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
(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景德鎮333403)
不同的時代賦予外語教學不同的使命和內涵。 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改革不斷為英語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培養了不少滿足時代需求的人才。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家致力于“一帶一路”建設和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起培養適合國家發展的高端人才的任務, 要求這些人才不僅精通專業,而且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能夠熟練使用英語進行學術工作交流。 高校大學英語教育應該服務于國家人才的發展, 只有結合實際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才能真正實現教育興國的目的。 在高校大學英語改革中,專門用途英語幾經起落,但從未離開教學改革的范疇。 近些年,有很多的學者和專家再次重視專門用途英語, 因為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 新增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為高校大學英語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Hutchinson 和Waters 最早提出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這一對概念。 他們把大學英語分為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兩大類, 專用英語又進一步劃分為職場英語和學術英語(通用學術英語和專用學術英語)。[1]
我國高等學校傳統的英語教學主要以通用英語為主。 通用英語,即中小學以及大學所教授的普通英語,包括初級,中級,高級英語。 通用英語教學是我國大多數高校長期以來采取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其側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英語能力,旨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讓學生通過通識英語教育來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和文化,科學發展與倫理,以及學術交流中的跨文化交際, 著力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交際能力。 通用英語更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等不同領域的綜合性知識, 更關注本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的融合。[2]從這個角度來看,通用英語教學更注重人文性。
專用英語,即專門用途英語,分為職場英語和學術英語, 同時學術英語進一步劃分為通用學術英語和專門學術英語。 專用英語教學是滿足特殊需求的語言教學, 比如專業領域學習需求或職場工作需求。 通用學術英語教學目的不在于傳授專業課程知識, 而在于培養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和交際的語言技能。 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所學專業的各種語類和交際能力, 同時讓學生了解和遵守專業圈內公認的研究范式和學術話語傳統等。 通用學術英語在于語言技能的培養,專門學術英語旨在內容的學習,兩者聯系密切,掌握語言的技能能夠為專業領域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看,專用英語教學更側重工具性。
一直以來, 我們對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的認識不斷提高,但還是有很多學生教師,甚至是學者對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存在一定的誤解, 把通用英語簡單等同于英語基礎教育, 專用英語等同于高級英語教育。
通用英語教學主要關注于詞匯,語法,句子結構,文章思路的分析。 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接受的基礎英語教育,因此一直處于重復低效的狀態。目前高校學生英語學習狀態不對, 英語提高不大主要在于通用英語的低效率。章振邦認為:我國外語教育到了必須調整的階段,把普通英語教學(也就是通用英語教學)下放到中學階段完成。這樣大學生可以專注于專業英語學習上來。[3]筆者認為把普通英語教學(通用英語)當作是基礎教學是一種認知上的錯誤。因為通識英語教學不是重復教學。通用英語教學根據學生年齡和理解力開展不同階段的教學。大學通用英語教學也不是中學階段英語知識的重復。 學生進入大學階段, 認知和理解能力已經成熟,相應大學階段的通用英語教學目標,設計以及教材的編訂覆蓋了社會,科學,教育,文化,政治各個方面。 通用英語教學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人文素養,這正符合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同樣, 很多人把專用英語簡單地等同于高級英語教育, 認為專用英語適合于大學英語能力強的學生或者是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做專業領域研究用。 專用英語不是根據學生掌握英語熟練程度來劃分。 文秋芳把專用英語分為職場英語, 學術英語,學科英語。 職場英語可以細分為護理英語,金融英語,旅游英語,商務英語等,適合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不要求學生有太高的英語水平。 所以不能一概而論認為專門用途英語適合外語能力強的同學。 專用英語針對的是有特殊需求的學習者,不完全是針對英語能力強的學習者。[4]
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不能簡單界定為高低級英語,它們主要不同在于教學目標和設計的不同。通用英語教學和專用英語教學側重點不同, 讓兩種模式互補,可以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新的方向,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為他們以后成為國家需要的人才鋪墊夯實的基礎。
目前我國有些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上探索使用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混合的教學方式, 并且得到一些專家的認可和支持。 以王守仁和文秋芳為代表的專家學者則認為,英語教學改革不能“一刀切”, 通用英語有其存在且繼續存在的合理性,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既允許通用英語的存在, 也允許專門用途英語的興起和發展。[5]筆者同意后者的觀點,認為從目前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國家對大學生的培養目標以及整個高校的現狀來說,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混合教學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流途徑。
《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把成人的語言能力劃分為A,B,C 三等六級:A1,A2 為初學階段,B1,B2 為中級,獨立學習階段,C1,C2 為高級,精通階段。 并且這六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語言能力評估標準。 根據我國英語學習者掌握英語的情況,大學生相對應的是獨立學習階段B1,B2, 此階段對應的語言能力量表如下:[6]

?
從B 階段對應的語言能力量表描述來看,B1和B2 階段都要求學習者能用外語進行生活交際,談論專業方面的話題,且都涉及到了個人領域,公共領域,職場領域以及教育領域,涵蓋了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兩大類。 由此可以看出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并不是對立矛盾的存在,兩者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和“雙一流”建設的時代背景要求大學生不僅精通專業, 外語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同時還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 在多維度且全方位的國際交流中,他們能夠在專業領域交流技術,同時也能用外語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中國。在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培養這種具有競爭力的國際人才,單靠通用英語或專用英語某一種培養模式是難以實現的。通用英語教學幫助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提高人文素養,使得學生具備國際視野;專用英語幫助提高學生專業領域技術能力,在專業領域不斷突破。 這兩者教學模式的互補,可以讓學生精于專業,全面發展。 所以大學英語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兩種教學模式的相輔相成。
目前我國有1000 多所高校,它們處于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辦學理念,特色和層次,對英語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因此每所高校對英語教學課程的設計和目標不同,著力點也不同。
對于一般應用型的高校來說, 應該結合自己學校特色專業, 開設一些特色職業英語課程,例如,旅游院校可以開設系列旅游英語課程,陶瓷院校可以開設相應的陶瓷英語系列課程, 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同時也為他們職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可能。 對“雙一流”重點院校來說,他們可以在“精”字上下功夫,開設一些通用課程提高學生英語寫作,演講,辯論等能力。 同時在“專”上下功夫,開設一些專用學術英語課程,這對想在專業上進一步深化的學生來說,大有裨益。 他們通過學術英語的學習, 掌握了專用英語某個學科領域的句法結構,語篇特點,交流策略和技能。 這樣他們可以很輕松地閱讀原版專業領域書籍, 也可以很輕松地聽外籍老師上課, 在課堂上跟同學自如地討論專業問題。
院校的層次和辦學理念不同, 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不能“一刀切”。 同樣,即使是同一所學校的學生,也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首先,每個學生是不同的個體,他們到了大學階段,英語水平不在同一個水平線上。 其次,學生在英語課程上的興趣點不同,另外,學生對未來就業的期待也不盡相同。 高校英語教學應該設置不同模塊的英語課程供學生選擇和組合。 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教學模式混合共存, 給學生英語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讓他們各取所需,學習效率會更高。
因此, 高校教學改革不能只依賴于一種教學模式,要多方面探索不同教學模式的共存。 高校大學外語教學應體現“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思想,構建多語種,多層次,多元化大學外語課程體系,符合“多樣化,個性化高等教育”(陳寶生2016)的發展趨勢。[7]
當今教育已走向國際化。 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后選擇去國外深造。 但在國外學習專業之前,他們首先要克服的是語言關。 很多大學生英語不錯,但是初到國外學習,卻不能完全接受全英文授課。 這是因為在國內大學英語教學中忽視語言訓練 (專用學術英語)。 同樣對于那些想學習國外課程又不能走出國門的學生來說,語言技能同樣重要。 國外名校在網絡平臺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精品課程供大學生學習。國外的精品課程主要是全英授課。這對想學習國外課程的學生來說存在一定困難。 因為每一門國外專業課程都有其專業的學術語言表達, 如果不能快速地掌握這門專業學科英語詞匯和結構特點, 那么學生就不能完全領會國外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從而達不到學習的效果。 造成學生在國外專業領域中學習困難的主要障礙是因為語言技能的缺失。 這種語言技能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導致。
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大多數是通用英語教學模式。 通用英語教學模式雖有自身的優勢,但通用英語沒有清晰的專業目標, 容易導致學生英語學習失去方向和動力。 同時高校英語課時少,密度低,學生學習效果不夠明顯。 這種英語教學現狀導致部分學生失去英語學習的動力, 部分學生想學好英語,但處于迷茫的狀態。 即使是外語能力強的學生,也會對專業領域的外語產生畏懼的心理。 也因此導致大部分學生不能接受全英文課程。 專用學術英語可以彌補通用英語這一短板。 專用學術英語課程為學生提供學習全英課程的語言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聽學術講座,閱讀文獻,討論學術問題,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 專用英語(學術英語)給學生提供技能教學, 滿足他們在英語語境中學習各學科專業的需要。 特別是對于學習意愿強烈,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 專用學術英語課程幫助他們系統學習和訓練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 為他們打開了國外學術交流的一扇窗, 為他們以后進一步的學習和深造打下夯實的語言基礎。
從我國現階段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要求以及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混合教學模式為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很多的因素,包括課程設置,教材編訂,師資構建,教學方法,評估手段等。[8]所以,探索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就必須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深化教學改革,重新構建大學英語教學體系。
首先課程設置要根據學校院系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需求以及對未來職業的規劃, 進行多元化配置。 學生水平和需求不同,那么他們所選修地課程也不大相同。 課程的設置應該靈活且多樣化,讓他們各取所需。 同時,通用英語課程和專用英語課程不能簡單地按照1:1 比例配置。 大一大二側重于通用英語,大三大四側重于專用英語。 這兩種教學模式應該貫穿整個大學階段, 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
其次教材的編訂應結合院校培養目標和學校優勢。 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王牌專業和特色學科,沒有統一的專用英語教材可以適合所有高等院校。 所以教材的編訂要結合學校專業,利用資源優勢進行篩選材料, 選取最新最前沿的關于學科的發展的學術英語供學生學習。 教材的編訂要遵循規范性,實踐性和權威性。
另外, 新的教學模式也給英語教師帶來機遇和挑戰。 教學模式的多元化也要求師資結構重建。僅僅由具有英語語言文學基礎的教師組成的師資隊伍不再適合教學改革的需求。 英語教師隊伍應該注入新鮮的元素(懂專業英語能力強的教師),豐富教師隊伍。 同時,積極培訓提高英語教師英語外的專業能力,使他們不斷充電,積極拓展與英語相關的領域,成為一專多能的教師。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通用英語和專用英語混合教學方式是對教學改革一種積極的探索, 為教學改革提供一種新的方向。但新的教學模式并不能解決一切舊的問題。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應該不斷發現問題, 積極面對問題且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良性發展,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