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脈絡與超循環經濟趨勢

2021-03-24 11:32:50張智光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21年1期
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文明

摘要 目前對于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脈絡和規律,尤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尚缺乏專門性和全過程的研究。現有相關研究只是針對其中的子過程展開的,但仍存在模式分類有交集、不完備和缺乏機理模型描述等不足。這些正是該文擬解決的問題。首先,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和超循環理論等,結合實際調研,對綠色經濟模式進行合理提煉、分類和脈絡梳理。然后,運用系統結構建模方法,構建各綠色經濟模式的理論模型及其在實際領域(以林業為例)中的多層級動態演進模型。最后,借助以上模型對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規律進行系統分析。由此得出以下幾點結論:①綠色經濟模式的總體演進歷程包含三個階段,起步階段是“從搖籃到墳墓”的末端治理型綠色經濟(Ⅰ型GE);成長階段是“從搖籃到搖籃”的資源鏈閉環綠色經濟(Ⅱ型GE);成熟階段是“從孕育到孕育”的三鏈超循環型綠色經濟(Ⅲ型GE)。②Ⅱ型GE又經歷了一個具體的演進過程。從深度視角看,它以循環經濟理論為基本框架,并逐步融合了清潔生產、低碳經濟和共享經濟等理論和技術;從廣度視角看,它包含從一元企業Ⅱ型GE到多元企業(群)Ⅱ型GE,再到全社會Ⅱ型GE的逐層拓展過程。Ⅱ型GE的運行原理可以用3R理論模型加以描述,它包含減量化、再循環和再利用(3R)子系統,由資源鏈將它們聯系成一個有機整體。③Ⅲ型GE正在經歷一個具體的演進過程。從資源鏈一級超循環到生態鏈二級超循環,再到價值鏈三級超循環的三鏈(3C)逐級拓展的過程。Ⅲ型GE的運行原理可以用5R-3C理論模型加以描述,它包含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再培育和再配置(5R)子系統,由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將它們連接成一個環境-經濟自組織系統。其中,資源鏈是基礎,生態鏈是支撐,價值鏈是動力,3C超循環相互促進、相互催化,從而實現生態與產業的互利共生。④Ⅲ型GE以可再生資源型產業為核心體,并擴展到其他相關產業,乃至全社會。目前,Ⅲ型GE在實踐中已顯露雛形;而在未來,它是面向生態文明的綠色經濟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綠色經濟(GE);經濟模式;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超循環經濟;生態文明

在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經濟增長方式、社會生活行為和科技發展方向等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其中,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GE)作為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趨勢,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但是,如何發展綠色經濟?應當按照怎樣的模式來發展綠色經濟?這些都沒有現成和固定的理論模板或實際樣板。綠色經濟模式一直在,而且目前仍然在不斷地演進和完善之中。從20世紀末開始,綠色經濟逐步從概念走向理論,從理論走向實踐,又從實踐走向模式更新。然而,關于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脈絡和規律,尤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目前尚缺乏專門性和全過程的研究。有些相關的研究只針對其中的某個子過程(如循環經濟模式的演進)展開的,而缺乏對綠色經濟模式完整演進過程的系統研究。即使是對某個子過程的研究,也還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之處,如經濟模式分類不完備、有交集、缺乏綠色經濟機理模型描述等。而上述學術研究的缺陷無疑將阻礙綠色經濟在實踐中的實施和發展。因此,對綠色經濟模式及其演進過程進行系統探索是一項十分重要和亟待解決的課題,由此可以梳理出綠色經濟模式的各種類型、模式演進的歷史脈絡和客觀規律,以及綠色經濟模式的運行原理,并科學地推斷出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為綠色經濟的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1 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1.1 綠色經濟的內涵體系

自從1989年英國經濟學家Pearce等[1]在《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次提出“綠色經濟”概念之后,學術界、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等都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推行和實踐工作,不斷豐富和完善了綠色經濟的內涵[2]。經過對現有文獻的系統梳理,可以歸納和總結出綠色經濟的內涵體系,主要包含以下幾項內容。①從總體來看,綠色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經濟類型[3-4]。②從大的系統劃分看,綠色經濟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5]:一方面促進人類經濟與公平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顯著降低環境風險和生態缺陷(ecological scarcity)[6]。為此,人類要以生態環境適應度和自然資源承受能力為約束[7],通過保持長期動力的方式來組織經濟[8],進而實現人類經濟和自然環境雙贏的目標[9]。③從進一步的系統劃分看,綠色經濟涉及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子系統(又稱為三大支柱),在這三者的相互協調和共同支撐下,開創出一條新型的發展路徑[10]。④在上述各子系統和諧發展的要求下,傳統經濟學的三種基本生產要素需要拓展:勞動力要素應當考慮或強化人力資本的健康和素質等內涵,土地要素應融入自然生態資本,同時還要增加一個新的要素——社會組織資本(social and organization capital, SOC)[11-12],從而建立一種“社會生態可承受的經濟”[1]。

1.2 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

在上述內涵體系和相關理論的引領下,綠色經濟模式不斷演進和逐步完善,并且還在繼續創新發展,由此推進綠色經濟實踐的不斷深入。因此,理清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過程和發展趨勢對于現實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然而,目前對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脈絡和趨勢尚缺乏專門性和全過程的研究。盡管如此,單個的綠色經濟模式的研究,以及綠色經濟演進的局部性研究已經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這些都是該文的重要研究基礎和依據。例如,針對循環經濟模式[13]、清潔生產模式[14]、低碳經濟模式[15]、共享經濟模式[16]、超循環經濟模式[17]等的具體問題都分別進行了研究。但是,還沒有從綠色經濟演進脈絡的高度進行系統分析和整體歸納。現有文獻中與綠色經濟模式演進相關的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綠色經濟內涵的演進過程、一般經濟模式的演進過程、循環經濟模式的實例和演進過程。

首先,有些學者研究了綠色經濟內涵的演進過程。他們認為,綠色經濟內涵的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生態系統目標導向階段(1989—2006年)、經濟-生態系統目標導向階段(2007—2010年)、經濟-生態-社會系統目標導向階段(2010年至今)[18-19]。由此可見,綠色經濟內涵所涉及的系統范圍呈現逐步擴大的態勢,并與綠色經濟內涵體系中的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子系統的劃分相吻合。當然,這一演進過程并不是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過程。因為綠色經濟模式演進的起始階段不可能是以生態系統目標導向的,現實中,從經濟優先到生態優先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認識轉變和實踐推進過程。

其次,由于一般經濟模式的演進過程包含了綠色經濟,因此在這方面的研究中,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作為其中的一個子過程也有所涉及。相關研究認為,一般經濟模式的演進過程應分為四個階段:農業經濟模式、線型(線性)經濟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循環經濟模式[20]。前兩個模式不屬于綠色經濟,第三個模式是綠色經濟的起步階段,第四個模式是綠色經濟的主要形態之一。然而,這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由于沒有專門研究綠色經濟的演進,因此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比較欠缺。第二,線性經濟模式是指沒有形成閉環的經濟模式,是一個與循環經濟對應的大概念,它包含了農業經濟、直接排污的粗放經濟、末端治理經濟等模式,因此上述四個階段的劃分并不合理,相互之間有交集。第三,沒有對循環經濟模式之后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另外,相關文獻還存在一些錯誤或不規范之處。例如,將循環經濟的結構描述為“資源-產品-廢棄物-治理”,并沒有構成反饋和閉環;又如,“線型經濟模式”應該是“線性經濟模式”[20]。

再次,針對綠色經濟模式演進的子過程——循環經濟模式及其演進已有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許多學者對具體領域的循環經濟模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企業[21]、行業或產業(如造紙業[22]、農業[23]、林業[24])、區域(如省域[25]、農牧復合區[26]、濕地[27])等循環經濟模式。另一方面,通過對這些具體形態的循環經濟模式的發展過程進行梳理和歸納,一般認為,循環經濟模式的演進經歷了3個階段:微觀的企業內部循環經濟(包含物料循環和清潔生產等),中觀的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又稱產業生態園或多個企業之間的循環等),以及宏觀的社會靜脈產業循環經濟(又稱合作消費和零廢物社會等)[28-30]。但是這幾個階段劃分還是不夠科學,難以涵蓋現實中多樣化的循環經濟類型。例如,分散多元化企業(具有多種關聯度較低的產品)和集團公司(含有多個分公司,且分公司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等組織雖是單體企業,但是其循環經濟系統是比較龐大和復雜的,難以歸入微觀的企業內部循環經濟;企業集團(由多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構成的集團化組織)、供應鏈、無邊界組織等組織形態既不一定在一個園區內,又不是完全獨立的多個企業。

1.3 現有研究的評價及該項研究目的

從以上分析可見,現有研究成果為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性成果和資料,但是尚未對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脈絡進行專門性和全過程的研究,且相關研究存在以下一些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①一般經濟模式演進的四個階段(農業經濟、線性經濟、末端治理、循環經濟模式)并不是相互獨立的,也不完整,例如線性經濟模式其實包含了末端治理等模式。②循環經濟模式的三個發展階段(企業內部、生態工業園區、社會靜脈產業循環經濟)不太合理,無法包含多元化企業、企業集團和供應鏈等循環經濟模式。③綠色經濟模式的內涵很豐富,并非只有末端治理和循環經濟兩種模式;現有研究沒有將清潔生產、低碳經濟和共享經濟等納入綠色經濟模式進行研究;也沒有將可再生資源培育和碳循環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理念體現在綠色經濟模式之中,也就是沒有將包含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的超循環經濟模式[17]納入綠色經濟演進體系之中,加以前瞻性研究。④對于各經濟模式的分析通常只有文字性描述[30],雖然少數文獻給出了循環經濟的結構圖,但是沒有和3R原則有機結合[31],也就是沒有建立起綠色經濟模式的理論模型,尤其是沒有結合某一個實際應用領域,建立綠色經濟模式的動態演進模型,因而難以很好地指導綠色經濟的實施與發展。

2 從傳統工業經濟到綠色經濟起步階段:兩類線性經濟

如前所述,現有文獻對經濟模式發展階段的劃分(農業經濟、線性經濟、末端治理、循環經濟模式)存在不相互獨立等不合理問題。其實,人類社會經濟所經歷的采獵經濟、農業經濟、傳統工業經濟、末端治理經濟[20,32]等類型都屬于線性經濟模式。由于該項研究重點是綠色經濟模式,即研究末端治理經濟之后的模式,因此之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僅研究最靠近的傳統工業經濟階段,以便考察綠色經濟產生的緣由,而對更早期的采獵經濟和農業經濟模式就不再探討。

2.1 傳統工業經濟階段:粗放型工業經濟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之后,人類社會進入了傳統工業文明時期[33]。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人們在獲得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同時,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當時的工業經濟模式屬于“從搖籃到產品”的粗放型工業經濟。所謂“搖籃”,即自然資源開采和消耗,然后通過原料加工和工業生產使其轉變為產品,隨后進入產品的營銷和使用過程。而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物和廢棄物不經處理就直接排放至自然環境,造成嚴重的資源濫用和環境污染。企業的唯一目標是經濟利益,但是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率都十分低下。可見,這一經濟過程呈現出一種無反饋的線性結構,故稱為“從搖籃到產品”的粗放型線性模式,其結構模型如圖1-a所示。

2.2 GE起步階段:末端治理型綠色經濟(Ⅰ型GE)

20世紀中葉,工業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已達到十分嚴峻的地步,并呈現出大爆發態勢。于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經濟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并切實開展了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由此開啟了新工業文明時代[33]。早期的環境保護只是對最終的氣體、液體和固體污染物和廢棄物進行處理,除去有害物質后再排放至自然環境。這種經濟模式仍然屬于線性經濟,稱為“從搖籃到墳墓”的末端治理型綠色經濟(圖1-b),是綠色經濟的起步階段,簡稱為Ⅰ型GE。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變為經濟效益增值和降低污染排放兩項,關注范圍從“搖籃-產品”拓展至“搖籃-產品-墳墓(即污廢物處理)”,從而緩解了環境污染問題。但是,資源濫用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同時污染處理也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3 GE成長階段:資源鏈閉環型綠色經濟(Ⅱ型GE)

3.1 深度視角下Ⅱ型GE的演進:理論的逐步深化

為克服上述線性經濟所帶來的弊端,需要從源頭上限制資源的大量消耗和污廢物的產生。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Kenneth E. Boulding),從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原理得到啟發,提出了“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CE)的概念和思想。但是在實踐上并沒有得到迅速響應,直到20世紀90年代之后,末端治理經濟的缺陷突出地顯現出來,循環經濟才從理念走向實踐,在許多國家逐步興起,并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撐,循環經濟理論認為,任何污廢物都是可以重復利用的資源,幾乎沒有絕對的垃圾。因此,資源的“再循環”和“再利用”成為循環經濟模式的重要標志,也使得循環經濟的資源鏈結構不同于之前的線性經濟,形成了資源鏈反饋的閉環結構。此外,循環經濟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是資源和能源消耗、產品消費、污染物和廢棄物的發生與排放的“減量化”。于是,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reduction, recycle, reuse)成為循環經濟的三項基本原則(3R原則)。

在循環經濟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一些相關的綠色經濟理論、技術和模式先后發展起來,如清潔生產模式、低碳經濟模式、共享經濟模式等。它們豐富和完善了3R原則的內涵,共同構成了資源鏈閉環型綠色經濟(Ⅱ型GE)的基本理論框架。進一步研究表明,3R原則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有機關聯性,能夠很好地體現Ⅱ型GE的系統結構。然而,現有相關文獻在構建循環經濟系統結構模型時并沒有將3R原則融為一體,因此難以更加深刻地反映Ⅱ型GE的原理[17]。為此,對國內外學者在各類具體循環經濟系統結構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歸納和改進,提煉出如圖1-c所示的“從搖籃到搖籃”的資源鏈閉環型綠色經濟模式的3R理論模型。

運用圖1-c所示的模型,能夠更加清晰地分析Ⅱ型GE的運行機理。首先,“減量化(Reduction)”模塊包含了資源采集、清潔生產、產品綠色營銷和產品綠色使用等子模塊,以實現資源采集量、資源消耗量、污染物發生量、營銷損耗量、產品消費量和碳排放量等多方面的減量化。其次,“再循環(Recycle)”模塊是一個對污廢物進行回收、分類、處理和逆向物流的反饋過程。對于不可利用的污染物經過處理后再以合適的方式(如填埋等)進入大自然循環;對于可利用的污廢物,經過適當處理(如拆解、清理、歸類打包等)進入逆向物流渠道。這樣,在減量化、可用污廢物回流和不可用污染物處理等多重作用下,最終進入自然環境的污染物是很少量的,而且已經去除了大部分有害物質。再次,“再利用(Reuse)”模塊包含了多種利用渠道。第一,對于可以直接使用的物品,通過再流通過程被再次或多次使用。這里的舊貨流通是包含舊貨買賣、轉讓、捐贈、共享(即共享經濟模式)等多種方式。第二,對于某些適合于由舊變新的廢棄產品,可以運用專門的技術和工藝,對其進行再制造(remanufacture),生產出性能和質量都不亞于一次產品的新產品。第三,對其他可利用的污廢物進行資源化處理,使其回到“搖籃”,成為有用的原材料進入資源采集或生產過程。需要說明的是,圖1-c中的循環利用可以進入本企業,也可以進入其他企業。

在Ⅱ型GE模式下,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增加至三項:經濟效益增值、降低環境污染和碳排放、降低資源消耗。其效果是,一方面提高了環境效益;另一方面由于資源消耗的降低和資源的回收利用,降低了企業成本,進而提高了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企業的經濟效率與環境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可見,循環經濟模式顯著優于末端治理型綠色經濟模式。但是,資源鏈閉環型綠色經濟模式只能降低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負向作用,而不能產生改善生態環境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說,它還是一種消極的環境保護模式,而不能更加積極地促進生態恢復和健康發展。因此,這種綠色經濟模式還需要進一步演進和創新。

3.2 廣度視角下Ⅱ型GE的演進:資源鏈的逐層拓展

圖1-c所示的Ⅱ型GE結構只是一個理論模型,在實踐中,Ⅱ型GE模式在廣度上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演進過程。如前所述,現有研究對循環經濟模式演進階段的劃分(企業內部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社會靜脈產業循環經濟)無法涵蓋現實中的多樣化Ⅱ型GE模式。為克服這一缺陷,通過實際調研和理論探討,在廣度視角下可以將Ⅱ型GE的演進過程分為:一元企業Ⅱ型GE、多元企業(群)Ⅱ型GE和全社會Ⅱ型GE三個階段。首先,一元企業包含單一產品企業和同心多元產品企業。例如,制漿造紙企業的產品有紙漿產品和各類成品紙等多種產品,但是這些產品屬于同心多元產品。其次,多元企業包含以下幾種情況:含有多種關聯度較低的產品的分散多元化企業和集團公司等單體企業,以及由多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構成的企業集團、生態工業園區、供應鏈、無邊界組織等企業群(含個體生產者)。多元企業(群)Ⅱ型GE模式的演進過程有包含上下游縱向(后向、前向和雙向)、橫向以及縱橫交錯的網絡化拓展。再次,全社會Ⅱ型GE也包含從局域(如城市、省域等范圍的綠色經濟)到廣域(如區域、全國、世界范圍的綠色經濟)的演進過程。

為了研究實踐中Ⅱ型GE模式的演進過程,需要選擇一個實際領域或產業作為背景。考慮到與下面超循環經濟中的可再生資源型產業相銜接,這里以林業為例展開研究。具體地,選擇典型的以木材纖維為原料、采用堿法蒸煮工藝的制漿造紙企業為循環經濟系統中的核心企業,以林業加工業為核心體,并在其他相關產業和全社會中適當拓展。經過文獻檢索和實際調研,收集了各類相關的綠色經濟模式和循環利用技術[17],通過比較、分類、提煉和系統結構優化等分析過程,構建了圖2所示的Ⅱ型GE模式的三層動態演進模型。Ⅱ型GE模式演進第一階段的循環經濟位于圖2的第一層(最內層),描繪了一元(制漿造紙)企業Ⅱ型GE系統;第二階段拓展到第二層(圖2中的灰底色中間層),形成了多元企業(群)Ⅱ型GE系統;第三階段進一步拓展到第三層(最外層),構成了全社會Ⅱ型GE系統。為了便于在有限的版面內描述出Ⅱ型GE模式演進的完整的動態過程,在圖2中省略和簡化了一些綠色經濟流程的細節,只反映出其中最本質的系統結構和功能。

在圖2第一層所示的一元企業Ⅱ型GE系統中,制漿造紙企業的備料車間、制漿車間、抄紙車間、堿回收車間、水處理設施、熱電聯產設備等子系統內部和子系統之間構成了多個資源鏈閉環:廢水循環、蒸汽循環、堿循環、纖維循環、廢紙循環、廢料循環、石灰循環、能源循環等。此外,水處理設施、煙塵和廢渣處理設施等子系統還作為外部循環和污廢物排放的前道處理工序。圖2第二層對第一層的一元企業Ⅱ型GE系統進行多方位的拓展。首先是縱向拓展,制漿造紙企業向下游拓展到林產品營銷企業等;然后是橫向拓展,拓展到木材加工企業等,如人造板企業、家具企業、木地板企業、木門窗企業等;最后是縱橫交錯的網絡化拓展,并將煤灰磚企業、木質素需求企業(木質素可用于水泥、橡膠、塑料、化學助劑等產品的生產)、包裝板企業(以造紙污泥為原料)[35]等納入其中,聯系成一個更大的綠色經濟系統。圖2第三層對第一和第二層的Ⅱ型GE系統進行進一步拓展,把產業鏈之外的消費者、廢棄物回收系統、污染物處理系統等,以及其他相關產業和消費者(如煤灰磚、水泥、橡膠、塑料、化學助劑、包裝板等產品的需求者)一并納入該綠色經濟系統,形成全社會的Ⅱ型GE大系統,從而使綠色經濟發揮出更大的功效。

4 GE成熟階段:三鏈超循環型綠色經濟(Ⅲ型GE)

資源鏈閉環型綠色經濟模式的興起標志著綠色經濟模式進入了成長階段,使得經濟增長逐步與環境污染脫鉤,并能夠有效地降低自然資源的消耗。但是,Ⅱ型GE無論怎樣發展也只能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不能有效促進其健康發展,因此只是一種消極的“阻隔病源,防止病情加重”的措施,并不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治病健體”的措施。而要想促進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可再生資源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綠色經濟模式的未來發展趨勢是將可再生資源培育納入循環體,形成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三鏈超循環型綠色經濟(簡稱超循環經濟,或Ⅲ型GE)模式[17],以實現產業與生態的互利共生。為此,首先需要研究可再生資源型產業的綠色特征。

4.1 以可再生資源型產業為核心體的Ⅲ型GE理論分析

4.1.1 可再生資源型產業的界定與特征分析

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如動植物、土地、水、空氣等資源)、人工資源(如信息、資金、科技、文化等資源)和復合資源(如人力資源、機器設備等資源)等類型,該文中所研究的資源均為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又分為可再生資源(狹義)、可恢復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狹義的可再生資源是指能夠通過自然力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再生和增長的自然資源,也就是生物資源。廣義的可再生資源除了生物資源外,還包含可循環利用(但不能增長)的自然資源,在該文中稱為可恢復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另外,不可再生資源是指其形成和恢復需要相當漫長過程的自然資源,例如自然界的各種礦產資源、巖石和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該文中的“可再生資源”均指“狹義的可再生資源”,即生物資源。

可再生資源型產業是指以可再生資源及其加工品為產品,兼具營利和生態康復多重目標和功能的產業。現有的可再生資源型產業有: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自然景觀旅游業、動植物加工業等;未來有可能成為可再生資源型產業的有:瀕危動物繁育和加工業、瀕危植物種植和加工業、荒漠化治理植物種植和加工業、濕地恢復和保護業等。目前,單純的生態建設是作為公益項目開展的,不具有營利性,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的非營利性投入,導致建設主體的積極性、可持續性、資金來源和建設效果等都受到了極大的制約。而未來可再生資源型產業在可持續發展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比其他產業將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可再生資源型產業系統是一種環境-經濟復合系統,具有多功能、多目標,產業鏈條長,資源培育的滯后性、戰略性和風險性突出,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等一系列特征。與一般工業產業相比,其綠色經濟的特征更加顯著。一般工業產業的綠色經濟模式主要是循環經濟,旨在實現減量化、再循環和再利用,而可再生資源型產業的綠色經濟模式是要把循環體拓展到可再生資源的培育,把改善生態環境與發展產業經濟協調起來,形成互利共生的超循環經濟系統[17]。這是一種面向生態文明的新型綠色經濟模式。下面就對超循環經濟模式的機理和演進過程進行系統研究。

4.1.2 Ⅲ型GE的5R-3C理論模型構建

文獻中最早出現“超循環經濟”一詞是在2006年,由我國學者借鑒艾根(Manfred Eigen)的超循環理論(hypercycle theory)提出,但其內涵并沒有超越循環經濟的范疇,而真正意義上的超循環經濟概念和理論是在2017年也是由我國學者首次提出[17]。但是,在現有相關研究中并未將超循環經濟納入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體系之中。

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根據上述分析,可以歸納出三鏈超循環型綠色經濟(Ⅲ型GE),即超循環經濟(hypercycle economy,HE)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①Ⅲ型GE是一種將源自生物學的超循環理論[36]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相結合,融合并發展資源鏈閉環型綠色經濟(Ⅱ型GE),把自然資源培育納入綠色經濟范疇而產生的面向生態文明的綠色經濟模式。②超循環經濟以可再生資源型產業為核心體,以可再生資源的培育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并與其他產業、全社會和生態環境系統相互交織,相互支撐,形成“從孕育到孕育”的閉環系統。③該系統的結構包含與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再培育、再配置(reduction, recycle, reuse, recultivation, reallocation,簡稱5R)原則相對應的5個子系統,通過資源鏈、生態鏈、價值鏈(resources chain, eco-chain, value chain,簡稱3C)構成多重超循環的自組織系統,從而實現自然資源增長、生態環境改善和經濟價值提升的產業與生態互利共生的綜合目標。由此,對現有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改進和完善,可以構建出“從孕育到孕育”的超循環經濟5R-3C理論模型(見圖3)。

與Ⅱ型GE模式的3R理論模型相比,5R-3C模型既新增了再培育和再配置兩個模塊,又拓展了循環鏈的類型。在圖3中,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分別由資源流(有向實線)、生態流(有向點劃線)和價值流(有向虛線)把相應的資源過程、生態過程和價值過程(由于這些過程有重疊,圖3中統一用方框表示,統稱為綠色經濟過程)聯系在一起的鏈條,并構成多重相互交織的超循環。其中,生態流表示各綠色經濟過程之間的對生態系統有影響的作用力(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生態作用,簡稱生態力)的傳遞流[34]。由圖3可見,超循環經濟是一種經濟模式,它需要用到資源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相關學科的支撐。

4.1.3 Ⅲ型GE的運行機理分析

圖3中與Ⅱ型GE運行機理相同的部分這里就不再贅述,下面僅從模塊拓展和循環鏈拓展兩個方面來分析超循環經濟的運行機理。

在模塊拓展方面,超循環經濟的5R-3C模型在Ⅱ型GE的減量化、再循環和再利用基礎上,增加了再培育和再配置兩個模塊。首先,為了使綠色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有益的作用,將循環經濟資源鏈循環從“搖籃”朝后向拓展至“孕育”環節,增加再培育模塊,把可再生資源培育作為生產系統的“第一車間”。所謂“再培育”是指可再生資源的繁殖與生長不僅靠自然力量,還要依靠人工的力量不斷地進行生態化培育,使資源的生長量大于消耗量。其次,為了調動各模塊(尤其是再培育)相關主體的積極性,更好地管控各模塊的綠色經濟行為,需要增加一個再配置模塊,對生態流和價值流進行持續的優化配置。現有相關研究設置了“再分配”(redistribution)模塊,只進行價值的再分配,而忽視了生態管理的相關政策、措施和戰略等對生態系統的作用力[22]。對此,在圖3的理論模型中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在循環鏈拓展方面,超循環經濟的5R-3C模型不僅將Ⅱ型GE的資源鏈循環拓展到資源鏈超循環,而且又將資源鏈超循環拓展到生態鏈和價值鏈超循環。首先,通過“從孕育到孕育”的資源閉合循環,就可以把原有的資源鏈循環聯系成一個更大的資源鏈一級超循環。其次,由于資源鏈向再培育模塊后延,使得該超循環系統融入了自然環境,使得這些資源鏈超循環被一些自然和人工的生態作用力連接成更大的生態鏈二級超循環。例如,自然資源的再培育改善了自然環境,而良好的自然環境又會更好地支撐資源的培育;資源培育為可再生資源型產業提供了生產原料,相關企業又會進一步走綠色發展戰略之路,對再培育系統提供生態支持;綠色經濟的發展為全社會帶來了福祉,社會各界和政府部門就會進一步強化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激勵和約束手段;此外,再培育子系統會增進自然資源的固碳能力,進而抵消各企業和社會的碳排放,可見,超循環經濟還融合了低碳經濟中的碳循環理念。再次,資源鏈和生態鏈超循環除了依靠政府管理制度等外在的力量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內在的利益驅動。為此一級和二級超循環又通過再配置模塊中的價值流配置過程及其價值鏈串聯起來,形成更大的價值鏈三級超循環,從而調動各個模塊的相關主體和全社會的積極性,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運用超循環理論進一步分析可知,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并不是獨立的,它們相互促進,相互催化,將超循環經濟系統的各個模塊和綠色經濟過程聯系成一個自組織系統,使得其良性循環和不斷發展。

4.2 超循環視角下Ⅲ型GE的演進: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的逐級拓展

圖3給出了超循環經濟的原理性理論模型,而實際系統比該模型復雜得多,而且超循環經濟模式的實施和發展將是一個逐步演進的過程。下面仍以林業產業為核心體,研究Ⅲ型GE模式逐級演進的過程,為超循環經濟的實施提供更加具體的示范和指導。

現實中,雖然完整的超循環經濟尚未形成,但是在許多領域已顯現其雛形。例如,目前我國林紙一體化組織及其綠色供應鏈已有較好的發展[37],已經將資源鏈循環拓展到了森林資源培育環節。但是,現階段林紙一體化模式仍然是以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其綠色供應鏈仍然沒有很好地實現生態與產業的互利共生,即未實現綠色共生型供應鏈的目標[38]。例如,生態環境目標僅限于低排放;資源培育過程仍然沿用單一的樹種結構、樹齡結構,以及統一皆伐等傳統營林方式,尚未采用近自然人工林培育等生態化方式,導致森林資源的生態效益沒能很好地發揮出來;而且還存在營林業效益較低,制漿造紙企業和其他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其主要原因是超循環經濟的生態鏈和價值鏈循環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針對這些實際問題,根據以上理論模型的分析,經過對多種系統結構方案的篩選和優化,構建了如圖4所示的超循環經濟模式的三級動態演進模型。下面依次對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三級超循環演進過程進行分析。

首先,圖4中的最內層是資源鏈一級超循環經濟體。其中,“Ⅱ型GE系統”方框就是圖2所示的以林業加工業(含制漿造紙和木材加工等企業)為核心體的三層資源鏈閉環型綠色經濟系統的濃縮。在此基礎上,對核心體進行后向一體化拓展,增加了“森林培育”環節。它包含由育苗、營林和采伐等具體過程構成的多重生物資源鏈循環,如落葉、土壤分解和樹木吸收的循環,以及森林動物和植物之間的物質循環等。為了便于在有限的版面中描繪超循環經濟的整體三級動態演進過程,圖4中忽略了這些生物資源鏈循環的細節,以便突出研究所關注的重點:“Ⅱ型GE系統”和“森林培育”兩個子系統之間通過木材原料的供給、營林物質回饋、有機肥和再生水的閉環利用等資源鏈循環。這樣,Ⅱ型GE系統拓展成為一個更大的循環體——資源鏈一級超循環經濟。這就邁出了超循環經濟模式演進的第一步。

其次,為了使資源鏈一級超循環經濟能夠實現自然資源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的目標,相關的生態支持是必不可少的。為此,超循環經濟模式演進的第二步,就是將資源鏈超循環拓展到生態鏈二級超循環,即圖4的第二層(灰底色層)。在這里,多種自然生態流(如碳循環等)和人工生態流(如綠色管理措施等生態力)形成的生態鏈循環,將若干個資源鏈一級超循環聯系成幾個更大的生態鏈二級超循環。一方面,在資源鏈超循環內部形成了若干生態鏈超循環。例如,林業加工企業實行綠色發展戰略和綠色共生型林紙一體化戰略等措施對森林培育業的綠色發展提供了正向的生態作用力,改善了生態環境,不僅保障了資源鏈的原料供應,同時為加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生態支撐;森林的固碳作用抵消了企業的碳排放,減輕了企業的生態壓力。另一方面,在資源鏈超循環外部也形成了若干生態鏈超循環。例如,針對森林資源培育業實施森林分類經營、近自然育林方式、采伐約束等措施,針對林業加工業推行生態工業園建設、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等措施,進而實現了全社會的生態環境管理目標;由此,自然環境的生態狀況得到了積極改善,反過來又支撐了森林資源的培育。

再次,為了使上述資源鏈和生態鏈超循環能夠有效運行,并使超循環經濟系統中各主體能夠自覺地為實現生態經濟綜合目標而努力,還需要經濟利益作為驅動力。為此,需要有價值鏈作為紐帶將資源鏈超循環和生態鏈超循環聯系成更大的價值鏈三級超循環。這樣,該系統就拓展到了圖4中的第三層,成為超循環經濟模式演進的第三步。這里,主要含有兩個價值過程模塊:價值交易和價值轉移的優化協調。前者包含面向資源鏈的木材原料內部和外部交易(含林紙一體化企業內部、供應鏈內部和外部市場等多層次的木材原料交易)、林產品市場交易、林權市場交易等,以及面向生態鏈的排污權市場交易、排碳權市場交易、生態彩票市場交易等。后者包含生態環境投資與經濟利益回饋等市場機制,以及生態補償、生態稅與環境價值回饋等行政機制。這樣就可以吸納可再生資源型產業內部的投資、社會資本的投資、社會資助和政府公共財政等多渠道的資金投入,并通過價值交易機制獲得投資回報和利益優化配置,或者通過自然環境的生態服務價值獲得回饋,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 結論

5.1 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規律

為了系統歸納總結以上關于綠色經濟模式演進規律的研究成果,表1從綠色經濟演進階段、鏈條、功能結構、目標、原則、結果、科技支撐、共生性和文明背景等多個維度,對傳統經濟和各綠色經濟模式的特征進行了全面比較。其中,共生性括號中的二維坐標分別表示生態系統和產業系統受力的正負號[33]。由此,可以更加清晰而完整地認識綠色經濟的演進規律和超循環經濟的本質特征。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經歷了末端治理型綠色經濟(Ⅰ文明背景黑色(傳統工業)文明青色(新工業)文明青色文明→淺綠生態文明深綠生態文明型GE)的起步階段和資源鏈閉環型綠色經濟(Ⅱ型GE)的成長階段,而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三鏈超循環綠色經濟(Ⅲ型GE)的成熟階段。其中,資源鏈閉環型綠色經濟模式在深度上經歷了融合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低碳經濟和共享經濟等理論深化的演進過程;在廣度上經歷了一元企業Ⅱ型GE、多元企業(群)Ⅱ型GE和全社會Ⅱ型GE等范圍拓展的演進過程,其中多元企業(群)Ⅱ型GE又經歷了縱向拓展、橫向拓展和網絡化拓展幾個演進過程,全社會Ⅱ型GE又經歷了從局域到廣域的演進過程。三鏈超循環綠色經濟模式的演進過程包含資源鏈一級超循環經濟(可再生資源培育的后向拓展)、生態鏈二級超循環經濟和價值鏈三級超循環經濟幾個階段。

5.2 Ⅲ型GE是面向深綠生態文明的經濟模式

由表1可以看到,三鏈超循環型綠色經濟系統超越了Ⅱ型GE的單一資源鏈循環,形成了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3C)的多重超循環自組織系統。其中,資源鏈超循環將Ⅱ型GE系統拓展到資源培育環節,形成由若干個資源鏈循環構成的更大的一級超循環;生態鏈超循環將若干個資源鏈超循環聯系起來,構成了更大的二級超循環;價值鏈超循環又將若干個資源鏈和生態鏈超循環聯系起來,構成了更大的三級超循環。3C超循環相互促進、相互催化,從而促使整體系統從無序向有序、從低級向高級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資源鏈是基礎,既是生態鏈的生物學基礎,又是價值鏈的物質基礎;生態鏈是支撐,既是資源鏈持續增長的生態學支撐,又為價值鏈的運行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價值鏈是動力,它通過利益機制促進資源鏈和生態鏈的良性發展,是超循環經濟能否持續運行的關鍵因素。

總之,超循環經濟是一種面向深綠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的閉環經濟模式,它拓展了Ⅱ型GE模式,融合了自然資源的培育過程,是綠色經濟發展的成熟階段。它以可再生資源型產業為核心體,并擴展到其他產業和全社會,以資源、生態和價值的協同提升為目標,以可再生資源的培育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形成“從孕育到孕育”的超循環系統。該系統遵循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再培育和再配置(5R)原則,并包含相應的5R子系統。這些子系統由資源鏈、生態鏈和價值鏈(3C)超循環聯系成一個協同運行的環境-經濟自組織系統。3C超循環相互促進、相互催化,并起到各自的作用:資源鏈是基礎,生態鏈是支撐,價值鏈是動力,進而實現生態與產業的互利共生。

在綠色經濟,尤其是超循環經濟的實施和發展中,綠色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和綠色管理制度的保障作用是十分重要的[39],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對各主體的綠色行為給予相關的激勵和優惠政策的支持,同時對非綠色行為給予有效的制約。

參考文獻

[1]PEARCE D, MARKANDYA A,BARBIER B E.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M].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imited,1989.

[2]LIN B, WANG S. From catch-up to transcend: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countries green economy[J].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2019(1): 1-15.

[3]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Green jobs: towards decent work in a sustainable, low-carbon world[R]. 2008.

[4]POP O, DINA C G, MARTIN C. Promot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 green economy and innovative job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15:1020-1023.

[5]COLLINS D, BRAY M, BURGESS J. Green job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 industrial relations [J]. The Indi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2010, 45(4):522-538.

[6]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R]. 2011.

[7]JIA X, SUN Q, GAO Y. New approaches to the green economy of China in the multiple crises [J]. Energy procedia, 2011, (5): 1365-1370.

[8]SELIN H,NAJAM A. Beyond Rio+20: governance for a green economy[R].Boston: Pardee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Longer-Range Future, Boston University,2011.

[9]WANG Y, HUANG X, WANG L.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green economic in capital cities in Shandong [J]. Energy procedia, 2011, (5):130-134.

[10]BAER H, JACOB K, WERLAND S. Approaching Rio+20: a survey of posi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in six european countries on the green economy[R]. Berlin: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 Centre, Freie University Berlin,2012.

[11]JACOBS M. The green economy: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future [M]. London: Pluto Press, 1991.

[12]EKINS P, HILLMAN M, HUTCHINSON R. The Gaia Atlas of green economics[M].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92.

[13]TURLAKOVA T. Business and regional model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J]. Trakia journal of sciences, 2019,17(S1): 171-175.

[14]DENG D Q, JIANG F F, DUAN Y, et al.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urban mines based on resource reutilization mode of cleaner production[J]. Journal of mines, metals & fuels, 2020,68(2): 43-49.

[15]WI′SNIEWSKI P, KISTOWSKI M. Assessment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sources in order to plan for needs of low carbon economy at local level in Poland [J]. Geografisk tidsskrift, 2018, 118(2): 123-136.

[16]GERWE O,SILVA R.Clarifying the sharing economy: conceptuali-zation, typology,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0, 34(1): 65-96.

[17]張智光. 面向生態文明的超循環經濟:理論、模型與實例 [J]. 生態學報,2017,37(13):4549-4561.

[18]唐嘯. 綠色經濟理論最新發展述評 [J]. 國外理論動態,2014(1):125-132.

[19]任相偉,孫麗文. 綠色經濟的內涵、演化邏輯及推進路徑:基于經濟-生態-社會復雜系統視角 [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2):88-93.

[20]黃浩淼. 從經濟發展模式的歷史演進看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 [J]. 經濟研究導刊,2009(4):191-192.

[21]丁浩,張朋程. 油氣企業內部循環經濟模式研究 [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8):140-142.

[22]張智光,姚惠芳. 造紙工業循環經濟的綠色共生特性和5R模式研究 [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4(4):29-35,126.

[23]郭德明,劉金愛,鄒潤東. 關于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及發展:以山東省為例 [J]. 東岳論叢,2011,32(3):183-186.

[24]田昕加. 基于循環經濟的林業產業生態化模式構建:以伊春市為例 [J]. 農業經濟問題,2011,32(9):86-89.

[25]曹旭. 中國循環經濟區域發展模式比較研究:以遼寧省為例 [J]. 城市發展研究,2011,18(11):12-15.

[26]孫芳,賈金鳳. 農牧復合區低碳型特色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研究:以河北省張家口市為例 [J]. 農村經濟,2011(11):114-117.

[27]張晴,孫彥驪. 濕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估研究:以洞庭湖濕地為例 [J]. 城市發展研究,2011,18(9):100-103.

[28]陳華,姜征宇. 西方循環經濟的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 [J]. 中外企業文化,2006(7):4-9.

[29]謝煜,張智光. 試論林業循環經濟的內涵與層次 [J]. 林業經濟問題,2009,29(1):11-14,19.

[30]諸大建. 最近10年國外循環經濟進展及對中國深化發展的啟示 [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8):9-16.

[31]張瓏晶,張曉梅,王偲. 黑龍江省林業循環經濟發展區劃與模式構建 [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5(3):93-99.

[32]趙常德,吳軍. 經濟形態與發展模式的轉換[J]. 山東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4):427-430.

[33]張智光. 人類文明與生態安全:共生空間的演化理論 [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7):1-8.

[34]張智光. 林紙循環經濟系統的資源、生態和價值鏈拓展模型 [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12):6-53.

[35]TARAMIAN A, DOOSTHOSEINI K, MIRSHOKRAII S A, et al. Particleboard manufacturing: an innovative way to recycle paper sludge [J]. Waste management, 2007, 27( 12): 1739-1746.

[36]JI F, LUO L. A hypercycle theory of proliferation of viruses and resistance to the viruses of transgenic plant [J].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2000, 204(3): 453-465.

[37]張智光,楊加猛,謝煜,等.中國林紙一體化進程:實施、研究與政策 [J]. 中國造紙學報,2010,25(3):64-72.

[38]張智光. 綠色中國:綠色共生型供應鏈模式 [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39]劉春香,張智光. 綠色科技與生態文明:供應鏈維的驅動與支撐機理[J]. 中國科技論壇,2016(10):122-126.

猜你喜歡
循環經濟生態文明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麗鄉村之景觀改造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構建循環經濟下會計核算體系的路徑探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39:44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循環經濟的發展研究
淺析關于循環經濟下的旅游經濟管理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亚洲三级网站|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色婷婷色丁香| 国产白浆视频|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91精品久久|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白浆视频|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91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欧洲av毛片|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国产热| 精品国产网站| 五月天在线网站|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88av在线看|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 成人午夜天|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色|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亚洲综合第一页| 欧美不卡二区|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 毛片一级在线|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五月婷婷导航|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www.日韩三级|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免费亚洲成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国产高清毛片|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欧美h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a|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在线国产你懂的|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五月激情综合网| 成人在线亚洲|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