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錦強
摘 要:開展數字化教育、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當前許多國家(我國也不例外)的學校都圍繞“數字化”“縱橫數字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等主題,積極尋求著作為未來發展先進生產力的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最佳切入點。主要闡述在學科整合基礎上的更高階操作——學科資源的融合,內容包括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資源融合教學的意義、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資源融合教學的方法與策略以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資源融合時注意的問題三方面。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資源;融合教學;能力提升
據了解,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世界部分國家的部分地區或部分學校,就已經開始試驗和探索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目前,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國內也取得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成果。信息技術空前地提高了人們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當前各級資源互聯互通的今天,其方便快捷、內容豐富的特點,深深地影響著全社會學習方式的變革。
一、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資源融合教學的意義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已成為社會每個成員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早在“十五”期間就已把教育信息化列為國家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這就有力地推動了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為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融合創造了條件。《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對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做出了明確部署,提出加快完善制度環境,進一步改善基礎條件,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同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可見,課程融合成了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的新視點,也是信息技術教育普及和發展的必然要求。現代信息技術為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學習創設了一個特定的環境,更為學生的學習實施和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早在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就已經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實現課程的融合,讓學生能夠在隨時(AnyTime)、隨地(AnyWhere)、多途徑(AnyWay)的信息化、個性化學習環境中學習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是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學生在未來紛繁的社會中生存和發展所必備的技能。
二、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資源融合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對于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縱觀發展過程,一般可以歸納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最早的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多媒體教學,如PPT課件演示、視頻動畫的使用等;其次是應用信息技術的輔助學習,如大家比較熟悉的網絡環境學習等;最后就是應用智慧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如智慧校園數字化應用平臺等。但是無論哪個階段,信息技術很大程度上只是作為一種從屬角色,作為學習的應用輔助工具。而筆者經過大量課堂實踐,始終認為:在學習中,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應用工具,要想提供必須的學習支持的功能的前置條件,必須是教師熟練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的相關技能,并形成相應的信息能力!這個問題是在以往的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融合中比較容易忽視的。
因此,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資源融合教學,信息技術素養的形成將會是前置能力,同時又在學習中起到助推作用。
1.信息技術與學科資源的融合沒有從屬之分,只有互補與促進
對于信息技術與學科的融合,許多教師都產生過這樣的疑問:融合的時候是以哪個學科為主?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是如何的?早在“十五”期間,劉茂森教授在全國教育技術學校課題開題研討會上就曾說:“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目的、任務與學科課程教學的目的、任務整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這里明確地界定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即課程的綜合化,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該是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綜合學習。李克東教授也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
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來解決各學科的學習問題,并因各學科的學習問題而學習信息技術,兩者之間應當互補與促進,沒有從屬、主次之分。
例如,在廣州版小學信息技術教材(廣東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注:以下行文中涉及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皆為此版本教材)的五年級教學內容中,其中一個教學內容是使用WPS制作電子報刊,我們可以通過信息技術課堂讓學生掌握制作電子報刊的方法和技能,在語文學習中,遇到制作報刊的內容時就可以應用所學的信息技術技能來解決,而在創作的過程中又會倒逼學生去學習缺失的信息化應用技術技能,從而形成這種相互促進的螺旋上升的融合學習體系,最終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2.從信息技術的課程知識框架尋找其他學科教學資源的可融合點
既然我們強調信息技術在學科融合中的前置性地位,那么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學科知識群中尋找到可融合的切入點呢?
在廣州版教材中各年級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四年級內容是Windows 7系統、文件操作以及鍵盤打字(中英文打字)的學習等;五年級內容是WPS文字和WPS表格的學習;六年級則主要是WPS演示和Android智能手機編寫應用程序App In-ventor的學習。其中,對于Internet(互聯網)的使用和學習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那么,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我們可以簡單歸納出以下的知識融合點:
語文→中文打字練習、電子日記、電子報刊、課文朗讀……
數學→WPS表格數據計算、統計圖……
英語→英文打字、背單詞指法練習、中英文翻譯……
音樂→錄音處理、舞蹈視頻處理……
美術→電腦繪畫、圖形設計……
科學→PPT動畫制作……
綜合實踐應用→Android智能手機程序編寫、生活視頻的錄制和修飾……
……
同時,網絡的使用,包括搜索引擎、電子郵件、即時通訊工具等相關知識又可以貫穿其中,使整個的融合學習分類、分層、不分科。
3.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資源融合實踐操作的方法與策略
改變當前信息技術只是作為教師教學輔助的局面,讓信息技術變成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深度學習的得力助手,既是我們融合的初衷,又是期待的結果。故此,教師要因有信息素養而進行多學科的資源融合教學,因其他學科的問題需要而促進自身信息素養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新型玻璃》一課,教學重點是了解5種玻璃的特點和用途。五年級信息技術教材有《表格的制作》方面的內容,重點是讓學生掌握表格制作的方法并將表格應用到實際中。結合信息技術表格制作這個知識點的教學,可以融合為:(1)通過學生合作學習,學習歸納、總結了解5種玻璃的特點和用途;(2)學會繪制表格,理解表格在實際運用中的作用;(3)通過使用表格,幫助理清文中新型玻璃的類型與特點,感受表格的作用。這樣將信息技術的技能教學與語文學科內容學習有機融合,達到雙學科知識能力共同提升的目的。
再例如,在信息技術四年級的教學中,有一個章節是英文指法練習,我們可以結合英語學科的學習,在學生掌握基本指法與輸入方法后,將英語課堂學習的單詞、短語融入練習中,通過學生默寫、老師聽寫、不同類型單詞歸納等,既讓學生熟記英語單詞,又提升了學生的輸入技能,還讓熟記英文單詞和熟練鍵盤打字同步實現,從而達到一舉兩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資源融合時注意的問題
經過課堂實踐發現,進行學科資源的融合要遵循幾個原則。首先,學科融合的內容資源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要最大限度地基于學生既有的學科知識和生活學習經驗進行,注重方法與能力的培訓和發展,避免對學科知識的生搬硬套;其次,學科資源融合時要緊扣國家課程和相關素養要求,避免無中生有,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最后,學科資源融合對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教師的素養很大程度上決定融合實施和學生能力形成的最終效果,故此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和素養的提高,形成學科融合的意識并有付諸實踐操作的能力。
另外,據對本地域教師的情況的調查,當前小學教師兼課情況還比較普遍,要突破信息技術學科教師應對跨學科教學中顧此失彼的尷尬,切實落實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信息素養,有效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升,那么學科資源融合應該是比較有效的方法與途徑。實施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資源的有效融合,無論是從教師教學質量提高還是學生能力培養來看,相信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魏永杰,盧有為,樊曉冬,等.基于學科融合的基礎實踐教學方法研究[J].實驗室科學,2016,19(3):138-141.
[2]李運林.教育技術學科發展:走進信息化教育——五論信息化教育[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2):5-11.
[3]高凱濤,高杰,賈嫚.STEM教育理念下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9):106-112.
[4]岳秋.從整合到融合: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