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美援朝戰爭創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通過解讀抗美援朝戰爭中著名戰役、英雄人物的事跡對于弘揚抗美援朝精神、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極具現實意義。
[關鍵詞]抗美援朝精神;歷史內涵;時代價值
[作者簡介]王喜(1972-),男,河北灤州市人,現任河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高級政工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教育、黨史黨建。
[中圖分類號] D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21)02-0008-03
2020年10月23日,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強調:“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首先要學好那段苦難輝煌的歷史,在歷史中尋找民族記憶,凝聚民族自信;在奮斗的新時代繼續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推進偉大事業。
一、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李承晚軍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試圖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1950年10月初,美軍不顧中國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中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面對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的局面,要下抗美援朝這樣的大決心極為不易。10月4日,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意見分歧較大,許多人不贊成出兵。聶榮臻曾回憶說,當時黨內的意見傾向于“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第二天會議繼續召開,最終決定出兵朝鮮,這得益于毛澤東獨到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對國內國際形勢的準確把握,得益于彭德懷等人的堅決支持和毛澤東的果斷決策。毛澤東認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1950年10月24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上,對為什么作出抗美援朝決定作了詳細的說明:“朝鮮如果被美帝國主義壓倒,我國東北就無法安定。”“如果美帝打到鴨綠江邊,我們怎么能安定生產?”
抗美援朝戰爭是在交戰雙方經濟、軍力極不對稱情況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不畏艱難困苦,打出了軍威國威,成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愛國之戰。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捐款捐物,參軍衛國。據統計: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向全國人民發出“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打敗美國侵略”的號召后,全國各地迅速掀起捐獻武器運動,到1952年5月底,全國各界人民共捐款捐物折合舊幣55650億元,可購買戰斗機3710架。中國為什么能贏?就是靠這種匯聚萬眾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讓世界知道了:“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二、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1950年11月28日,楊根思率領志愿軍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3連奉命堅守咸鏡南道長津郡下碣隅里外圍制高點“1071高地”的東南屏障小高嶺,負責切斷美軍南逃退路。11月29日,面對敵人飛機的狂轟亂炸和猛烈的炮火,楊根思率領全連打退敵人連續8次的進攻。在最后只剩他一人時,已負傷的楊根思投完手榴彈,打光子彈后毅然抱起一個5公斤的炸藥包,拉燃導火索,縱身沖向敵群,壯烈犧牲。“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是楊根思在朝鮮戰場上立下的誓言,也是楊根思的信念與血性。
鐵原阻擊戰是一場載入志愿軍戰史的著名戰斗。1951年5月底,美軍第1軍以4個師的兵力向志愿軍第63軍陣地猛烈進攻,6月3日又將美軍第25師投入戰斗,雙方激戰至6月10日,美軍仍未突破第63軍防御陣地。63軍以傷亡萬余人的代價遲滯5萬美軍13天,殺傷美軍1.5萬余人,勝利完成阻擊任務,粉碎了美軍快速占領鐵原、摧毀志愿軍后方基地和交通線的企圖。軍長傅崇碧受重傷昏迷,經過四天的手術,蘇醒后看到彭德懷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要兵”,一語既出,在場的人無不淚如雨下。
2014年10月29日,經民政部、總政治部登記確認的志愿軍烈士為197653名,傷亡總人數達36萬人(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中國軍人以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付出了巨大代價才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讓世界看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三、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950年11月28日,志愿軍第9兵團發起了長津湖戰役,上海籍戰士宋阿毛所在的20軍59師177團6連負責防守美軍從柳潭里撤往下碣隅里的必經之路——死鷹嶺高地,當時氣溫低至零下四十度,極度缺乏御寒衣物的125名指戰員全部凍死在陣地上,上海籍戰士宋阿毛犧牲前留下絕筆詩:“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長津湖戰役志愿軍因凍餓減員2.9萬人,出現了3個“冰雕連”:20軍59師177團6連、20軍60師180團2連,27軍80師242團5連(除2人)幾乎全部凍死在陣地上,所有人至死依然保持戰斗的姿態。美軍陸戰第1師師長史密斯感嘆:“長津湖戰役,是鋼鐵部隊在和鋼鐵的人作戰。”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43天內“聯合國軍”發射了190多萬發炮彈和5000余枚炸彈,山上的土石被炸成了兩米多厚的粉末,表面陣地59次易手,但上甘嶺依然被志愿軍牢牢控制。15軍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軍長秦基偉誓言錚錚:“為了祖國,為了全局勝利,15軍打光了也在所不惜!”此次戰役,45師134團3營8連堅守坑道14晝夜,殲敵1700余名,最終將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榮立集體特等功。上甘嶺戰役,15軍犧牲5319人,為該軍建軍以來傷亡最慘重的一戰。45師27個連隊中有16個連隊兩次打光重建(8連是3次打光重建),連隊干部傷亡率達到65%以上,班長、副班長無一幸免,全部負傷或戰死。巨大犧牲取得了巨大戰果,據15軍發布的戰報顯示:上甘嶺戰役共斃、傷、俘敵25498人,是抗美援朝期間一戰殲敵人數最多的野戰軍。1953年6月1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了得勝回國的秦基偉,夸贊上甘嶺戰役打得好:“它證明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骨頭,比美利堅合眾國的鋼鐵還要硬!”比鋼鐵還要硬的是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挺立的一代英雄的脊梁,是站起來的中華民族的氣概!
四、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
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反復討論是否出兵和選將掛帥最激烈時,彭德懷挺身而出,義正言辭:“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等于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他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面對強大的對手,彭德懷臨危受命,掛帥出征,他考慮更多的是祖國安危,將個人榮辱置于度外,展現了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胸懷與氣魄。毛澤東感慨道:“得良將者,兵強國昌。”并親手將自己的長子毛岸英交給彭德懷赴朝作戰,1950年11月25日,入朝作戰僅34天的毛岸英血灑他鄉,以身殉國。
1951年11月18日下午,60多架F-84轟炸機奔向清川江大橋,中國空軍3師9團一大隊大隊長王海帶領6架戰機勇敢迎敵,擊落敵機5架,自身無一損失——創造這一奇跡的是飛行時間不到20小時的新中國第一代戰斗機飛行員。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上將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間已成為世界空軍強國。”二戰時參加戰斗飛行266次的美國“空中英雄”、朝鮮戰場上“美軍戰績最高的王牌飛行員”戴維斯,1952年2月10日被志愿軍飛行員張積慧和他的僚機戰友單志玉擊落身亡。戴維斯之死,在美國朝野引起震動,美遠東空軍司令威蘭中將哀嘆,這是對遠東空軍的一大打擊,是一個悲慘的損失,給在朝鮮的美國噴氣機飛行員帶來一片黯淡的氣氛。1953年4月9日《紐約時報》報導:“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在朝鮮失蹤。費席爾被俘后,得知打下他的志愿軍飛行員韓德彩飛行時間還不到他的二十分之一,驚訝不已。67年后,老英雄韓德彩對朝鮮空戰記憶猶新:“美國人的飛機確實先進,飛行員作戰經驗豐富,但有兩點不能跟我們比。我們敢于空中拼刺刀,他們不敢;他們是不義之戰,國內反戰,我們是正義之戰,全國支持,這個他們更不能跟我們比!”靠著這種血性,年輕的中國空軍打出了從鴨綠江到清川江16800平方公里的“米格走廊”,有力支持了朝鮮前線的后勤運輸,為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五、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
五次戰役之后,美國認識到:吞并朝鮮、威脅中國的戰略圖謀已難以實現,加之國內反戰情緒高漲,開始尋求停戰談判。毛澤東審時度勢,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目的。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來鳳莊正式開始,10月25日改為板門店。談判異常艱難,美方多次提出無理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故意拖延、甚至以武力相要挾:“那就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志愿軍以不變應萬變,要談就談,要打就打,談判桌前既堅持原則,又靈活機智;戰場上英勇頑強,成功粉碎了“聯合國軍”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1953年6月中旬,朝鮮停戰談判各項議程及校訂軍事分界線的工作基本完成,即將簽訂停戰協定。但南朝鮮李承晚集團仍不死心,宣稱南朝鮮準備單方面繼續打下去。為實現穩定可靠的停戰,毛澤東于6月21日指示:“停戰簽字必須推遲。再給南朝鮮軍以打擊,極為必要。”1953年7月13日志愿軍發起金城戰役,此役殲敵5.3萬余人,收復陣地160余平方公里,徹底擊碎了敵人的軍事妄想、政治圖謀和精神防線。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儀式在板門店舉行,結束了朝鮮戰爭,朝鮮停戰談判的成功,為世界各國人民爭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樹立了一個光輝范例。
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為了人類和平與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國內尚未穩定、經濟建設剛剛起步之時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出兵朝鮮,體現了大無畏的國際主義精神。這場高揚國際主義精神的正義之戰激發了志愿軍將士“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旺盛斗志,得到中國人民的全力支持與信任,也贏得了世界很多國家的同情與援助,正義之師最終贏得了戰爭勝利,捍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安全,維護了亞洲以及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創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成就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歷史再次證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10-24.
[2]賈永.英雄兒女驅虎豹——致敬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青春方陣[N].中國青年報,2020-10-22.
[3]劉光明.抗美援朝精神的豐富內涵[N].光明日報,2020-8-26.
[4]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戰爭史[M].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2.
[5]沈志華.俄羅斯解密檔案選編:中蘇關系[M].東方出版中心,2015-1.
[6]李穎.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M].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2019-10.
[7]逄先知.毛澤東是如何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的[N].學習時報,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