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許延威
摘 要:民族體育文化作為體育和文化交融的傳統文化傳承形式,在當今經濟社會中呈現式微的發展傾向。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的方法,在剖析民族體育文化的概念及經濟社會中民族體育社會化延伸的基礎上,結合經濟社會學發展對民族體育文化和經濟社會協同浸潤邏輯進行論證。在面對民族體育文化內容開發程度低、文化系統建構易斷層、防御能力低且產業轉化程度低等問題時,要形成健康的經濟社會引導,從而打造富有凝聚力內涵的民族體育文化品牌,不斷完善文化體系構建并加強對民族體育人和社會群體的文化培養。
關鍵詞:文化認同;民族體育文化;經濟社會
中圖分類號:G80-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1)01-0006-05
Abstract: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s a for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that integrates sports and culture, has shown a declining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socie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in economic society,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logic of the coordinated infiltr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economic socie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ology. In the face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content, the easy fault of cultural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low level of defense ability and the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healthy economic and social guidance, so as to build a cohesiv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br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training of national sports people and social groups.
Key words:cultural identity;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economic society
我國經濟水平提高、大眾生活質量改善,多樣化產業發展和娛樂消費刺激經濟和文化需求發生變化,其中,體育作為一種貫穿大眾生活的社會行為活動,它的發展充分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體需求水平。體育包含豐富的文化意蘊并衍生多元的經濟產業, 在體育這一行為活動聯結下文化和經濟的交互作用對社會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指出挖掘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發揮區域特色文化遺產作用,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體育文化政策加強引導的同時,自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來,體育和經濟融合發展為綜合國力的提高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2019年教育部在《關于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的通知》中要求以特色體育美育推動地區體育事業協同發展。可見,民族體育文化不僅在微觀上滿足大眾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需求,而且從宏觀維度上為我國政治、經濟等多領域的協調發展提供動力。然而,隨著當今社會誕生多樣化的文化消費和經濟結構形式帶來的沖擊,我國傳統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主流導向趨勢式微,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體育事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保持理智的邏輯分析思路,立足于經濟社會學,在社會協同發展的維度上對民族體育文化和經濟社會的浸潤關系進行全方位研判,以促進我國民族體育文化與經濟社會的共贏。
1 民族體育文化與經濟社會的基礎闡述
1.1 民族體育文化的概念與功用
體育文化即與體育相關的一切社會活動中滲透的文化形式,它具有人類社會所特有的體育屬性和文化屬性。民族體育文化是體育文化的一種形式,狹義上民族體育文化指的是具體到民族體育主要體現在競技比賽、體育教育和群眾體育活動三個方面中有關民族文化內涵的表達,既包括物質層面上的民族體育文化形式,也包括精神層面的民族體育文化形式。體育文化是宏觀意義上的體育概念,是一種以健康和娛樂為目的、包含思想和行為的社會現象[1],由此民族體育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制度綱要、意識精神和物質行為三個部分中。
社會價值是體育發展的理性認識和趨勢[2]。民族體育文化作為社會活動形式的一部分,不僅有具有體育文化所具有的基本功用,包括培養大眾體育意識、鍛煉健身休閑、同化社會行為、增強凝聚力等,其縱向體現的繼承關系和橫向展示的文化融合更呈現出民族體育文化的獨特價值[3]。其一,民族體育文化民族性和集群性的社會屬性使其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會將某一區域的人文風俗習慣融匯到體育中,使獨具魅力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的體育活動競賽能夠凝聚力量。另外,民族體育文化的自然屬性包含差異性和獨特性兩個特征,這是由于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有構成中華民族體育文化體系的各個子系統都是與眾不同的,蘊含于其他子系統不同的民族體育文化含義,以差異和獨特帶動其所屬區域的其他文化形式發展;再者,從人文屬性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認同的角度來看,民族體育文化能夠將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優勢相結合——民族和集群協同、獨特和差異融合,這是基于對同質文化認同和異質文化適應這一紐帶下民族體育的文化自洽[4],以文化認同作為民族自信的根本滿足大眾基本體育需求并促進社群交往以此增加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總的來看,民族體育文化的價值由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和人文屬性三個層面上的價值共同構成。
1.2 民族體育文化之于經濟社會的社會化延伸
經濟條件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存續的根本支撐、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經濟社會學站在社會的角度上以經濟學和社會學為框架,分析社會運行中經濟現象的社會結構網絡形態,以促進社會各領域的進步。經濟社會學認為,社會群體是經濟活動的主要決定因素,文化、政治、教育等社會因素影響人的社會行為,進一步支配經濟行為(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5]。
民族體育文化之于經濟社會,就是將民族體育文化結合到各種經濟活動中,將民族體育文化不斷社會化、生活化,形成大眾經濟社會關系網絡中的普遍現象,使社會化的民族體育文化形式成為經濟社會的人本關系框架發展的助推劑。社會的不斷進步、大眾消費需求水平的提高使經濟的發展對文化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6]。秉持正本清源、推陳出新的科學態度將民族體育文化中的民族性、社會性部分作為產品和服務的輸出保證,形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文化支持路徑;堅持協調促進、共生共贏的發展理念調適民族體育文化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協同性,使社會系統中的人文部分和經濟部分形成系統發展的雙驅動。
2 民族體育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浸潤關系
2.1 民族體育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內環境的穩定需要該國家或地區內部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協調來維護。其中,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與其他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相比,在社會協同關系中其具象性、共生性、互融性,起到穩定社會環境的重要作用。民族體育文化不僅包含團結競爭、堅忍不拔等體育精神,文化認同背景下的民族精神更深刻地體現在強大的民族凝集力和民族歸屬感中。系統、科學的體育文化為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精神指導并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7],民族體育文化將民族凝聚力和歸屬感作為產業發展的文化支撐,形成具有文化意義的經濟價值形式,以民族體育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首先,民族體育文化存在于民族競技活動中,這種以具象化體育競賽的形式承載的民族體育文化增加人們對競賽活動和舉辦地區的關注,將民族性的文化價值注入體育活動中,通過民族體育賽事在舉辦、參與、服務的社會行為和贊助、場地運營建設、周邊產品售賣等經濟活動中的體現,帶動賽事產業與相關產業的結合以形成完整的區域產業鏈,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產業模式向第三產業升級。民族體育文化之于經濟社會是社會行為具象化的體現,前者促進后者向好發展。再者,民族體育文化教育中采用民族傳統體育和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育形式,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民族體育文化和活動的教授。在促進青少年學生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素質的基本目標上,為落實體育教育改革和在教育中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長期目標做鋪墊,將體育意識帶動體育觀念和習慣的形成,使民族體育文化與體育消費共同存在。青少年從自身需求出發,以民族體育文化的需求拉動體育消費,從體育觀念的培養出發點發展成個人內在需求成對體育消費的新動力,由此產生民族體育文化與經濟社會的共生現象,在擴大“內需型消費”的同時勢必也將促進與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相關的產業形式的誕生,在社會協同調適的作用下形成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民族體育文化的消費需求不僅能夠帶動相關地區的產業經濟發展,還能改變產業業態結構,與旅游、醫療、互聯網等領域密切結合以獲得巨大的社會效益[8]。最后,在具有普世意義的大眾民族體育文化的層面上,堅持均等化的民族體育資源和服務分配原則,堅持地區、階層、社會發展水平均衡調控民族體育資源和服務,在民族體育文化的刺激下形成有效的體育興趣動機和自我效能感,在最普遍的大眾群體中形成消費的均等化增長。相應的,通過對社會進行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普及和均等化資源分配建立正反饋效應機制,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群體消費和體育行為,使民族體育促進體育參與、以體育文化注入產業升級需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實現民族體育文化與經濟社會的互融。
2.2 經濟社會為民族體育文化提供物質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社會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反作用于社會的發展,民族文化之于經濟社會亦是如此。
從社會單位自身的根本需求來看,只有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后才能發展高層次的文化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一般當人基本生理和安全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逐漸出現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求。經濟社會萎靡不振,大眾社會生活水平低下,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根本談不上對體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需求。因此,只有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這一前提下,大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才能不斷提高,在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大眾將把目光轉為民族體育和文化傳承上。由此可見,經濟社會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土壤。
在民族體育文化的生存環境這一維度上,經濟社會中與其相關的紅利政策規制和指導意見為民族體育文化的普及提供了有效保障機制。經濟社會是由宏觀環境、微觀經濟和社會關系中的人本因素相互作用構成的,其中,宏觀運行環境包括財政政策、經濟手段、法律規制、綱領提要等保障機制。經濟社會提供物質支撐,加之有效的落地實施,民族體育文化才得以在社會大環境中順利普及,與此同時,經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相互協同,又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完善的保障。
最后,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導向是另一重要驅動。當經濟社會的產業形態和結構模式趨向市場飽和的狀態時,為獲得更多的發展動力,要對經濟產業鏈本身進行升級。隨著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和國民體育意識的不斷提高的影響,體育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的朝陽產業,通過產業自身發展或其他產業的結合聚集等方式,來推動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優化,相應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體育產業不斷升級優化,也促進民族體育本身所蘊含的文化的傳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伴隨民族文化的傳承得以發展,在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要求下,不僅通過豐富自身產業鏈價值、縱向延長體育文化產業鏈,更需要在增加區域文化符號和民族體育文化認同的基礎上,通過產業資源稟賦營造產業發展的有利經濟社會環境形成產業間的集聚效應[9],不斷創新經濟產業鏈形式以促進產業模式的升級。尤其是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下,民族體育文化內涵不斷推陳出新,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在文化與經濟合流的協同作用下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股涌流[10],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創新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打開新的發展思路。
3 民族體育文化之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困境探析
當前我國民族體育文化之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不相適應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3.1 民族體育文化抵御經濟社會中外來文化的能力較低,易與經濟社會脫節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世界各民族的多種文化不斷碰撞,加之當今社會在互聯網信息傳播技術的影響下,快速消費的潮流文化成為社會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這對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帶來一定壓力。首先,經濟社會的進步是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物質依托,當經濟社會中喜聞樂見文化形式成為社會發展的文化引流時,民族體育文化失去經濟社會的主要支撐。此外,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性是在得到社會各階層的關注和共同努力推動的情境下得以延續的,而經濟社會文化路徑的高速發展對民族體育文化內涵進行“過度”的商業化包裝[11],一定程度上與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科學協同出現脫鉤現象。再者,民族體育文化是某區域傳承的具有歷史民族特性的文化形式,與應變時效快、創新接受度高的當代新型文化形式相比,其在大眾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勢必會大打折扣。由此,在面對極具吸引力和競爭性的外來文化、潮流文化時,民族體育文化抵御能力相對較低且處于文化路徑中的劣勢傳播者,在經濟社會文化的協同發展中受阻,這也成為民族體育文化在經濟社會中發展式微的主要原因。
3.2 民族體育文化的文化內容開發程度低,難以發揮產業價值的效用
當前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主要體現在相關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文化的教授培養、競賽活動和民眾日常體育活動、體育競賽節日過程中。在體育活動賽事的參與和舉辦的過程中,民族體育文化通過發揮文化凝聚的作用來展示傳統體育活動,而包含文化價值的新型體育活動、產品、設施、周邊等少之又少,民族體育文化挖掘深度不夠導致該產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文化意義,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種類少、周期短,文化資源內涵的挖掘深度和整合程度都影響文化產業的發展[12],民族體育文化的這一弱勢難以對經濟社會的進步產生深刻的推動作用。我國現階段民族體育文化的開發程度低、內涵挖掘不夠,文化推動經濟的作用難以奏效。
3.3 民族體育文化的培養程度較低,經濟社會中文化系統構建產生斷層
在教育培養系統中,民族體育是民族學和體育學結合產生且從屬體育學的一門學科,與其他專業學科長久以來形成完善的培養計劃、專業設施、課程設置和評價體系相比,民族體育缺乏科學的培養系統,一定程度上民族體育文化在學校系統中的傳承程度較低。不僅如此,在各教學層級對青少年進行民族體育的教授把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為感受體會,也難以將文化落地作為主要教育目標。在體育意識形成的基礎教育階段,民族體育文化形成的主觀動力不足。此外,競技性民族體育活動由于存在競爭性,群眾參與程度較低使其對社會群體的吸引力小,民族體育競賽活動參與群體的局限導致大眾對民族體育文化的關注較少,無法對社會群體進行深刻的民族體育文化的培養。群眾體育中的民族體育的受眾群體相對較多,主要體現在中老年等較高年齡段的人群日常的休閑娛樂活動中的簡單的體育活動中,比如毽球、氣功、太極拳等等,然而對于大范圍、各年齡社會群體、階層中進行民族體育文化的推陳出新將是極大的挑戰。由此可見,不管教育系統還是社會培養,民族體育文化的普及和傳承的群體都存在片面性、局限性,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民族體育文化系統路徑的構建主體發生斷層,這對于其自身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4 經濟社會與民族體育文化協同發展的對策
對于民族體育文化傳承與經濟社會產生的矛盾,提出兩者協同發展的敬陳管見。
4.1 加強經濟社會正確引導,形成民族體育文化科學的頂層設計
經濟社會的宏觀構建主體對于推動民族體育文化的創新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受眾主體和實施者,通過政府與社會兩個層面的引導與實施,以期推動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自上而下建立文化發展體系科學的引導[13]。通過經濟社會的引流規劃,制定并建立推動民族體育教育和活動賽事的規制意見,通過政策手段和經濟手段、財政手段等調節強調民族體育文化的落地、產業優化的方向,以此引導大眾形成科學的民族體育文化意識和合理的體育消費觀念,通過合理的頂層設計規范的引導社會行為,為產業經濟的形成積累資本動力。將正確的民族體育文化引導方向作為文化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通過經濟社會合理的頂層設計推動民族體育文化意識在群眾意識中的普及。在此基礎上以各地區、群體的實際發展狀況進行合理的民族體育資源、活動和教育的均衡分配并進行合理調控,形成文化資源和產業資源稟賦的有效集聚,為產業結構的優化提供基本的文化支撐。
4.2 擴展民族體育文化本身的深度和張力,打造經濟社會的文化品牌
從民族體育文化自身的文化深度出發,不僅把其表面的體育活動形式和體育行為作為創新發展文化的必要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挖掘民族體育文化深層次內涵,將其作為突出特色并不斷創新,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產品應用到社會生活中。比如,可以建立民族體育文化事業如博物館、展覽館、主題公園,生產創意民族體育文化周邊衍生產品如服裝、生活日用品,或其他能夠深化大眾民族體育文化意識、行為的途徑,以社會行為為經濟社會產業的形成提供穩固的群眾基礎,對民族體育文化形成積極的態度[14],同時,以民族體育文化為內涵的產業形式與經濟社會中的相關產業相結合,打造以文化品牌為主的營銷方式,形成具有民族體育文化特點的文化產品和文化認同,對本地區社會群體進行文化培養的同時優化產業的結構,使民族體育文化品牌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文化輸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4.3 完善民族體育文化系統的整體構建,加強人才和社會群體的培養
針對民族體育文化傳承中人群培養、文化體系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狀況,則要注重民族體育文化系統對于大眾行為意識的培養和文化認同,建立科學的文化路徑使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在文化系統的構建時,除了在宏觀層面的引導和硬性要求,更要站在人才和社會群體的立場上完善對人才和社會群體的保障子系統,包括競賽運動員和相關參與者權益的保障、民族體育學習者對于設施建設提供和文化資源的保障、普通受眾群體進行活動鍛煉科學引導的保障等等。除此之外,在社會單位立場上,不僅需要經濟社會中合理政策的引導,更要加強落地實施,把民族體育文化的文化內涵注入到單位行動,以精神凝聚力形成系統或相關產業的連結。從文化系統的各個維度對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提供良好的后備人才和支撐群體,從經濟社會的進步中建構完整的文化系統。
5 小結
面對當今社會中出現的各種形式的文化,民族體育文化獨特的民族性和文化傳承性在經濟社會中的創新呈現式微的趨向,經濟社會需要具有中國特色凝聚力的文化來推動,促進民族體育文化與經濟的社會協同。民族體育文化不僅以其特有的文化凝聚屬性促進經濟社會的融合與新型產業價值形式的發展,均等化的民族體育文化分配更能促進體育消費行為的產生,形成經濟發展的新勢力;經濟社會為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并且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也為民族體育文化發展的形式帶來新思路。針對民族體育文化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出現的抵御外來文化沖擊的能力不足、文化價值內涵開發程度低、民族體育文化體系建設缺失等問題,通過經濟社會中的科學引導打造民族體育文化品牌經濟、構建延續性民族體育文化體系路徑,以及創新民族體育文化產業與其他聚集產業的結構模式等途徑,形成民族體育文化與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郝勤.論體育與體育文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3):3-6.
[2]劉仁盛,宋廣慶.體育核心價值體系的歷史傳承與未來發展的初步探索[J].體育科學,2011,31(5):3-13.
[3]孔琳琳,陳榮浩.文化學視野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發展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4):71-75.
[4]白晉湘,張小林,李玉文.全球化語境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9):1153-1157.
[5]百度百科.經濟社會學[EB/OL].(2020-01-21) [2020-02-10].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B%8F%E6%B5%8E%E7%A4%BE%E4%BC%9A%E5%AD%A6/59442?fr=aladdin.
[6]羅林.從產業與文化的互動關系論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2):1645-1647.
[7]魚瑩,延保東.試論現代體育文化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效應[J].經濟研究導刊,2017(1):29-30.
[8]王恒利.社會學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與推廣[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7(1):91-94.
[9]張德利,尹維增,李誠剛,等.資源稟賦與文化認同:區域體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基于安徽體育產業發展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19,40(3):74-79+93.
[10]王彥林.文化經濟化與經濟文化化的邏輯及協同[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2):1-6.
[11]王靜,郝建峰.傳播學視域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的困境與疏解[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38(6):94-97.
[12]康莉,楊警非.后奧運時代中國體育文化產業發展分析[J].體育與科學,2012,33(1):100-103.
[13]楊帆.體育賽事文化價值與傳承研究[D].天津:天津體育學院,2019.
[14]劉亦武.論當代中國體育文化發展的主要方向[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