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君
著名學者、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博士說過,學校不要讓學生太忙,否則學生沒有時間去思考。他認為最好的教育是好老師以最短的時間給學生以啟發與引導,促進學生發展;最壞的教育是不好的老師占了學生所有的時間,而學生又學不到什么,得不到發展。這段話指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性。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適當高效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教學的本質是高效教學。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師生互動,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盡量多使用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盡力把歷史課堂打造成學生學習“歡樂的商場”“快樂的超市”,把課堂打造成真正的“學堂”。教師讓多媒體教學技術走進歷史課堂,引發學生面對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深度思考的模式。這是進一步整合歷史教學課堂的重要根基,也是從思想上引發學生深度學習和認真思考的重要支持。教師讓多媒體教學技術作為一種新穎教學課堂構建的重要支撐,為學生的自我學習和發展提供了機會。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課堂產生合理的認識和理解。
歷史教師應該革新陳舊的授課理念和知識講解模式,避免出現“一根粉筆、一張嘴”的教學問題,重視在時代發展與創新改革的背景下進行多樣化的教學探索。傳統教學方式不能調動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沒有引導班級學生對知識點實施多個層面的探索和情感體驗,這樣就會導致課堂教學容量比較小,未能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初中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探索,限制課堂教學活動的鮮活性與成效性。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合理運用,尤其是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保障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實踐證明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能提高知識教育的實際效率。通過將多媒體運用到歷史課堂中,教師能指導初中生對歷史發展進行客觀的認知,在減輕學生課堂學習壓力的基礎上也能合理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利于激發班級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動力,同時也能培養初中生的創新意識與探究能力。
自從將多媒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筆者深刻地認識到將多媒體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是具備多種價值的,立足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豐富課堂教學資源,通過各項歷史資料的運用打造更優質的探究平臺以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立足圖片、影像等資源的使用讓知識教育更加具備趣味性,提高學生對課程知識的了解程度,也能強化初中生的情感體驗。通過課堂教學的運用,具體體會如下。
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歷史教學,有利于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老一套的教法不僅學生學得枯燥,教師同樣也教得乏味。現在,有不少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上奮力開拓,樂此不疲。以開發多媒體課件為契機,教師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心、事業心、奉獻精神和潛在的創造力都迸發出來。我本人在學校及上級組織的教師計算機技術培訓中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并學會了課件制作,自己不僅獲得了制作課件的成就感,而且越來越樂于去做。
其次,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主要是因為多媒體教學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會為學生構建一個合理的學習空間,學生在面對生動和形象的歷史知識學習畫面時感受到所學習內容的積極性和樂趣。教師會讓學生對初中歷史知識進行深度思考,在帶領學生領略到歷史知識學習魅力的過程中也引發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研究。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讓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準確分析。從綜合性方面入手引發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度研究和重點論述。這讓學生獲得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面對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準確的認識和清晰的思路。
現以北師大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探險者的夢想——新航路的開辟”一目為例,談談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新航路的開辟”在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以前講授本課內容的傳統方法是教師在講述內容時將歷史掛圖或地圖冊及課本上的插圖適當運用即可,但本課地理知識及概念較多,學生始終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而我現在借用多媒體講本課內容時,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學生對一些地理知識及概念的掌握通過感性認識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效果理想。如在介紹四位航海大師時,為了加深學生印象,鼠標點擊一個出來一個,教師根據每位航海家的特點,點評為:健壯的迪亞士、老成持重的達·伽馬、溫文爾雅的哥倫布、粗獷的麥哲倫。學生覺得生動有趣能很快識記四個人物。在講述他們的航海路線時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特點,即與地理知識結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地圖。因此,此目運用動畫效果配上解說,在一幅世界地圖上將每位航海家的路線標示得明明白白,學生對方向、對地圖有了準確的把握,這是以往上課所無法相比的,而且就此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分析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所支持的航海家的航海各有什么特點,看著地圖學生能迅速地觀察出西班牙往西開辟新航路,而葡萄牙則是往東開辟新航路,這為講下一目兩個國家所建殖民地的分布又埋下了伏筆。最大的收獲還在于學生對四位航海家的探險進取精神,所到的地方——好望角、美洲新大陸、麥哲倫海峽等都有了深刻印象,更深刻地理解了新航路開辟的世界意義與影響。這在處理教學重難點上是一個重大突破,完全得益于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再以北師大版中國歷史上冊“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一課為例,講到“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目時,播放“鄭成功收復臺灣”視頻(4分鐘),基本形象再現收復臺灣的情景,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再如講“香港回歸祖國”“澳門回歸祖國”時的政權交接儀式,播放“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澳門政權交接儀式”視頻,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再次,多媒體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因為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合理運用,會為學生打造生動和形象的知識畫面,這引發了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歷史知識學習形成準確的規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頭腦。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意義,也會跟隨多媒體教學步伐形成自己的理解。教師通過這一舉措的順利構造,為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知識學習畫面,最終更好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初中生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們認識事物多以感性為主,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突破課堂狹小天地,再現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通過聲音、文本、圖像、動畫等媒介,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使已過去的歷史現象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例如,在講授《血肉筑長城》一課時,我在課前要求學生查找有關抗日戰爭初期的各個重大事件,如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太原會戰等資料,了解臺兒莊戰役的歷史背景。然后,在上課時首先播放電影《血戰臺兒莊》的片段,學生很快被戰爭場面吸引。接著,結合多媒體課件中播放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形勢圖”分析指出:1937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已經侵占了上海、南京、太原等重要城市(用紅色動態顯示這三座城市),為何日寇又從南京和山東兩路向徐州進發(日軍進軍路線用黑色箭頭動態表示)。然后在多媒體課件中依次顯示啟發式提問:“日寇向徐州進軍的目的是什么?”學生按照地圖馬上可以得到結論:“日寇為了連接華北和華東戰場,最后侵占整個中國。”“徐州保衛戰的指揮官是誰?”學生馬上回答預習過的知識:“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教師用鼠標點擊鏈接“李宗仁”,屏幕即刻顯示李宗仁先生的照片及其生平簡介。教師對該內容作了講解后切換回原來的地圖,屏幕繼續顯示提問:“徐州東北三十公里處的一個戰略要地是什么地方?”學生回答:“臺兒莊。”點擊播放按鈕,播放視頻《血戰臺兒莊》中的一個片段。然后結合教材將戰斗的壯烈場面略加渲染,并由學生分析歸納敵我雙方為何要爭奪臺兒莊以及血戰臺兒莊的重要意義。學生興趣被激發,爭相發言,有效地開發了智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研究得知,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師開展課堂教學能革新陳舊的教學狀態,將一些抽象的課程知識轉化為生動的知識講解,通過生動圖片的運用強化初中生對知識點進行探索和情感理解的動力。這樣能調動初中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激發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基礎上找到歷史發展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結合點,避免課堂教學出現沉悶或者是較為乏味的問題。這樣可以在完成預定目標的同時也能提升初中生的綜合素質,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強化知識教育的效率。但是在進行多媒體課件制作的時候應該關注教學效果,這是開展課件制作的基本原則,歷史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脫離這一原則。不能出現隨意亂用多媒體資源的現象,每節課幻燈片張數應控制在18張左右;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活動空間,不能在課件制作過程中出現重點不突出或者是主次不分的問題,避免初中生出現注意力分散的教學問題,保障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效率。
要打造歷史高效課堂,教師素質要高。教師本身的素質就是最大的教學資源,教師要有很強的教學機智,教師的表達要流暢,教學流程要流暢,有效的教學方法要多樣,每10分鐘左右要變換一種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教師盡量少講、少寫,盡量讓學生多講、多練、多思考探究,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又要關注每個學生。要注重對歷史知識的重新構建,也讓學生獲得對歷史知識的深度認可,教師通過不斷改進歷史教學形式,借助互動等形式,讓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有極為深度的研究和分析。最終,教師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全力帶領下,獲得良好的發展和激活。希望在全面釋放多媒體教學技術和意義的過程中,真正彰顯教育技術的力量,保證學生獲得良好的自我發展和規劃,成長為高素質發展的人才。
實踐研究得知,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相結合能打造更優質的探究平臺,立足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調動班級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良好的探究能力進行知識學習。這樣可以讓學生以良好的心態和更加穩定的精神狀態進行知識學習,讓課堂教學更加具備生動性,在寓教于樂中提高課堂知識的講解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