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重介紹了危害碭山酥梨的三種主要害蟲梨木虱、梨小食心蟲和二斑葉螨在碭山地區的發生規律,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措施,旨在指導果農正確開展病蟲害防治,以促進碭山果業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碭山酥梨;主要害蟲;發生規律;綠色防治技術
碭山縣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全縣面積11.93萬公頃,耕地面積8.47萬公頃,其中果樹面積4.67萬公頃,現有碭山酥梨約2.67萬公頃。近幾年梨木虱和二斑葉螨偏重發生;梨小食心蟲整體中等發生,部分園片偏重。
1三種主要害蟲的發生規律
1.1梨木虱
梨木虱屬同翅目木虱科[1],是梨主要害蟲之一,主要以若蟲、成蟲刺吸芽、葉和嫩梢的汁液進行危害。碭山地區梨木虱一年發生5~6代,以成蟲在粗皮縫隙、落葉、雜草及土縫中越冬,一般年份2月下旬開始活動,3月上旬氣溫達15℃以上越冬代成蟲大量出蟄,3月上旬末達到出蟄盛期。第1代卵始見于2月下旬,3月中旬達到1代卵高峰,1代卵期10~15天。一般3月中旬后期始見1代若蟲,酥梨花期大量孵化,花落70%~80%(4月10日前后)達到孵化高峰,若蟲期一般15~20天。4月中旬后期出現1代成蟲,4月下旬中期達到1代成蟲羽化高峰。5月上旬末始見2代若蟲,5月中旬2代若蟲大量孵化。1、2代若蟲和1代成蟲發生相對整齊,6月份以后各代世代重疊嚴重,發生極不整齊。10月下旬越冬代成蟲尋找適宜場所越冬[2](圖1)。
1.2梨小食心蟲
梨小食心蟲屬鱗翅目卷葉蛾科[3],是碭山酥梨生產中常發性害蟲。梨小食心蟲主要危害梨果及桃、櫻桃等果樹的嫩梢和果實。梨小食心蟲在碭山地區1年發生4~5代,以老熟幼蟲在樹干基部、枝干的裂縫中、苗木嫁接口處或果實倉庫及果品包裝器材內結繭越冬。越冬代成蟲發生期為3月中旬至4月上旬,第1代為5月中、下旬,第2代6月中、下旬,2代成蟲羽化后開始向梨園遷飛,受遷飛影響,3代以后世代重疊嚴重,危害程度中重。一般7月份以后梨園落卵量迅速增加,7月下旬后蛀果率顯著增加,8月中旬梨園落卵量最大,8月下旬達到蛀果高峰。第1代卵期7~10天,其余各代3~6天;幼蟲期10~15天;蛹期7~10天,越冬代化蛹早的在10天以上,成蟲壽命5~15天[4](圖2)。
1.3二斑葉螨
二斑葉螨屬蛛形綱蜱螨目葉螨科,俗稱白蜘蛛[5],主要寄生在葉片的背面取食,刺吸汁液。二斑葉螨在碭山地區一年發生10~12代,以雌螨在土縫、枯枝落葉下、樹干翹皮內及雜草的根際處吐絲結網蟄伏越冬。3月下旬日平均氣溫達到10℃時越冬雌成螨開始出蟄,酥梨花期達到出蟄盛期,當平均氣溫升到13℃左右時開始產卵,越冬成螨開始產卵到第1代幼螨孵化盛期需20~30天,以后世代重疊,隨氣溫升高繁殖加快,在23℃完成一代13天,26℃完成一代8~9天,30℃以上完成一代6~7天。4月底到5月初為第1代卵孵化盛期,5月上旬開始遷徙上樹,5月中旬向樹體外圍擴展,下旬可擴展到全樹冠,基數大的園片5月下旬便造成嚴重危害,6月上旬麥收后螨量急劇上升,6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全年發生高峰,9月下旬出現越冬雌成螨,10月份陸續進入越冬場所[6](圖3)。
2綠色防控技術
2.1主推技術
2.1.1農業防治嚴禁不同樹種和品種混栽、刮樹皮、樹干涂白、果園深翻、肥水管理、果園生草。
2.1.2生物防治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梨小性誘劑誘殺技術、有益生物及其天然的代謝產物應用技術。
2.1.3物理防治包括人工捕殺、燈光誘殺、黃板誘殺、黃色粘蟲帶誘殺、綁縛物誘殺。
2.1.4化學防治大力推廣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推廣生物農藥和微生物藥劑;把握好防治最佳時期,科學施藥,把握好農藥安全間隔期,確保果品質量安全。
2.2碭山酥梨病蟲害周年綠色防控技術
針對酥梨生產過程中在年周期發生不同程度的病蟲害問題,提出了綠色防控技術,以期為酥梨產業的健康發展,果農穩定增收提供技術支持(表1)。

參考文獻
[1]王江柱.王勤英.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圖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106.
[2]李建東.梨木虱的發生與防治研究[J].落葉果樹,2013,45(4):15-18.
[3]王江柱,王勤英.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圖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120.
[4]徐義流.碭山酥梨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246.
[5]王江柱,王勤英.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圖譜[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5:116.
[6]李建東.碭山酥梨二斑葉螨暴發原因及綜合防治技術[J].落葉果樹,2014,46(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