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3月28日文章,原題:有關中國“債務陷阱”外交的謬論須被一勞永逸地壽終正寢)過去四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持續受到攻擊,美國稱中國開展“債務陷阱”外交。如今,應重新審視這種受到特朗普團隊蠱惑的荒謬論調。
“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源于亞太經合組織,當時該組織內出現一種共識:影響地區經濟進步的主要障礙是缺乏基礎設施。但巨大投資挑戰令所有人望而卻步。顯然,有關分析打動了北京的心弦,因為中國大舉修建各種基礎設施有力地推動增長。隨著中國越來越將視線投向國外,加強與世界的經貿聯系、保護供應鏈,從發展中國家獲取大宗商品,在國際上鼓勵修建基礎設施的需求也變得顯而易見。這在戰略上也勢在必行。中國與其眼看著極端組織破壞西部穩定,不如幫助相關國家修建基礎設施,以加快提供就業崗位和經濟增長。北京就是這樣播下“一帶一路”倡議種子的,并非意在謀取全球霸權或隱秘擴展政治影響力。
無論面臨什么抱怨或有過何種失誤,如今“一帶一路”倡議及中企在改善全球基礎設施方面發揮的作用,在全世界范圍都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和長遠意義。到本十年中期,130多個“一帶一路”經濟體共開展約3400個項目,總投資約4萬億美元,其中一多半直接在倡議下進行。
黛博拉·布勞蒂加姆及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同事,在對許多相關項目詳細研究后發現,所謂“債務陷阱”的陰謀論顯然經不起推敲。她撰文說,在發展中國家“許多人都把中國稱贊為經濟模范,并將其視為有吸引力的發展伙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高校的學者近期對26個“一帶一路”經濟體的調查,也證實了上述結論:41.6%的受訪者相信“一帶一路”倡議為自己國家帶來凈收益。他們發現“債務陷阱外交論是謬論而非現實”。現實是,他們國家對基礎設施新投資的需求巨大且緊迫,而中國的貢獻具有決定性作用。隨著拜登為美國數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改善計劃做準備,我們希望所謂“債務陷阱”外交論馬上結束。▲
(作者大衛·多德維爾,丁玎譯)
環球時報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