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作順
摘 要:作業不僅可以內化所學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外化素質。作業設計意義重大,在設計和布置時要具體關注到課前預習作業、課堂活動性作業、課后復習性作業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價值,只有三階段并舉,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有效;作業設計
作業作為鞏固和檢測學生所學知識的有效手段,歷來被老師格外重視。今天作業的設計和布置成了衡量“減”和“增”判斷的主要依據,這就要求學科教師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不僅要把所掌握的知識點、基本技能和學情結合起來,而且還要掌控作業布置的“度”和“量”的尺度。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借鑒傳統作業布置優點,摒棄缺點,杜絕題海訓練,脫離實際的弊病。那么如何行之有效地進行作業設計和布置,筆者從課前作業、課時作業和課后作業三個模塊闡述自己的認識。
一、課前預習作業設計和布置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
每個學生通過學習和社會實踐,不同程度上都積累了一定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這些內化的知識和經驗儲存在大腦中,如果沒有學習行為去喚醒潛在的意識,他們就像蘊藏在地殼深處的礦物質,永遠沉睡。而課前預習行為是喚醒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學生可以借助預習把所要新學習的教材內容進行通讀。眾所周知,教材編排的知識體系都是由淺入深,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所以,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背景下是完全能夠讀懂的,即使存在疑難點,但這些預習中出現的障礙對學生來說正好可以找到課堂突破的切入點,是比解決問題更寶貴的探究過程。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何況學生通過預習行為獲得了體驗和感受,進行了調查,搜集了資料,歸納了問題,這些都是課堂教學實踐中交流的重要材料。鑒于課前預習作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如何做好預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要有趣味性。前置性的預習需要時間,如果預習的內容枯燥,再加上學生的思想渙散,注意力不夠集中,很難激發學生興趣,這種為了預習而預習的學習行為,會導致預習流于形式。因此,趣味性的預習內容的設計是課前預習的前提。實踐性作業在喚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為學習新的知識做好準備。如科學中的沉浮實驗、數學中的感知單位、語文中的習作等。(2)關注差異性。學生由于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不同程度地存在差異性,這就導致他們接受能力參差不齊,所以要設計層次性作業,力求每個學生在預習時各有所獲。(3)具有反饋性。預習作業中的疑難點是聯系教師和學生間的橋梁,有問題就有交流、反饋,就有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
二、課堂活動性作業設計和布置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
課堂作業是在教師細致指導下,學生通過切身的操作來共同完成的作業,有貼近生活、親歷創造、合作精神的特點。如低年級數學“認識數”的作業設計中,給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說出教室里自己能看見哪些物體,然后把物體和數量對應起來,學生通過游戲的形式,很容易建立起物和數的對應關系,從而認識數字;再如語文習作中寫人的教學,可以在班級中找一個特征明顯的學生,讓學生先說自己對該同學的認識,然后交流,七嘴八舌之后該同學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點就顯而易見了,學生寫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三、課后復習性作業的設計和布置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根本保障
課后復習性作業是對當天所學知識點進行鞏固,加深學生的理解,從而實現知識內化,并形成技能。心理學專家提出的遺忘曲線,明確了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后慢”。這足以說明課后復習性作業具備的特點是及時性。如何實現作業設計的及時性,我認為首先要目的明確,內容具體,就是當天課堂學的知識和技能,但不能重復課堂習題,在具有趣味性的基礎上,還要實現作業的挑戰性,不能一目了然,要通過一定的探索才能達到目標,否則學生就沒有探索動機。其次要掌握好“度”,把握好“量”,難度和數量上的把握和掌控需要學科教師在設計的時候把教材的知識體系了然于胸,并把疑難點有效地分布在不同的時間段內,易于學生消化吸收。如在學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時,課本上所呈現的是把圓通過分割,通過拼補,近似的可以看作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根據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在課后,我精心設計了操作性強的作業,讓學生在家里把圓剪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根據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去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拓展延伸到其他圖形,學生課堂上已經掌握了推導的方法,所以通過探索,不難通過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總之,學科作業的設計和布置要把握好每個階段的作業設計特點,精心設計,優化作業結構,使作業真正實現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課前預習作業,課中活動性作業以及課后復習性作業,從而取得最大收益。
參考文獻:
[1]張曉蘭.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設計初探[J].華夏教師,2020(6).
[2]朱萌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9.
[3]王永發.小學體育家庭作業的設計實踐與思考[J].中國農村教育,2019(9).
[4]李敏.探討小學數學作業的多樣化設計[J].教育研究,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