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花
(甘肅省臨夏州唐汪中心衛生院,甘肅 臨夏 731400)
子宮肌瘤表現為下腹出現腫塊,肌瘤過大,白帶異常增多,引起過多壓迫癥狀(尿頻、尿急、大便困難等),月經量過多,經期長引起貧血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2]。臨床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為提高患者的治療及預后效果,可對子宮肌瘤患者施以針對性護理干預[1]。
選取唐汪中心衛生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受子宮肌瘤手術的80例患者,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年齡41~55歲,平均年齡(51.32±1.32)歲。觀察組中,年齡39~54歲,平均年齡(51.28±1.37)歲。選取病例:子宮肌瘤患者均符合《婦產科學》(第八版)診斷標準,經檢驗及臨床結合診斷自愿參與實驗并經委員會核對通過。排除病例:肝腎功能經評測有障礙者,對手術事項有禁忌者,合并重要臟器病變者,不配合本組實驗者。組間信息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參與本次實驗的病例均接受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1)術前干預。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全面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紹子宮肌瘤的具體發病情況、治療方式的優勢及護理工作對促進病情恢復的重要性。為改善患者術前焦慮情緒,主動向患者介紹住院環境,積極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情緒變化,及時給予心理干預,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任度、配合度。術前嚴密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全面身體檢查,并告之患者術前注意事項[3]。(2)術中干預。手術嚴格遵守消毒標準操作規程,注重無菌操作,加強手術室管理。嚴密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及時告知醫生患者的異常情況。(3)術后干預。將術后患者送至病房后進行體征監測,根據疼痛感測評所得等級,合理進行藥物干預,最大限度緩解患者的疼痛感,降低術后病患出現應激反應的可能性。術后加強引流管的護理干預,確保引流管暢通,嚴密觀察引流液的變化情況。嚴密觀察是否出現紅腫痛等感染情況,定時更換創口所用敷料。對術后病患進行科學化的飲食護理干預,多食水果蔬菜,飲食以清淡為主,注重營養均衡,少食多餐。病情穩定后進行適量運動,鍛煉需循序漸進。出院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嚴格控制飲食,適時運動。
(1)術后生活質量測評比較。采用SF-36量表評估兩組的生活質量,從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等維度予以測評。(2)臨床相關指標比較。采用VAS(視覺類比量表)評估兩組的術后疼痛狀態。對治療期間的護理模式展開滿意率測評,測評值為0~100分。測驗手術操作后患者的住院持續時長、術后首次離床時間等觀測值。

經治療及護理后,觀察組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健康狀況、社會功能、情感職能測評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生活質量測評值比較 分
觀察組的住院持續時長、術后首次離床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臨床相關指標對比
子宮肌瘤臨床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對患者采取恰當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對子宮肌瘤患者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從術前健康教育、心理干預、術前檢查、術中干預、術后病情監測、疼痛護理、導管護理等一系列護理展開治療干預,臨床療效突出,對提升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起到關鍵作用[4]。研究結果顯示,經治療及護理后,觀察組的生理機能、健康狀況、情感職能等生活質量測評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住院持續時長、術后首次離床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子宮肌瘤患者手術治療期間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療效更為顯著,可有效縮短住院持續時長、術后首次離床時間,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