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更有效地達成自主、深度、高效的學習目標已成為共識。但不可否認,思想政治課堂中學生消極沉默現象不同程度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阻礙課堂教學任務的有效推進,挫傷了教師教學積極性,對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堂中的消極沉默現象的原因分析顯得極為迫切。
一、農村學生信息獲取渠道相對狹窄,對課堂話題有選擇性
A同學是班里性格比較開朗的同學,來自農村的她對班里的事務很熱心,也很關注自己的學業成績。高中剛入學對政治很感興趣,覺得挺簡單的。學到必修2的時候就不是很感興趣了,課堂上參與的也就少了。平時愛看電視,但不愛看新聞。再后來學到哲學,第一節課就很瞌睡,后來才慢慢進入狀態了。之所以經常沉默可能與討論的話題有關,如果讓我們討論不常接觸的東西,比如關于網絡或者電子政務等話題的時候,就不是很感興趣,更愿意討論的是大家都感興趣的共同話題。
A同學言談中提到平時“愛看電視”,但“不愛看新聞”,討論“不常接觸”的東西,就不是很感興趣,更愿意討論大家都感興趣的“共同話題”。根據課堂所討論問題的“不常接觸”和是否是有“共同話題”,她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會呈現一定的選擇性,她不會去主動挑戰和突破自我,于是她會出現沉默與不沉默之間的搖擺。如果教學中的內容一直是“不常接觸”或者不是“共同話題”,像A同學一樣的學生就會游走于課堂教學邊緣。而學校目前的學生構成現狀中,來自偏遠農村、信息相對比較閉塞、很少接觸網絡資源的同學占有相當大的比例。
二、喜歡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對“條條框框”有排斥心理
B是一位積極大膽的同學,課后也能經常和老師交流自己的想法。平時能夠熱心地參加學校的各項文藝活動,很喜歡跳舞,擅長唱英文歌曲。在很多老師的眼中,是一位漂亮、上進、性情開朗的女生。經常可以看到她和老師交流學習方面的一些問題,可是我發現她對政治課似乎沒有像其他學科那樣上心,課堂上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她很聰明,但不善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習比較被動。
B同學說道,希望老師不要念書上的話,能夠把課本知識和生活中有趣的事例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容易聽明白。如果光講條條框框自己根本就理解不了,與生活事例結合起來就能很好地理解,否則就不愿聽老師講課。老師如果多講些生活中有趣的事例,多講些小故事,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內容。
B同學從內心是拒絕干癟理論和死板說教的。在信息化社會,教師的教學設計如果還停留在課本理論的機械重復與死記硬背上,這種課堂將失去生命力,終究會被學生所拋棄。一旦當學生能夠真切地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經受到了嚴峻挑戰。改變教學策略,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必將是當務之急。
三、缺少實踐體驗和有效認知,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疏離感
C同學是班里活動比較積極、平時也善于思考問題的學生,在剛上高中的時候,課堂表現積極,總會努力地發表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但在高二階段的學習中,似乎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冷淡”了好多,在課堂中更多的是默默領會與埋頭看書,雖然沒有放棄政治課的學習,但熱情可謂大減。
C同學認為,我對《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生活”這一節最不感興趣。因為現在我們還沒有成年,學習這些知識對我們沒用。再說了,我們生活在農村,對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接觸不深,現在學這些不過是為了考試罷了。“政治參與”我感覺很陌生。總感覺這些知識離我們太遠而且有時候感覺無法對應到現實生活中。
我們能理解當學生對“政治參與”沒有體驗的時候,就很難去參與課堂,不會對這一問題發表看法,他們的態度就是“這些知識對我們沒用”“接觸不深”“為了考試”“感覺很陌生”,所以學生外表的沉默并沒有掩蓋內心強烈的質疑感。沒有看到公民的“政治參與”,這種課本建構起來的文本理論與學生農村的生活實際形成強烈反差,使學生不得不選擇沉默。
四、學習就是為了獲得理想分數,政治學習存在很強功利性
D同學特別喜歡學英語,但很少在政治課的學習上花費時間和精力。作為文科生的她很少與老師交流政治課的學習情況,她的這種“英語熱”與“政治冷”的態度引起了我對她的關注。
D同學直言:從小父母就告訴我要好好學習,這樣才能考上一個好大學,才能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我一直在認認真真地學,爭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但是仔細想想,步入社會我真的需要這些老師給出的所謂的“重點”嗎?就拿政治來說,我實在覺得好遙遠,有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學政治、考政治,但是在我們很多學生的眼里,學政治只是為了增加自己的高考總分,以便自己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讓父母過上理想的生活,至于其他的不會考慮很多。很多時候,我覺得只要課堂上聽懂,能夠把題目做對就可以了。
像D同學一樣有這樣想法和認識的同學絕不是少數,為分數而學、為高考而學、為父母而學等認知誤區長期主導著學生的思想。這種應試教育的痕跡依然頑固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觀念,學生學習動機存在偏差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需要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
肖川先生認為,新課程改革可以讓我們的課堂給學生更多參與、思考、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更多自主的空間,從而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變得自信、積極和樂觀,從本質上改變現狀,彌補性格的缺陷。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否更加主動發展,能否展現他們豐富多彩的個性,能否更健康活潑快樂地生活,能否讓更多學生告別課堂中的消極沉默,需要我們每一個思想政治課教師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智慧與真情[M].湖南:岳麓書社,2011:20.
[2]劉麗.關于課堂教學中沉默局面的幾點思考[J].企業家天地,2006(1):12-15.
[3]楊正強,曾本君.打破學生的消極沉默,革新中學課堂教學[J].山西師大學報,2007(6):22-25.
[4]劉向前.論課堂沉默[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