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鋒
摘 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媒體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引入,小學教育也在不斷提供除課本外的授課方式。其中,小學語文是一門以理解與興趣相結合的課程,小學是學生身體、心理都未發育完善但是想象力豐富的時期,如果能夠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的學習將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主要論述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構建與應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探究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發展,教育部的最新策略是加大本科生的學習力度,小學、中學應當在原有基礎之上適當放寬。適當放寬并不是指在學習力度上放寬,而是指所授內容在運用原有方式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與改正,能夠將多元化的授課方式引入課堂。小學語文是一門以理解和興趣為主的科目,它不僅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發散性思維,也需要學生對實際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該門課程相對于其他科目來說學習難度更大,所花時間也需要更多。因此,構建與應用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宗旨開展有效教學
在傳統的授課模式中,小學語文大多都是以短篇文章為主,教師會先帶領學生閱讀一遍課文,然后一段一段地給學生進行講解。這樣單純的授課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應付考試,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并且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因此,我們鼓勵學生自覺學習,為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秉著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教學為輔的教學原則,在課堂上學生多問、多討論、多理解,教師負責多溝通、多解惑,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教師的上課效率。大多數人對小學語文的刻板印象就是易學易懂、枯燥無趣,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提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最終影響學生的語文成績。學生的語文成績又將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態度,如果這種情況沒有及時改變,將會導致學生進入討厭語文、討厭學習的惡性循環。所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構建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起著關鍵作用。
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途徑開展有效教學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對某件事物的興趣程度將影響其對事物的態度。教師要讓學生享受上課的過程,通過不同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例如,獎懲法:在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鼓勵,以此來激勵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對語文成績好的學生進行口頭表揚或者實物表揚,對語文成績落后的學生進行關心與了解,或者讓學生進行才藝表演。在語文考試成績公布之前設置獎品及獲獎名額,讓學生明白這次考試的重要性以及考試成績的獎賞情況,從而吸引學生通過自己努力學習而獲得獎勵。游戲法:這個階段的學生都喜歡玩游戲,小學語文一般都具有趣味性,教師可以利用道具來展開游戲。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師能夠將課文與游戲結合,設置有趣的游戲環節,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興趣。故事法:課文《落花生》一文可以從花生的播種、花生的收割、花生的滅亡三個角度詳細講述花生的由來,也可以選擇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與花生的有趣往事。在講述文章的開始,可以采用課文導入法,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來提起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三、以鼓勵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有效教學
教學方式的多樣性讓許多家長非常苦惱,因為不明白自己的孩子到底適合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占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狀態,這樣的上課方式容易導致學生上課沒有興趣聽,覺得老師講的課沒有意思,家長也很擔心。為了改變現狀,現階段鼓勵學生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相互討論并最終確定統一的方案,發揮分工合作的作用,教師將對每個小組的觀點進行點評與鼓勵。這樣的教學流程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并且體會到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合作是時代發展不可少的因素之一,通過簡單的學習既可以帶動學生自主學習,減輕教師的任務負擔,又能讓學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以生活化教學為目標進行教學
學習語文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考試的高分,更多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讓教學內容與自然生活相貼合,從而進一步學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法。從更深層次來說,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增加學生感受大自然的體驗,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學生理解、接受能力各異,教師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一切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們學習不是局限于課本上的生硬知識,更需要我們利用所學的知識去學會生活、發現生活。小學語文課文多是貼近生活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文和生活產生聯想與聯系,發現兩者的不同和相似之處,并進行適當的比較,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學會更好地學習。
參考文獻:
[1]楊僖鵬.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的策略構建[J].基礎教育研究,2020(12):28-29.
[2]魏寶寶,孟凡麗.農村小規模學校內生力缺失的表現、原因與激活:“W”縣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實地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20(3):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