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苑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東 廣州 511325)
網絡思政教育因其便捷與開放的傳播途徑,可以通過擺脫傳統思政教育的時空限制,從而達到及時跟蹤和引導學生思想動態的目的[1]。但同時,網絡思政教育對于教育主客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現為主客體之間倘若缺乏積極有效的互動,將直接分裂教育對象與教育內容,從而引發主客體產生認知障礙,并直接影響網絡思政教育的最終成效[2]。鑒于此,需要探索出適于網絡思政教育未來發展的切實模式。
網絡思政教育主體間性主要由網絡自我互動關系、網絡人機互動關系、以及網絡人際互動關系三者共同構成,實質上是作為互補雙向互動關系出現的新型關系模式,完成主客體互動的媒介依助于開放的網絡,關系特性上保持網絡的共存與共享特征。簡言之,作為新型關系模式的網絡主體間性是有效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堅實理論基礎。
其中,網絡人機互動關系模式,其作用方式體現在人與機器之間的相互關系上,即在網絡社會空間中,機器與人所保持的特定存在關系。基于人機互動關系的網絡思政教育中,人與機器不再是單純的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而是依助于共同教育目標而出現的彼此交織、促進、以及發展的新型相互關系。
依賴于網絡人機互動關系特性,在具體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實踐中,對于思政教育主體與客體具有更高的要求。就是說,教育主體在保證高質量的網絡思政內容的同時,還要具備特定的媒介素養與技術支撐,進而在保證正常的網絡人機互動的基礎上,完成與教育客體的互動交流,破除主客體在技術媒介上的認知障礙,最終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成效。
同時,思政教育主客體在網絡人機互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新邏輯與新思維,遵循著思政教育自身蘊含的內在辯證關系,并形成了教育主客體之間的“技術性存在”,因而教育主客體在雙向互動中均能得到發展[3]。簡言之,網絡人機互動關系是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克服網絡思政教育認知障礙的基本模式。
網絡人際互動關系模式下的思政教育,較之于傳統思政教育,具有更高的教學凝聚力,表現為具體教育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的同一性,即在交流互動中傳統的主客二元對立被消解,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角色位置起伏轉換,其身份的確立只由實際互動過程中的對象化決定,并在開放多元的網絡社會中,以雙主體的身份維系著思政教育的雙向互動關系。
然而,在網絡思政教育具體實踐中,由于傳播思政內容的教學載體的分散,難以形成育人合力,不僅嚴重阻礙了網絡人際互動關系的構建與推行,同時也導致了網絡思政教育主客體之間產生認知障礙。具體表現為,教學載體各自為戰,缺乏協調機制,不能發揮出輿論陣地的集群與矩陣影響,進而難以真正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的鑄德育人目標[4]。
此外,網絡人際關系互動也是構成思政教育主客體“社會性存在”的重要憑證,就是說,網絡社會當中,思政教育主客體通過既具有獨立性又具備創造性的互動,形成了平等的社會性關系。簡言之,思政教育需要充分認識與結合網絡社會的開放多元特點,并在雙主體互動關系中,解決由于教學載體分散導致的認知障礙,從而充分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多元性與有效性。
新主體間性下的網絡思政教育中,在實現網絡人機互動與人際互動之外,即在確證了“人與網絡”的技術性存在與社會性存在之外,還發生著網絡自我互動。就是說,在網絡社會空間中,人得到充分解放,完全跳脫傳統主客二分模式,因此,也印證了固定化的主客關系或者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網絡思政教育中已不適用,同時驗證了積極探索新主體間性教學模式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可以說,網絡社會的多元性和開放性特征,對網絡思政課程在教學模式、思政內容、以及互動形式均作出新的要求。雖然如此,網絡思政課程建設與實踐的過程中,依然存在思政教學網頁的形式單一、內容上的純粹意識形態的輸入,以及“留言—回復”等扁平的互動形式,而這顯然阻礙了網絡自我互動關系模式的構建,并直接導致教育主客體之間產生認知障礙。
具體表現為,思政網站陣地沿用傳統教育概念性教學模式,不能根據教學對象制定個性化或多元化的教學形式,且教學內容集中于價值觀空泛的輸入上,不能將其與視頻、圖像等技術形式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導致網絡思政缺乏優于傳統教育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而在主客體互動環節,留言評論模式不僅缺乏必要的學科深度,且受制于主客體的分離,而有悖于網絡自我互動主體間性的核心內容,繼而無法緊密關聯主客體,抑制了網絡思政教育的教學效率[5]。
概而言之,網絡思政教育的實施依助于虛擬的社會空間,且此空間保留著物理空間的社會性,同時又多出了虛擬空間的技術性,是跳出物理空間限制的多元開放的新型社會空間。因此,實現網絡思政教育的初衷和目的,需要基于新型的主體間性關系模式,并以此為理論基礎,針對其存在問題或認知障礙,探索出適于網絡思政教育發展的切實模式和方案。
基于人機互動關系的網絡思政教育,旨歸是要揭示“技術性存在”背后的“人的存在”。就是說,在人與機器的互動中,既存在著人對機器的主體間性,同時又存在著機器對人的主體間性,而這正是作為意識形態思政教育的核心所在,因為人機互動關系直接對應著意識形態與物質基礎的互動。
從自己實習的會計電算化專業選擇16級、17級兩個班進行一個學期的教學,學生基礎知識較差,實踐動手能力較強,活潑、好動,適用于該教學法。兩個班的具體情況見表1。
網絡社會空間的建立,既給人帶來便捷,同時也給人帶來問題。具體表現為網絡遭受惡意攻擊,會直接侵害人的精神和心理,而人沉溺于海量的網絡信息當中,也會出現與現實社會脫節的危害。而這種危害在網絡思政教育中同樣普遍存在,因此,構建網絡思政教育既要發揮人機互動的優勢,同時也要明確人機互動的弊病。
鑒于此,基于人機互動關系模式的網絡思政教育,教育主體需要發揮自身對于機器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同時也要正確認識機器的反應性與接受性,甄別出利于與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內容,并對之進行針對性與整體性的清洗,確保受教育對象能夠充分解放與創造自己,實現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初衷[6]。
此外,網絡人機互動視閾下的網絡社會空間,不是單純由信息構成的技術產物,而是由智能化存在物構成的社會聯合體。因此,將網絡空間應用于思政教育具體實踐之中勢在必行,而在二者結合中產生的認知障礙,需要在具體人機互動中,充分發揮教育主客體的獨立性與創造性,而這正是克服網絡思政教育認知障礙的邏輯起點。
區別于傳統思政教育單向教育過程,網絡思政教育活動是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雙向互動的教育過程。其中,新主體間性下的網絡思政教育核心內容體現在網絡人際互動之中。較之于傳統思政教育二元對立的主客體關系,網絡思政教育的教育對象與教育內容之間保持著主體間性的互動關系。
雖然網絡思政教育取得特定成果,但依然存在相應問題,具體表現為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建設相對呆板,且教學載體處于各自為戰狀態,導致特定平臺內容更新速度較慢,且內容豐富度不夠,難以滿足教育對象的心理交往需求。且在教學互動平臺建設上難以構建平等開放的網絡人際互動關系模式,使得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無法達到理想效果。
鑒于此,需要基于網絡人際互動關系模式,開放網絡思政教育權限,構建多元化的網絡互動模式,保證教育主客體能夠在平等自由的網絡社會空間,發揮出自身的獨立性與創造性。同時,為了能夠克服由于教學載體分散導致的教育主客體的分離與認知障礙,需要整合資源,構建協調機制,以此完成思政教育的教學目標[7]。
簡言之,鑒于物理空間之中,主客體之間互動的被動關系,基于網絡社會空間的人際互動關系,不僅擺脫了物理空間的限制,而且也破除了主客體的對立分離狀況,并在網絡思政教育中實現了相互平等的主體間性的構建。因此,可以說,網絡人機互動關系模式下的思政教育是克服網絡思政教育認知障礙的關鍵環節。
基于新主體間性的網絡思政教育,還包括網絡自我互動教學模式,旨在揭示主客體內在的自我互動關系,即借用“主我”與“客我”呈現主客體之間的內在對應關系。在網絡社會空間之內,面對海量的信息內容,網絡自我互動通過將信息納入到自身范疇之中,形成新的網絡化自我。
鑒于網絡自我互動的特性,在具體開展網絡思政課程建設中,需要嚴格篩選思政內容,保證教學對象接受信息的價值性與人本性。且要及時分析和跟蹤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態,并對負面行為進行有效更正,同時也要結合網絡社會空間的開放性與多元性,形成平等民主的教學模式和互動模式,幫助教育對象形成自我約束觀念,實現價值理性判斷的正確引導。
就是說,依助網絡自我互動主體間性的特性,應避免強制性與灌輸性的互動模式,應遵循網絡思政教育教學規律,引導教學對象形成文明上網的行為,樹立思政教育的網德意識,逐步深入到網絡自我化成癮的危害性教育之中,進而實現自我約束式的思政教育期望[8]。
在網絡社會之中,網絡自我處于不斷變換身份的狀態,因此網絡思政教育具體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網絡自我,結合網絡自我互動自身特點,逐步實現自我約束式的思維互動方式。可以說,網絡自我互動是克服網絡思政教育認知障礙的重要保證。
較之于傳統思政教育,網絡思政教育雖然拓寬了思政教育的傳播途徑,但同時也出現相應問題,并具體表現為由“技術缺失”“載體分散”,以及“形式單一”所引發的教育主客體認知障礙。而基于新主體間性的網絡人機、人際,以及自我互動關系模式,不僅是實現網絡思政教育教學理想的理論基礎,同時也是完善網絡思政教育學科體系的重要保障。
網絡思政教育具體建設之中,需要轉變傳統教育主客對立的教學方式,以全新的視野認識網絡思政教育的未來發展,充分發揮出教育主客體的獨立性與創造性,并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教學規律上及時跟進,通過重新架構網絡思政教育學科體系,克服主客體認知障礙,順利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工作。
基于新主體間性的網絡思政教育,決定了其工作開展需要破除主客分離狀態導致的認知障礙,構建民主和平等的交流互動模式,并在克服傳統思政教育單向模式的過程中,探索出與網絡社會空間相適應的雙向互動模式。因此可以說,新主體間性的互動模式,是網絡思政教育具體實踐的邏輯起點。
概而言之,在網絡社會空間中,構建網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既需要確立主客體互動關系的平等地位,也需要明確主客體“共存與共生”的存在狀態,最終,在克服網絡思政教育認知障礙的過程中,實現教育主客體的“共享與共進”。惟其如此,才能探索出適于網絡思政教育發展的切實方案。
基于新主體間性的網絡思政教育,揭示了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和互動規律、網絡社會空間內在的邏輯聯系、以及具體教學實踐中主客體全新的關系模式,從而為克服網絡思政教育認知障礙提供了新視野與新思路,同時也充分響應了思政教育立德樹人與鑄魂育人的學科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