備貨、發貨、入庫、付款/開票環節,可以利用應收賬款發票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下游企業在向核心企業下單后,利用供貨訂單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
我國目前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技術融資應用中,以金融機構主導型和互聯網平臺主導型兩種較為突出。在金融機構主導型中,平安銀行的“供應鏈應收賬款服務(SAS)平臺”和眾安保險公司旗下的眾企安鏈可作為典型。平安銀行2017年上線的SAS平臺,是為供應鏈內核心企業上游的中小企業提供線上應收賬款轉讓及管理的平臺,平臺搭載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超級賬本全流程信息記錄和交互功能,真正實現信息可追溯、不可篡改,保證資產、數據安全。
如圖2所示,在區塊鏈技術落地的背景下,SAS平臺實現各主體間信息流程全記載,讓應收賬款的轉讓、確認等環節自動化,真正完成了由線下到線上的轉換,解決人為操作和道德問題影響下的痛點,提升融資效率。SAS平臺下的獨立分布賬本,使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信用有效傳遞,簡化交叉審查流程。資金提供方可以通過平臺,在依據應收賬款進行融資時,直接追溯到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基于供應鏈金融服務,客戶范圍已覆蓋等諸多細分領域。截至目前,累計支持客戶約350家,支持金額超億元。
眾安保險旗下的眾企安鏈也在領域內有所成就,該平臺曾與海南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合作,建設區塊鏈賦能的產融綜合服務平臺,解決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資金流短缺、產業鏈條信息不透明,核心企業信用堰塞等問題。在互聯網平臺主導型中,騰訊金融科技公司與聯易融共同打造的“微企鏈”可作為范例,該平臺將核心企業應付賬款的資產上鏈、流通、拆分和兌付全過程通過區塊鏈技術真實、完整地記錄,使平臺能追蹤到鏈上的最初資產,使核心企業的信用滲透入多級供應商,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盤活金融資源[5]。
五、政策建議
當下,隨著新興技術的蓬勃發展,又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商業銀行、物流企業、電商平臺、供應鏈協作企業、核心企業和P2P平臺等,各方積極利用自身的優勢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合縱連橫,爭雄稱霸。未來,可以預見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和創新服務類型將在中國的供應鏈金融領域產生,并且一躍成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民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增長動力,中國的供應鏈金融正迎來發展黃金時期,前景一片大好,甚至可能引領世界投融資模式的改變。習總書記指出,“要抓住區塊鏈技術融合、功能拓展、產業細分的契機,發揮區塊鏈在促進數據共享、優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的作用”。因此,要將區塊鏈與傳統金融供應鏈結合,促進傳統金融供應鏈的整體升級。
第一,緊隨科技發展潮流。時至今日,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都可以與金融相關領域結合,變成金融科技。區塊鏈技術再先進,也不可能比得上“區塊鏈+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
第二,促進投資者與銀行和供應鏈核心企業更深度的信息透明。開放銀行是銀行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之一,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和供應鏈核心企業共享數據、技術、程序、流程等業務,給其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從而產生新價值、新功能。
第三,深耕區塊鏈的發展。區塊鏈技術目前尚需成熟,集中表現在:其一,共識機制效率較低;其二,區塊內存容量較小,信息處理速度較慢。因此,當前必須加強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加大區塊鏈技術運用研發力度。
第四,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行業發展,立法先行。區塊鏈在保障數據真實、開放性同時,也引發監管主體不明確、監管機構難以對相關交易主體進行監督的弊端,因此應健全綜合監管配套措施。
參考文獻:
[1]建行·新華普惠金融-小微指數顯示:小微企業融資需求與供給雙增長https://wap.eastmoney.com/a/202007301575974811.html.
[2]2019-2020小微融資狀況報告-全國工商聯-2020.5-97頁 - 豆丁網https://www.docin.com/touch/detail.do?id=2372811413.
[3]王娟.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成因分析與解決對策.《華中科技大學》,2012,F276.3F832.4.
[4]中國銀保監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EB/OL]. https://www.sohu.com/a/328048883_100086111.html,2019-07-19.
[5]《沃爾瑪、騰訊、京東、浙商銀行在供應鏈領域的區塊鏈應用實例》[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4184295615138262&wfr=spider&for=pc,2019-09-09.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