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琦
摘 要:德育是小學學段的重要工作,它能夠在學生成長發展的“黃金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思想與道德觀念,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為改變小學德育教育原有的“說講式”模式,提升學生德育接受度同時提高德育的效果,小學德育工作者就必須從生活化視角審視德育工作,明確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現存問題,并立足現狀,探析新對策,以發揮德育的積極作用,深化學校教育工作。
關鍵詞:德育;生活化教學;現狀;對策
現階段,我國的德育教學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伴隨新課程改革的落實以及素質教育的滲透,我國教育獲得了新的發展局面,德育也隨之備受重視。雖然大部分小學德育工作者試圖緊跟教育改革潮流,從生活化角度落實德育教育,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其生活化與德育對接并不到位。因此,小學德育工作者必須重新審視小學德育生活化現狀,對癥下藥,探析具體對策。
一、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可以說,倘若將生活與教育割裂開來,就會導致教育黯然失色,也會影響教育的成效。德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活之間也有著緊密的聯系。
一方面,開展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能夠豐富德育的內容,能夠讓教師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教育理念。將德育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德育的內容更具體、更生動,且更具有針對性。
另一方面,開展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能夠優化小學德育的形式,改變原有的“說講式”德育模式,通過開展多元活動等方式提高德育的效果,能夠實現德育質量的提升,且更符合學生的德育學習需要[1]。
此外,開展小學德育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德育模式束縛,是小學德育的創新舉措,它既能夠提升德育教育質量,又推動了小學教育的發展,能夠緊跟時代洪流,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二、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
雖然目前大部分學校都積極推進德育生活化,但就其教學現狀而言,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阻礙德育生活化教育功能的有效發揮。
1.德育概念化
一些德育工作者雖然積極投入德育工作中,但并沒有從真正意識上跳出“應試教育”的束縛,德育像是“外衣”一般存在,教師的教育重點仍然放在知識傳授上。一些教師并未真正認識到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性,對其本質把握不到位,導致教育觀念無法有效支撐德育活動,限制了德育生活化的成效[2]。
2.德育缺乏系統性
德育生活化教學不是簡單地指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育知識,它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它與其他課程、家長督促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就目前的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現狀而言,德育缺乏系統性,沒有真正走入學科、走入家庭,德育生活化“呼應”程度不高。
3.德育模式單一
部分教師將德育生活化理解為開展生活化的德育活動,其活動主題也十分有限。比如感恩教育、法治教育等,且其活動模式大多以講座、上課形式開展,導致學生德育學習的途徑不多,無法真正感受德育的魅力,課堂德育教學效果不佳。
4.德育內容學科化
目前小學學校的德育內容,更多是以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基礎,缺乏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沒有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作為德育教學的補充,也導致目前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效果不佳,德育目的無法有效達成。
三、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對策
1.發展教師素養,強化德育認識,明晰生活化概念
教師是開展德育的第一人,也是推進德育生活化教學的主力軍,是德育的重要組織者和實施者。這也決定了教師的德育素養以及教學能力,將直接影響其德育生活化程度和效率。因此,學校應當認識到教師的重要地位,加強教師培訓,深化教師的德育理念。
(1)有效的培訓,強化德育認識。學校必須為教師提供豐富的培訓機會。在集中培訓中傳遞給教育工作者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要讓教師認識到德育生活化的重要性。同時學習完善的理論知識以及德育生活化的教學方法,科學、全面地完善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認知結構,從而在教師層面為落實開展德育生活化教學做好準備。
(2)必要的反思,認知生活化概念。小學德育工作者必須做好必要的反思工作,通過有效的反思不斷發現自身工作存在的問題。同時要反思不斷深化理解德育生活化教學的認知。這樣能夠避免“形式化”德育的存在,同時能夠從自身層面保證德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落實。
2.設定德育目標,遵循學生主體,系統化開展工作
全面推進德育生活化教學,真正將德育工作納入學校的整體工作中去,小學德育工作者就必須充分認識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系統性特點,既要從宏觀層面把控德育生活化教學的方向,設定其任務,又要從微觀層面聯動多個德育主體,參與到德育生活化教學中,助推德育生活化教學的開展。
(1)宏觀層面設定德育任務,明確德育工作方向。學校領導人員必須將德育生活化教學作為學校的一項重點工作,要設定明確的德育生活化教學規劃,必要時可設定“德育小組”。以德育小組做指導和監督,確保德育生活化教學落實到位。同時學校應當分階段設定德育任務,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開展工作。
其計劃設定必須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結合本校實際以及學生情況進行安排[3]。
(2)微觀層面系統開展德育,聯動多方主體參與。在宏觀層面認識德育工作重要性的基礎上,學校應當從微觀層面,落實開展德育生活化教學舉措。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加強德育隊伍建設,營造全員育人氛圍。德育隊伍包括學校領導人員、班主任、任課教師、少先隊員以及學生家長。只有讓多方主體參與到德育工作中,德育生活化教學才能夠落到實處,落實到學生成長發展的生活點滴中。
第二,加強德育環境建設,發揮環境育人作用。學校應當從校園內的公告牌、校園標語、校園環境等多個角度,融入德育元素,讓校園生活中隨處可見德育文化。這樣才能夠以環境育人,真正支撐德育生活化教學的開展。
3.創新德育模式,開展多元活動,校內外相結合
德育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模式,講究多元多樣,更強調校內校外雙向結合。
(1)校內德育模式
①常規教育: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開展德育工作。通過對學生進行集中的行為規范教育,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意識,在常規教育中讓學生深化道德理解,并且落實到生活中去[4]。從而促使學生由“要我這樣做”轉變到“我應該這樣做”,在常規教育中實現德育生活化教學。
②課堂滲透:上面我們提到,德育生活化教育需要任課教師的參與。因此,學校可以開展德育“入”課堂活動。充分發揮各學科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元素,連接生活,讓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中無聲無息地感受道德,潛移默化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
③多元活動:學校內部應當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改變原本的“紙上談兵”式德育模式,讓德育驅動學生真正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如學校可以定期開展“道德知識競賽”、評選“道德之星”、進行“傳統文化宣傳活動”等。這些多姿多彩的活動都能夠達到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目的,在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并教化學生。
(2)校外德育模式
校外德育模式主要強調小學德育工作者要“走出去”,走出校園,挖掘生活中點滴的德育素材,落實德育工作。比如,在“春游”“秋游”活動中可以開展環境教育;比如可以開展義務勞動教育,帶領學生走入“敬老院”、進行小區垃圾清理等;比如可以開展英雄教育,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等。這些活動的開展都深入到了生活實際中,是對原有德育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補充,也能夠從側面有效提高德育的效果。
4.豐富德育內容,立足生活實際,促進內容生活化
小學德育工作者應當改變原有理論化的德育內容。為推進德育生活化教學,德育工作者應當立足于社會、立足于學生生活經驗來豐富德育內容,讓德育內容在生活中變得立體、深刻。
(1)利用社會熱點,集中開展德育。社會熱點不斷變化,教師可以利用社會熱點,打開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的意識,開展德育[5]。如教師可以利用2020年的一些特殊事例,挖掘其中所蘊含的德育內容,包括感恩教育、愛國教育、奉獻精神、法治意識等。這些內容不僅具有說服力,而且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能夠讓道德理論變得更具體。
(2)立足生活經驗,有效開展德育。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行為改變。教師應當從學生出發,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成長問題,開展德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拉近德育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系。如學生在成長期出現的“網絡誘惑”這一情況,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關鍵,開展對應的德育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有助于真正實現德育生活化教學。
(3)利用生活案例,補充開展德育。此外,在進行一些道德理論知識講解時,教師要適當地搜集生活中對應的案例做教學補充。這樣能夠弱化學生對道理學習的抵觸情緒,也能夠以更生動、更形象的角度去闡述德育理論,加深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與學習,從側面實現課堂內容補充教學,推進德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開展。
德育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過程,若分階段來說,小學的德育是“地基”,對學生的道德形成和影響是最深刻的。因此,小學德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教育發展步伐,以積極的、生活的眼光去看待德育。這樣才能夠在推進小學德育生活化的教學實踐中提高教育效果,更好地培養祖國未來的棟梁。
參考文獻:
[1]張晶晶.當代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以及教學策略研究[J].視界觀,2020(2):249.
[2]唯克.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讀天下(綜合),2020(14):170.
[3]張會軍.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學咨詢,2020(16):103.
[4]馬滿賢.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13):159.
[5]邱伊娜.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華少年,201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