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思考培養什么樣的公民,以使其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與生活,社會參與能力的培養已顯得十分重要。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能否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能力,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理想信念,更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息息相關。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重要載體,主要分析當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能力的現狀,結合教學實踐,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進行論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社會參與能力;社會責任感;文化自信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以學生的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為基礎,包含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四個領域的內容。傳統的教學把課本知識灌輸給學生,更關心學生取得多高成績,而新時代的教育更注重學生是否具備適應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能力。隨著初中新課程改革的貫徹落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被放在教學首位。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這三個方面,社會參與主要包括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兩方面。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品格,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當代中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現狀分析
面對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一方面當前部分中學生存在的一些問題令人擔憂:對社會的關注度不夠,社會責任感不強,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 缺少親社會行為,社會參與能力較弱等,關注“小我”而缺少“大我”觀念。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對社會參與能力培養的有效性較低,學生學到的知識大多僅停留在書本上,并未在生活中轉化為自己的能力,不能融入生活,學以致用。該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呢?
二、課堂教學對社會參與能力培養的探索
1.明確教學方向——設定目標
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目標就是方向,教師的教學活動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是學生需要達到的學習成果的闡述,因此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基本前提。但是想要設置良好、有效的教學目標并不簡單,教師應該深入分析教材,充分了解學生,使目標更具合理性。例如,在教學八年級《積極奉獻社會》第二框《服務社會》時,確定目標:①知識目標:知道服務社會的意義,有利于實現人生價值,懂得服務社會與青少年息息相關,需要青少年承擔責任。教學中,糾正學生總是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是大人的事情,和自己沒什么關系”的想法。青少年可以做的事情可能比較有限,但不代表不需要去做。②能力目標:青少年能夠主動養成參與社會服務的行為。把學到的知識轉化成自身的能力并影響其行為是目的。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貫穿整堂課的理念,始終強化樹立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培養親社會行為、提高社會參與能力。三維目標的設立在教學中既要求重視社會責任感知識的延伸,又要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從而不斷提高綜合素養。
2.鼓勵自主探究——創設情境
培養社會責任感、社會參與能力,要讓他們對國家有認同感。熱愛祖國,堅持黨的領導,認同自己的公民身份,才能有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維護國家利益。文化自信不僅關乎文化自身的繁榮興盛,還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未來。要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就需要了解我們國家的文化底蘊,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內心認同它。例如,在九年級上冊《守望精神家園》第一框《延續文化血脈》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介紹中華文化的視頻片段創設情境,例如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文字的演變……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與發展,從內心認可和接受它,以及引導學生思考文化發展與自己的關系,在生活中該怎樣延續文化血脈?學生融入其中,獨立思考,小組討論,意識到傳承優秀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是每個人的責任,可以從我做起,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課后帶領學生去博物館實踐,開展小小講解員的活動,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對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承擔起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參與能力。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優秀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家國情懷。
3.做到學以致用——融入生活
“生活即教育”“從做中學”。在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習資源,教師需要讓教學走出課堂,讓生活走進課堂,充分體現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學生生活出發,再回到學生的生活中。課堂一味追求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多少分,是不可取的,應該注重他們在生活中成為什么樣的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什么樣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身邊與之息息相關的材料教學,從而不斷提高社會責任感、社會參與能力,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承擔責任,增強社會參與能力。
三、總結
社會參與能力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會一蹴而就,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在生活中對學生循循善誘,潛移默化地加以熏陶才能使學生形成這樣一種良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