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

近些年來,我國體育題材影視作品持續涌現,并呈現出相對豐富的形態特征,不過有關乒乓球類的影視作品依然較少。與籃球、足球、排球等更多被影視化呈現的大球
項目相比,乒乓球項目速度更快、球小、移動范圍小的特征,加大了影視化呈現的難度?!安稍L國家隊、省隊,采訪教練、球員,然后去看世乒賽以及所有的細節,最后才開始動筆……”作為體育題材劇集《榮耀乒乓》的監制,五百坦言,這個劇本在開拍之前孵化了3年。該劇與其說聚焦我國“國球”,更像是一部展現運動少年成長故事的青春?。盒焯梗ò拙赐わ棧┬愿耢t腆,雖然從小體弱但卻志將熱愛的乒乓事業做到極致;于克南(許魏洲飾)桀驁不馴,立志要打出一片天。兩人起初因個性差異時有矛盾,但在一起訓練、受罰后開始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如圖)。
可以說,《榮耀乒乓》是我國體育題材的新嘗試——運動與青春元素結合,這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發展到現階段的“中國經驗”。除了去年女排題材電影《奪冠》和還未公映的網球名將李娜自傳電影,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體育題材影視作品特別是商業類型電影,與好萊塢和日韓成熟的商業類型相比,差距不小。在2016年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成為現象級作品之前的一年,林超賢執導、彭于晏主演的《破風》頗受關注,當年還代表我國香港出征奧斯卡。不過從總體來看,當時我國的體育題材影視作品并沒有達到《摔跤吧!爸爸》的“出圈”程度。再往前追溯,真正能讓人們耳熟能詳、具有較大社會性影響力的,恐怕還是1958年的《女籃五號》。
影視化呈現無法與體育成就相匹配,一直是我國此類題材的一大難處。如今,依托于移動互聯網粉絲文化的輻射范圍,既包括影視領域,也涵蓋體育領域。這兩個領域有機結合的文化產品,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媒介杠桿效應,得以充分釋放,這是近些年來我國體育題材影視劇集開始逐漸增多的重要現實基礎。乒乓球作為中國最具全民性的體育項目,影視化也能帶動新一代受眾關注這一“常勝之師”。正如《榮耀乒乓》總編劇李嘉所說,“體育片的魅力,正在于它是人生的某種抽象表現?,F實中,人的目標很難用獎杯、獎牌這樣具象的方式呈現出來;但在體育競技中,競爭就可以變得非常直接。”
當然,正在發展中的粉絲文化、粉絲經濟仍有些不成熟的環節和鏈條亟待規范和整治。從長遠來看,我們還是應以包容的態度,在包括體育題材影視劇在內的諸多領域不斷深入探索,推出更多優秀的影視作品,全面提升我國文化工業的整體水平?!?/p>
(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