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劉雨欣


摘? ?要: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是新時期我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矛盾之一,是建立全面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規避的問題。分工理論、供給理論要求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化。新時期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存在著高校數量、經費投入、師生規模及教學設施配置不平衡問題,各級政府、高校和社會須多方協同、共同努力,通過實施高等教育現代化、特色化和數字化發展實現發展均衡。
關鍵詞: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5-0132-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現階段的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問題則是一個重要矛盾。高等教育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供給,其均衡發展在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戰略地位。我國區域高等教育不平衡問題是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新時期,均衡發展高等教育是建立全面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充分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國加強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追求。
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邏輯
(一)現實需求
1.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百年夢想的必要條件
我國東、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存在著的較大差距是導致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發展教育事業,尤其是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必須要推動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打破目前高等教育資源相對集中于東部和少數發達城市的局面。高等教育資源不僅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支持,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豐富的科研成果可以通過與各類區域資源的聯袂,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技術元素及創新動力。因此,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建設,是西部地區亟須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兩個“百年夢想”的重要保障。
2.教育公平是實現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
我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由“精英化”培養邁向“大眾化”教育以來,招生規模逐年擴大。據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 00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51.6%。但高等教育在發展速度和規模擴張的同時,卻忽略了教育公平原則,致使東、中、西部地區的教育資源出現了不均衡現象。教育公平要求公民能平等地分享當地的教育資源。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精神內核,是實現以人為本的根本途徑。
(二)理論邏輯
1.分工理論要求高等教育分工實現優化配置
分工理論強調分工的精細化有利于提升效率,發揮投入要素的作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域高等教育均衡發展要求區域內與區域間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招生規模、學科分布以及高等教育入學率等水平要保持均衡。教育資源的分配要合理,非“雙一流”、西部地方高校的教育經費分配占比較低造成高校人才流失嚴重,不利于教育質量的提升,降低了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不利于高等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2.供給理論要求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實現優化配置
供給理論強調將產品分配給最需要的需求方,發揮產品的最大效能。區域間高等學校的分布、投入的要素、招生規模、師資配給等要相對均衡。要考慮地區差異,實施充分的政策支持,將要素配給到最需要的主體,充分發揮其作用,形成聯動機制,從而提升區域教育水平。廣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室課題組和盧建飛(2005)等、張國初(2001)和李波(2005)等研究了教育發展不均衡對經濟發展的不良影響。高等教育資源的高質量供給對于人才的培養、教育結構的優化、教育質量的提升、教育機會的相對公平、區域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配置作用。
二、新時期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問題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創新,已經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但多年來西部地區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與東部地區相比,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出現了嚴重不均衡。
(一)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現狀
1.高校數量布局不均衡
西部地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重慶、四川、貴州、云南、新疆、西藏十省區,地域廣闊,占我國土地面積約56%。相對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的環境、氣候等自然基礎條件較差,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發展速度較慢,高校數量相對較少。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共有高等學校2 956所,其中東部地區集中了全國高校總數的30%以上,西部十省區僅占全國高校的18%左右。從表1可以看出,十省區中陜西、四川兩省高校數量略勝一籌,寧夏、青海的數量不足20所。其中陜西、四川兩省211高校、985高校、“雙一流”學校與學科也相對較多一些,其他地區如貴州、寧夏、青海、云南、西藏等省份的優勢高校相比較少。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嚴重制約著西部地區的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升。
2.高校教育經費投入失衡
在教育經費投入規模方面,西部地區也遠不如東部地區大。2017年全國高等教育經費規模達42 562萬元, 西部十省區的教育經費約7 919.1萬元,占全國高等教育經費的比例只有18.6%。教育經費不充足,將無法對西部地區新建院校,或已有高等教育資源的改建給予資金支持,無法落實教育部實施的“西部大學校園計算機網絡建設工程”項目,對于“雙一流”大學與學科的培育缺乏支撐,阻礙了西部地區高等院校推進教育技術現代化平臺建設,西部高校走集約化、現代化之路缺乏實施追趕超越的有效途徑。
3.高校師生規模及教學設施配置不均衡
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高等學校(機構)共有教職工256.67萬人,其中東部地區教職工占比達到46%,而西部地區僅占20%。全國高等教育普通本、專科學生和研究生分布也不平衡,其中研究生招生共計91.65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914.90萬人,而西部地區對應的這兩項數量占比分別為18%和20.60%。另外,西部地區在校舍建筑面積、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教學配套設施也遠遠不及東部地區的水平。西部地區十省區的高等教育人力、物資資源配置在空間布局上也不協調,陜西和四川兩省的高等教育資源在西部地區相對較豐富,其他地區相對較缺乏。
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衡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2018年全國普通本專科生、研究生招生逾876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8.1%。由表2可以看出,陜西、寧夏二省區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了全國平均數,其他地區均低于全國數值,甘肅、貴州、西藏等未超過40%,可以看出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極不均衡,這將影響西部地區的人才培養和文化水平的整體能力提升。
(二)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1.歷史原因
我國在經濟發展初期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但隨著政策的傾斜與鼓勵,高等教育資源優先在東部地區布局。東部地區優先發展的政策為當地高等教育提供了豐裕的教育資源,改善了教育規模和教育結構,培養了高水平的人才,繼而又推動了當地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經濟發展制約著教育的發展,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也無法跨越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的障礙。隨著“馬太效應”的顯現,東部的優先發展拉大了東、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階距,不利于教育公平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
2.區位條件
西部各省市自治區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相對比較復雜,生產力水平較低,物質條件的不發達限制了人們精神生活的追求,導致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并不迫切。各項教育設施的配套無法及時跟進也使得教師引進難度較大,專業人才流失嚴重,高等教育的規模、結構都無法得到改善,高等教育水平無法得以持續提升,這對于西部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卡脖子”的問題。
三、新時期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路徑
均衡發展高等教育是新時期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步入全面小康的必備條件,需要我國政府、高校和社會的多方協同和共同努力。
(一)實現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
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調整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布局,在招生規模、設施配套、教育經費支持等方面適當向西部地區傾斜,改善西部地區辦學條件,吸引優質師資,縮小教育資源差距;貫徹高等教育公平原則,實現高等教育機會均等,提升辦學質量,推動區域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實施高等教育現代化戰略。
(二)實現高等教育特色化發展
西部地區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校企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等方面形成特色,依托比較優勢和地方文化,形成辦學特色。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門要均衡布局高等教育資源,積極引導和扶持地方高等院校的學科發展,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提升區域高等教育綜合競爭力。
(三)實現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迫使高等教育改革邁向數字化。西部地區要繼續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在高等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領域的廣泛應用,通過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將優質課程、先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迅速輻射到各個地區,以縮小東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
參考文獻:
[1]? ?郭少華.我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研究[J].宜賓學院學報,2008,(10).
[2]? ?韓峰.我國東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3).
[3]? ?胡憲剛.河南省高等教育均衡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探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8):57-58.
[4]? ?黃秋? ? .高等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與政府作用[D].蘇州:蘇州大學, 2012.
[5]? ?徐紅.湖北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成效、問題與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