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錆錆,陳曉軍,吳志陽,葉 靖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市中醫院,福建 泉州362000)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中國成人高血壓病患病率為27.9%,患病人數約為2.45億[1]。作為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原因,高血壓病使中國居民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2]。合理控制患者的血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死率。臨床研究發現,在高血壓病的防治過程中,基于時間醫學理論,制訂擇時服藥、擇時針刺、擇時穴位貼敷和穴位按摩等擇時治療方案,降壓效果較非擇時治療的效果更優,可調控患者的血壓晝夜節律,改善其臨床癥狀。筆者基于時間醫學,對擇時治療高血壓病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
時間醫學是現代醫學在生物節律的基礎上,對生物鐘的規律和機制進行探究的一門學科。生物節律指生物表現出的具有重復性的生理特點,由生物鐘驅動,生物鐘是產生和調節生物節律的內在機制[3]。在時間醫學的基礎上,時間診斷學、時間治療學、時間藥理學等時間醫學分科相繼提出,并在心血管疾病等多種疾病的診斷、治療中取得進展。如分析動態血壓監測結果發現,受時間因素的影響,血壓在不同時間段出現波動,并在一段時間內具有重復性,呈現出特定的血壓晝夜節律[4]。根據24 h動態血壓監測結果,血壓晝夜節律分為杓型、超杓型、反杓型和非杓型4種類型。根據患者的血壓節律特點和血藥濃度分布規律擇時服藥,可以獲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中醫早在數千年前就開始進行生命活動時間規律的探索,涉及人體年份干支、四時、晝夜的生理和病理變化規律,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中醫時間醫學理論,總結出“因時制宜”的治療原則。20世紀70年代,吳今義等[5]首次提出中醫時間醫學,使中醫在時間醫學方面的發展逐漸從古籍中記載的理論和臨床經驗向臨床試驗研究轉化。此后,中醫學者對時間醫學做了大量的文獻整理和臨床研究,并逐漸形成相對成熟的中醫時間醫學體系。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具有晝夜消長的規律特點。疾病隨著陰陽晝夜的消長也有晝夜變化規律,表現為生理節律晝夜不同程度的失常,如《黃帝內經》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中醫時間醫學根據疾病的陰陽屬性,選擇相應的時間服藥,使藥物發揮最大的效力。如陽虛證患者以補陽為主,宜在清晨陽氣上升時服藥;陰虛證患者以滋陰為治則,宜在傍晚陰氣上升時服藥。子午流注是中醫時間醫學的又一理論基礎,源于《黃帝內經》中天人相應的觀點,是討論關于十二時辰與其對應臟腑之間關系的理論。子午流注針法以子午流注理論為基礎,將五輸穴與五行臟腑相配合,運用天干地支推算經氣在十二經脈中的流注規律和盛衰開闔,擇時取穴和針刺[6]。孟建曉等[7]認為,血壓的變化與機體氣血運行密切相關,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子午流注規律,調整高血壓病患者的氣血陰陽,可以調控血壓晝夜節律,保護靶器官,減少并發癥發生。
2.1 擇時服藥 擇時服藥即依據中醫辨證論治,結合中醫時間醫學理論,不同證型的高血壓病患者根據其病機特點,選擇不同的時間服藥治療,通過順應機體氣機升降之勢提高藥效,使機體恢復正常的血壓和血壓晝夜節律,改善臨床癥狀。鄧婷婷等[8]認為肝腎陰虛型高血壓病患者應于6:00服用中藥,風痰上擾型高血壓病患者應于8:00—11:00時或14:00—17:00時服用中藥,陰陽兩虛型高血壓病患者應于18時服用中藥,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則于臨睡前服用中藥,可平穩控制血壓,改善臨床癥狀,減輕服藥后的不良反應。陳詠敏等[9]研究發現,擇時服藥可降低患者24 h平均血壓及平均心率,緩解其緊張、焦慮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陳愛玲[10]基于子午流注理論,根據病證的病位和虛實確定服藥時間,陰陽兩虛型高血壓病患者于6:00服用金匱腎氣丸,痰濕壅盛型高血壓病患者于10:00服用胃苓顆粒,肝火旺盛型高血壓病患者于18:00服用杞菊地黃丸,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病患者于22:00服用天麻鉤藤顆粒,治療總有效率為81.67%,略高于早晚服藥的對照組(76.67%)。王超[11]根據“五臟主五時”理論,證實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在卯時(5:00—7:00時)和亥時(21:00—23:00時)服用天麻鉤藤飲的治療效果優于餐前30 min服藥。由此可見,根據中醫時間醫學理論,借助陰陽盛衰、氣血運行和五臟主時的時間規律,因勢利導,不同證型的高血壓病患者在特定時間服藥的療效優于常規的餐前服藥,然而,具體在哪個時間段服藥能取得最佳療效尚無定論。
臨床研究表明,較白天的血壓水平,依據夜間的血壓水平更能準確地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12]。通過監測高血壓病患者的24 h動態血壓,明確其血壓晝夜節律,再調整其服藥時間,提高血壓峰值時體內的血藥濃度可以提高降壓效果,而通過調控血壓晝夜節律,降低靶器官損害程度,可以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陽濤[13]基于授時因子-心臟生物鐘正負調節回路的理論,證實在血壓峰值前2 h高劑量給藥,降壓、調節血壓節律、保護靶器官等效果優于子午時和卯酉時高劑量給藥。王華[14]認為在血壓峰值前1 h給藥降壓效果更明顯。鄒曉平[15]認為非杓型高血壓病患者8:00服用降壓藥的效果優于20:00服藥,非杓型血壓節律向杓型血壓節律的轉變率更高,清晨血壓水平較低,動態血壓監測情況較好。林玲[16]也發現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晚上服藥的效果優于早上服藥。
綜上所述,借助陰陽盛衰、氣血運行和五臟主時的時間特點因勢利導,借助血壓升降的晝夜節律,依據血壓調整血藥濃度擇時服藥,不僅可以提高藥物的降壓效果,對調控血壓節律、改善臨床癥狀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也有一定幫助。
2.2 擇時針刺 子午流注針法是中醫時間醫學的特色療法,也是擇時治療高血壓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李實等[17]研究表明,子午時辰開穴法配合厄貝沙坦片口服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其降壓,恢復血壓晝夜節律,改善血脂、心功能的效果均優于單純西藥治療。孟曉敏[18]運用子午流注納甲法針刺聯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肝火亢盛型高血壓病患者,結果提示能降低1級、2級高血壓病患者的血壓水平,改善臨床癥狀。
另有研究發現,陽明經氣血最旺盛的時辰是辰時,同時辰時也是高血壓病患者氣血逆亂最甚的時候,是血壓的高峰期,這為高血壓病擇時治療提供了參考依據[19]。許水清[20]在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晨起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基礎上,予以辰時針刺曲池、合谷、足三里、天樞等手足陽明經穴治療,4周后發現其降壓、改善癥狀、降低血漿內皮素及升高血清一氧化氮的效果均優于單純西藥治療。胡雨桐[21]在非杓型高血壓病患者服用氨氯地平片降壓的基礎上,予以辰時針刺治療,結果表明其降壓療效、升高褪黑素、降低5-羥色胺的作用優于單純西藥治療。
2.3 擇時穴位貼敷及穴位按摩 擇時穴位貼敷和穴位按摩是在特定時間內通過對穴位進行刺激,起到調控血壓和改善臨床癥狀的作用。陸舒婷等[22]研究表明,相較于自由的貼敷時間,卯時晨起后進行穴位貼敷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24 h動態血壓參數及臨床癥狀有更好的改善效果。歐嚴等[23]依據足少陰腎經氣血流動功能的最弱時間選擇卯時及最強時間選擇酉時,在太溪、涌泉及三陰交處進行穴位按摩,配合刮痧治療陰虛陽亢型眩暈患者,結果表明卯時(5:00—7:00)和酉時(17:00—19:00)穴位按摩聯合刮痧可以降低患者血壓水平,改善其臨床癥狀。可見在藥物降壓的治療基礎上配合擇時穴位貼敷或穴位按摩,降壓、改善臨床癥狀等效果均優于單純西藥治療。
在時間醫學指導下,擇時治療高血壓病的研究日趨完善,擇時服藥、擇時針刺、擇時穴位貼敷、擇時穴位按摩等對血壓的控制、血壓晝夜節律的調控及頭暈、失眠等臨床癥狀的改善均有明顯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試驗樣本量較少,擇時治療的機制和原理未清楚闡釋,以上問題均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