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人們常說這樣一句話——理論聯系實際。作為一名老師,確切地說是一名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老師,我覺得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綜合實踐課程給其他課程很好地做了示范,也給其他課程如何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提供了一些思路。這不是空喊,而是我通過長期的教學活動總結的經驗之談。在我看來,如果我們善假于物,巧借綜合實踐課程之力,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到書本知識,更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而這,往往是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我喜愛教師這份工作,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我也會經常做出反思,以便對我的教學內容進行及時調整和更改。我精心準備我的每一節課程,從備課到教學再到課后總結,每一個過程和細節我都牢記,可以說我把我上過的課都當成自己的作品一般,每次提及,如數家珍。課上發生的事情,學生的表情和話語,即使過了很久,我也會歷歷在目,不是我的記憶力有多好,或許這就是綜合實踐這門課程的魅力所在,理論聯系實際,可以讓我們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都能寓教于樂,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從實踐中掌握知識。
我記得那節課的主題是“小小演說家”,旨在通過演說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膽量,為學生提供當眾講話的機會,通過實踐課的鍛煉,讓他們切實感受什么是演說以及演說的魅力所在。在上課前我給了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經驗,把日常生活中的小竅門、小的注意事項、哪怕是自己的某項小絕活兒……不一而足,都可以作為分享的素材。
等到實際上課的時候,我細心觀察了每一個學生的表情和狀態。有的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有的故作淡定,手心卻攥緊拳頭;更多的同學則是低下了頭,沒有掩飾自己的恐懼,好像不敢看我的眼睛,生怕我喊他們起來發表演說。這其中有一個男同學的表現尤其特別,他的狀態好像介于二者之間,當我喊道誰愿意主動演講的時候,他會快速地抬起頭,目光中透露著想要發言的沖動,而發現我視線掃過他的時候,他的頭又會迅速低下去,和周圍其他大多數同學一樣,陷入沉默……
看到他這樣,我慢慢走到他的面前,故意提高了嗓門:“有沒有哪位同學想要上臺跟大家進行分享?”說完我沖著他露出了微笑。這次他沒有再低下頭,而是有些顫抖地站了起來,手一直抓著衣袖,三步并做兩步地走上了講臺。
我清楚地記得,在他演講之初,他始終低著頭,手一直抓著衣袖,眼睛瞄向墻角的位置,聲音極小,含糊不清。此時很多學生開始笑了起來,我示意大家不要笑,然后耐心地聽他的演講內容,努力聽清每一句話。他講的是他的興趣愛好,說自己喜歡看書,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媽媽給他買的生日禮物《三國演義》,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整個演講大概持續了三分鐘,當他最后說完“謝謝”想要回到座位的時候,我一邊鼓掌一邊走到他的面前:“你說得非常好,能給我們講講諸葛亮的故事嗎?”我語氣和藹且懇切地說??吹轿疫@樣,他沒有回絕,然后開始繼續說了起來。接下來的幾分鐘,他的語調逐漸高了起來,聲音中沒有了顫抖,雖然仍然能感受到一絲緊張,但相比之前已然好了很多,同時當他說起他的偶像諸葛亮的時候,會引用一些例子和書中的經典語錄,那種從容和自信跟剛才簡直判若兩人,最終當他再次走下講臺的時候,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有了該學生的示范,剛才本來低頭不語的學生,紛紛抬起了頭,緊握的雙手也慢慢放開,一個個走上了講臺,分享了他們的愛好和小故事,一節課就這樣很快地過去了,之前沒有分享的學生甚至還有一絲不甘心。
后來,在學校的六一活動上,我看到了那個講三國故事的學生代表集團學生發言,狀態坦然,舉止從容,吐字清晰,我作為老師站在臺下,倍感欣慰,也深刻感受到如果利用好綜合實踐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將是積極和深遠的。
本節課也對我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影響,首先一個學生某一時刻或者某一時間段的表現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或者說這能代表他的過去和當下一段時間的狀態,我們作為老師不能以此來作為判斷他們“優劣”的標準,更不能蓋棺定論式地說他們可教或者不可教。其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換言之,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們作為教師,“棍棒式教育”和“夸獎式教育”都有其局限性,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要根據其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但落腳點都是要讓他們戰勝自己或者超越過去的自己,以此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再者,在學生遇到困難或者因為自身條件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相應任務的時候,我們不能操之過急地予以批評或者不耐煩,更不能吐露負面情緒和語言,我們一定要有耐心,通過良好的溝通與引導幫助他們走出暫時的困境。
最后,我要感謝那位上臺演講的學生,于他而言通過這次綜合實踐課的鍛煉,讓他不再懼怕演講,不再害怕當眾展示自己;于我而言,更加堅定了我執教綜合實踐課程的決心與信心,通過綜合實踐課程,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在課堂之上最大限度地解決問題。正如那位學生那樣,通過課堂上的及時演練,很快找到了演講的樂趣,通過一堂課或許真的會影響他的一生;于我而言,豐富了我的教學經驗,通過反思也加深了對綜合實踐這門課的理解。育人之中提升自己,幸甚至哉!
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領域,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是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我們選擇課程的基本原則,如何把趣味性和生活連接在一起,讓廣大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快樂,從生活中獲得真知,是本門課程的重點任務。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內容范圍之一,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和課程的有效開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啟發其對生活的觀察和熱愛,對生活中的種種現象充滿興趣和求知欲。
說到這里,我想到了另外一次課,課程的主題是“種子變形記”。對于很多城市學生來說,玉米他們經常吃,但是一顆玉米種子如何從種子到幼苗,其間的發芽過程他們是不曾遇到的。于是我便萌發了通過探尋玉米種子發芽過程帶領他們感受自然,同時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并鍛煉他們的試驗能力。
在課程開始的時候,我打趣地問了大家一句:“同學們,吃過玉米嗎?”
學生一時間炸開了鍋:“當然吃過了,黏黏糯糯的,老師要請我們吃玉米啊……”幾個平時表現活潑的學生淘氣地說。
“不,我今天帶你們種玉米……”我邊說邊把事先準備好的掛圖拿了出來,跟大家簡單說了一下種子萌芽的過程,讓大家先從理性上直觀感受種子萌芽的全過程。
緊接著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并將事先準備好的實驗器具——玉米種子、小花盆、土壤、水等分發給他們,借助此前掛圖的講解,我們開始了為期兩周的觀察實驗。
兩周后,到了檢驗我們實驗成果的時候。當我問大家你們覺得種子發芽的條件是什么的時候,學生眾說紛紜。有的學生回答說:“老師,我們認為種子發芽的條件是水,我們小組每天都定期澆水,您看,我們的種子都發芽了……”我微笑地點點頭,示意他先坐下。有的學生馬上提出了不同意見:“不對啊,我們的種子也天天澆水啊,但是老師,您看我們的種子就沒有發芽……”他邊說邊從一片黑色塑料布下面掏出了他們做實驗的小花盆……我微笑著,讓他先坐下。話音剛落,又有學生提出了不同意見:“我覺得澆水也不是種子發芽的條件,老師,您看我們組的種子,天天澆水,也沒有發芽。為了防止它變壞了,我還把它放進冰箱了呢……”說完學生紛紛笑了起來,我依舊點點頭,微笑地讓他坐下。
“看得出來,過去兩周大家都很認真地在做實驗,也都有所收獲,但是我想給大家一個小提示,當我們看拳擊比賽的時候,裁判員都會讓同一量級的運動員進行互相比賽,也就是同一身體重量的運動員之間才能比拼,大家知道這是什么道理嗎?”
“控制變量,這個我聽爸爸說過……”經過一段時間的沉默,學生中間突然傳來一個聲音。
“好的,那我們在做實驗過程中是不是也應該運用這種思想呢?只有控制住某些變量以后,其他條件的對比才有意義。接下來,大家再想想玉米種子發芽的條件?!?/p>
聽了我的敘述,學生開始在小組內部討論起來,過了不久,學生紛紛起身開始發言:“老師,我們組認為水是種子發芽的條件之一,因為當我們把種子發在不同碗里的時候,有的澆水,有的不澆水,只有澆水的種子才能發芽……”
“很好,還有其他意見嗎?”我繼續問道。
“我覺得溫度也是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因為我跟我們組的學生交流后發現,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情況下,放在冰箱里的種子不發芽,放在室溫下的種子就發芽了?!眲偛耪f把種子放進冰箱的學生補充道。
“老師,我認為光也是一種條件,因為我們組的種子都放在了黑色塑料帶子里,剛才問了其他組的學生,我們的其他條件基本相同,他們組的種子發芽了,而我們的沒有發芽,仔細想想,只有這一點不同?!?/p>
“好好,大家總結的都非常好,老師給你們點贊,其實種子發芽的條件正是大家所說的陽光、水分、適宜的溫度,其實還有一個條件是氧氣,只是我們暫時沒有真空環境,于是沒有讓大家操作……”聽完大家的發言,我進行了總結,隨即鈴聲響起,一節生動的綜合實踐課也在鈴聲中結束了。
本節課課后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對于我們綜合實踐課而言,前期選題尤為重要,所選課程內容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他們才能更愿意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同時取材和用料最好是生活中常見之物,這樣他們不會有距離感和陌生感,當他們通過這些物品學習到知識之后也更容易分享出去,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其次,在學生的答案不是很完美時,我們作為教師不能急于給出正確答案,這樣“填鴨式”地給出答案,有時候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對學生真正掌握知識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循循善誘,逐漸引導學生去探尋問題的本質,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最后,我其實也有一些小反思,或許在上課之初,我就應該把控制變量的思想灌輸給學生,這樣他們就能少走一些“彎路”,盡快找到種子發芽的條件。但同時,通過這樣的后期引導,或許更能加深他們對控制變量的理解,有助于后續實驗過程中對控制變量思維模式的運用。
正是通過上述這樣一堂堂生動的綜合實踐課,我跟我的學生都有所收獲,通過理論聯系實際,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