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欣
經歷了大選權力交接的混亂,世界對美國未來表現的擔憂更甚。拜登上臺后會如何表現,也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如果要對美國新政府可能的對外政策趨勢做一個定性描述,顯然應該是“止損”。這種“止損”既有全局性的調整,也有領域式的修補,但都可能在世界范圍內引起戰略波動,更會直接影響重要戰略區域的安全態勢。
經過特朗普四年的折騰,美國在西方的領導形象更加失去威信,影響力明顯下滑,拜登政府“止損”的當務之急顯然是要重塑同盟凝聚力、重樹國際領導力。這里有幾個關鍵問題亟待處理:首先是貿易問題,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沖擊全球經濟的背景下,美國能否從原來四處出擊打貿易戰,重回與盟友伙伴對話合作的軌道?這對深陷困境的西方國家而言尤為關鍵。其次是美國如何重建“信任帝國”,包括能否在全球抗疫中改過自新做出好的表率,如何就伊朗核問題等與盟友重建信任?還有就是美國將如何彰顯對西方陣營的意識形態引領。拜登及其團隊透出的信息是,美國將會把“民主”這面旗重新扛起來,拜登本人也曾許諾在2021年舉辦“民主峰會”,通過建立全球“民主同盟”應對各類安全挑戰。不難想象,這個所謂“民主同盟”,很有可能成為黨同伐異的聯盟,試圖通過渲染刻畫外在的共同敵人,將盟友伙伴拉回美國身邊。
拜登政府急于“止損”的還將包括美國戰略競爭優勢的縮水。全球大國博弈已經進入新階段,美國的整體優勢依然獨步全球,但一些國家在技術、軍事等領域的后發追趕勢頭迅猛,局部領域甚至開始領跑。為了維持霸權地位,不排除拜登政府繼續對競爭對手特別是中俄進行封鎖打擊,重點集中在科技和人才層面,采取與國際交流背道而馳的“麥卡錫主義”式極端政策,聯合部分盟國繼續打壓驅趕競爭對手的公司和人才。1月14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拋出新禁令,禁止美國的技術公司和人員與個別國家的情報與安全部門進行合作往來,旨在切斷競爭對手獲取先進技術的鏈路。
另一備受關注的“止損”領域是中美關系。特朗普任內,中美關系經歷巨大波折,幾乎在全方位顛覆過去40年積累的成果,甚至屢屢傳出美國有意對中國在南海島礁設施發動軍事打擊的風聲。在臺灣問題上,特朗普政府開了多個惡劣先例,包括派內閣級官員訪臺,美臺關系半“官方化”趨勢更加明顯,美方的半只腳已經踩上臺海沖突的紅線。拜登團隊在候任期間就對華關系嘗試謹慎釋放保持戰略平衡的信號,被拜登提名為白宮國家安全理事會“印太事務協調員”的坎貝爾提出“雙方各退一步、再各進一步”以“停止中美關系直線下墜”。但不容樂觀的是,美方部分人士對中國的排斥與敵視已深入骨髓,拜登政府如果不能意識到中美關系近年受損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對中國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仇視和“修昔底德宿命”式的敵意,“止損”將只會是給沖突因素的發展按下暫停鍵。
看著美國當前的亂象,有人相信這或許對中國而言又會是一次新的戰略機遇期。此種判斷雖有一定道理,但也絕不能抱著僥幸心理來看待當前變局和矛盾。中方愿與美方共同重塑兩國關系,但也要充分認識到,美國國內對中國的友好認知在急劇萎縮,其決策圈對中國的敵視還在不斷增加,軍事上針對中國的準備行動也在不斷提速,戰略上對中國的包圍遏制還會繼續發展。
給中美關系“止損”的真正關鍵在于,中國能保持穩步發展勢頭,依靠實力保持戰略穩定,具備遏制戰爭、打贏具有智能特征的信息化戰爭的能力。同時,美國要對自身霸權行徑和軍事野心有所“自我約束”,尤其是要懂得對中國最根本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統一大業保持尊重。中美關系恢復穩步前行的關鍵則在于,兩國能共同探索合作履行大國責任、攜手應對全球變局的新范式和新路徑,否則,新冷戰的套索會一直在前方晃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