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童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000)
作為一個時代新興的文學類別,網絡文學如同一顆正向外拱的嫩芽,在茁壯成長的同時是不能脫離歷史積淀的文學土壤的,其興起、發展以及未來的走向都與其依附的社會、歷史、人文環境有關。中國網絡文學固然不能代表新時代中國文學,但可以將其作為切入點,來談一談中國文學敘事傳統與新時代中國文學的民族化與世界化的關系。
中國古代小說,究其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時,先秦兩漢時期出現的神話、寓言以及野史雜傳等為其奠定了一定基礎,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志人小說的出現代表著小說這一文體已初具雛形,唐代“傳奇”的興盛代表著小說已經成為一個成熟的文體形式,其后宋元的“話本”、明清的“白話長篇小說”更推動著小說這一文體的繁盛發展,小說的繁盛直至近代而逐漸衰落。因此唐傳奇是小說發展的重要階段,它對于在此之后的宋元話本、戲曲,明清時期的文言以及白話小說等都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傳奇”也從唐代最初獨具風格的作品的命名逐漸演變為一種文體名稱以及敘事方式。中國文學的敘事傳統包含著史傳、詩騷和傳奇等諸多內容。詩騷長于抒情,史傳側重紀實,而傳奇則注重虛實結合,所謂“虛實相伴”“唯虛過活”,其實就是強調作品的虛構性,而虛構正是小說的本質特征。小說的虛構并不是完全脫離現實的幻想,也不是現實世界的照搬,它始終在現實和想象之間達成某種平衡,既指向現實又超越現實本身。所以就小說作為真正的敘事體類而言,中國文學最核心的敘事傳統就是傳奇。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總結傳奇的三個特點:一是傳奇小說源于志怪小說,其題材多為搜奇記逸,寫作者往往有意識地“作意好奇”“盡設幻語”;二是傳奇小說要求敘事語言“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情節鋪陳更為具體、細膩,對于藝術形式的要求更高;三是傳奇小說的意蘊更加豐富,往往有托諷、寓言之意。同時這三點很好地概括了作為中國文學的敘事傳統,傳奇敘事的基本要素,即虛構、以奇為主的情節化取向和豐富的寓言意蘊。
到了近現代,隨著“西學東漸”的開展,中國開始引入西方的文藝思想,中國文學也進入了一個倡導改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小說的功能性被發現,小說的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 里從社會改良的角度和要求出發,全面論述了小說的重要價值與作用,他認為新一國之民要先新一國之小說。而其之所以推崇小說,正是由于小說的受眾廣泛,有益于新思想的傳播;而談及小說為何受眾廣泛,他提到首先便是因為小說“淺而易解”的特點。以傳奇為敘事傳統的中國小說始終與民間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系,無論宋元時期出現的曲藝話本,還是明清時期問世的諸如《金瓶梅》等世情小說,都體現了傳奇小說的通俗化傾向。它與大眾的關系始終是緊密的。符合讀者大眾的通俗化、傳奇化的閱讀心理,因此受眾更廣,更為人所愿意接受。
此外,小說往往“樂而多趣”,以傳奇為敘事傳統的小說因其“無奇不傳、傳無不奇”的敘事模式,極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流傳度更高,影響度更高,所以其能夠承擔更強的教化功能。
除了“淺而易解”“樂而多趣”以外,梁啟超還強調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1],梁啟超強調了小說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小說以其虛構性向讀者展現現實不曾有的虛構世界,可以為讀者提供精神層面的藥劑,彌合人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給人以希望的寄托,靈魂的撫慰,同時小說的意蘊豐富,即使是取材于現實的小說也不會完完全全是現實的再現,小說家總是有意識地通過對于結構、語言的巧妙安排,使得小說既能指向現實又超越現實本身。正如略薩所說:“小說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真實生活(我們沉浸在其中)總是拒絕給予的前景。”[2]
直至今天,傳奇這一中國文學敘事傳統已深入中國文學的創作之中,也是中國文學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學經驗。若試圖去探索新時代中國文學的世界化可能,首先就要尋找中國文學的民族性即其立足于世界文學之林的獨特性并推進其民族化。顯然,可以從傳奇這一中國文學的敘事傳統中發掘一二。
以網絡文學為例。從1991 年北美誕生了第一篇漢語網絡小說《鼠類文明》開始,網絡文學已經走過了近30 年的歷程,其體量和受眾量是其他文體形式從未有過的。從1997 年中國第一個原創網絡文學網站“榕樹下”的建立開始,網絡作為一個媒介,其相對自由和便捷的創作環境,發表作品門檻的降低,吸引了大批網絡文學寫手入駐,同時也吸引了一大批讀者,由于網絡的交互性,讀者和作者可以在創作過程中有著即時性的交流,讀者的參與感更高,隨著網絡文學平臺的完善,網絡文學之勢也更是如火如荼。30 年間,無論是作品的數量、作品的質量,還是寫作者數量、讀者數量,都在發生指數式增長,隨著網絡文學平臺的規模化、版權律法的完善等,網絡文學聯合著數字化傳媒,已經成為大眾閱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絡平臺給人們提供了更加私人化的寫作空間,網絡文學作品也呈現著一種狂歡化的趨勢。中國網絡文學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提供了新的媒介,成為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一個新的亮點,中國網絡文學受關注程度逐年升高。根據2019 年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2019 年包括閱文、掌閱、晉江、中文在線、咪咕、縱橫在內的多家大規模網絡文學網站,對外授權作品已突破三千部,上架翻譯作品近千部,網站和應用客戶端訂閱用戶達上億人,覆蓋全球多個國家與地區。[3]
可見中國網絡文學不僅在國內有著不可小覷的上升趨勢,同時它也逐漸走向世界化,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探討網絡文學的世界化傾向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方面從網絡文學的傳播途徑即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另一方面就是對網絡文學進行文學性分析。網絡文學傳播率和影響力最高的當屬網絡小說。
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發布的2019 年網絡文學藍皮書提到,如奇幻、仙俠、玄幻等幻想類文學作品在網絡文學總體格局中始終保持著數量上的優勢,這類作品以其想象之奇譎,架構之新奇著稱,這類小說往往有一個完整的世界架構,在各不相仿的世界架構里,主人公的經歷極具傳奇色彩,符合傳奇小說“無奇不傳、傳無不奇”的敘事模式和作意好奇的敘事傳統,可以說是傳奇這一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的傳承與延續。所以說中國網文的高速發展和走向世界實際上離不開中國獨有的敘事模式——傳奇。
在網絡文學的諸多類別里,根據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發布的2019 年網絡文學藍皮書顯示,歷史類網絡小說熱度穩中有升,正面書寫歷史的作品持續增長,專業意識和文化趣味增強。但穿越、架空仍然占比較高,而這兩種類型的小說,其所描述的物理時間和物質空間都是作者憑空虛構的,并不是歷史與現實的實存時空。[4]因此強化了讀者對于小說故事性,也就是這個傳奇故事本身的關注,這類題材的小說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素材,進行再創作,架構一個現在、過去與未來相結合的世界,可以說是極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就題材方面而言,它是中國獨有的;就敘事方面而言,傳奇對其影響力極強,這類作品故事性強,注重情節,敘述婉轉。在成熟的IP 化產業鏈模式下,部分作品進行的影視化改編極為成功,并在海內外獲得很大的影響力。
而這些種類繁多的網絡小說,即使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但并不是毫無邊際的虛構,也不是全然與現實毫無關聯的幻想,其虛構始終在現實和想象之間達成某種平衡,往往帶著一種寓言的意味。
所以說傳播度更廣的網絡小說往往是選取怪奇的題材,擁有奇特的世界架構、獨特的情節設定和敘事風格,可以說它具備中國文學敘事傳統——傳奇的內核,而這類網絡小說的受眾更高,更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雖說中國文學敘事傳統與新時代中國文學的民族化和世界化的關系僅就網絡文學的分析是不能完全得以體現的,但是不妨礙我們從中去體會,若要使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就要建立民族自信,尋找中國本土的文學經驗,挖掘中國文學的敘事傳統,在民族化和世界化共構的意義上形成具有世界意識和世界語言的獨特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