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善治
(濰坊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濰坊 261031)
現如今,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已經提上日程,在各個行業領域都有十分直觀的體現。如燃油汽車廠商在產品生產、研發等方面的油耗降低指標也面臨一定壓力。在這一環境下,實現整車材料輕量化成為非常重要的目標。整車材料中包括改性塑料,盡管這一材料占比較小,但實際上也是非常必要的結構、裝飾零件。塑料材料輕量化需要采用薄壁材料、低密度材料、微發泡材料,其中,微發泡材料需要摻加物理、化學發泡劑,提高材料表層質量和里層泡孔結構均勻性。經過生產實踐探究發現,發泡劑會對聚丙烯材料性能產生直接影響。
微發泡材料屬于泡孔材料,材料結構內部有較多微孔,降低了材料密度。注塑環節可以抑制內應力提高,使產品尺寸參數更加穩定。個別微發泡材料有利于優化原樹脂沖擊性、剛度,是現階段研究聚合物材料非常重要的著手點,在汽車制造行業也有十分廣泛的應用[1]。
基于汽車行業實現輕量化的目標,研究發泡劑對聚丙烯材料性能的影響,需要了解汽車輕量化的著手點,包含3個方面:(1)材料方面。采用麻纖維材料,或是直接在材料中摻入低密度填充劑,即可改善材料性能,達到輕量化目的;(2)工藝方面。利用微發泡、薄壁注塑工藝實現輕量化目標;(3)結構方面。改善結構,實現輕量化,需要盡可能地減少零件數量,實現零件集成。
微發泡的基體是熱塑性材料,選擇的加工工藝比較特殊,產品內密布直徑不統一的氣泡,采用封閉氣泡微孔技術,在確保產品性能的同時,也可以減輕產品重量,直接減少縮印。另外,改性聚丙烯(PP)在我國汽車領域有十分廣泛的應用,作為熱塑性材料也有較大體量,采用輕量化技術直接減輕汽車自重、減少油耗,也可以滿足環境保護要求。
在微發泡材料成型這一層面,一般會采用注塑微發泡、擠出微發泡和釜壓微發泡等方法。注塑微發泡可以保證持續性生產,確保設計與模具形狀一致,突破限制條件的影響,也是汽車零部件制造中比較常用的方法。
注塑微發泡有兩種形式,即物理發泡、化學發泡。采用物理發泡需要在設備環節投入大量成本,工藝方面以MUCELL工藝技術為主[2]。采用化學發泡工藝,在改性樹脂內摻加化學發泡劑,注塑流程不會發泡,當注塑至模腔之后,模具后退卸壓發泡會有顯著的減重效果,有利于節省設備成本[3]。另外,塑料發泡有氣體產生之后,可以總結產生氣體的方法,其一是加熱處理塑料內的化學發泡劑,隨著溫度升高便可以分解釋放氣體導致發泡:其二可以通過不同塑料組分的化學反應,釋放氣體導致發泡。化學發泡一般有閉模發泡(Chemical Foaming Agent,CFA)、開模發泡(Expanded Injection PP,EIPP)兩種。這兩種類型具有相似的優勢,體現在產品減重、優化表面縮印、減少生產節拍等方面,但EIPP涉及微開模發泡工藝流程,CFA發泡卻是閉模發泡,采用的模具無需后退動作。CFA注塑期間,模具一般會先合模,再通過短射的方式填充樹脂。如果填充馬上結束,確定螺桿控制轉變成壓力控制,便可以直接取消保壓,處在高溫條件下,發泡劑經過分解會產生氣泡,促使樹脂膨脹,將型腔填滿。模具隨之切換到冷卻階段,當冷卻結束后可以開模取件。
一般閉模發泡會直接影響塑料材料的力學性能,當材料處于溫度、濕度、介質環境不同的條件下,外加載荷會促使其產生不同的力學特征。總結塑料材料常規力學性能,包括拉伸、沖擊、彎曲,如果塑料材料發泡,處于密閉環境的氣泡在材料基體內均勻分布,使得材料原本的連續分布狀態被破壞,力傳遞方式也出現變化,此時材料應力減小,力學性能發生變化。材料基體內的發泡劑在溫度升高之后分解,隨之生成氣體、膨脹,這一微觀過程被稱為發泡過程,采用的發泡劑量與生成氣體量有直接關系,氣體量也是材料基體內部分布狀態的直接影響因素。
經過生產實踐發現,發泡劑會對聚丙烯材料性能產生直接影響。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具體影響,采用ADX-5301C聚丙烯(PP/PE-M15)、MA600注塑機展開探究與分析。樣條標準以ISO 527—2012《塑料—拉伸性能的測定》為準,設定為1B型,拉伸速率設定為1 mm/min,標距長度則以50 mm為準。
在干燥箱內放置聚丙烯材料,干燥箱提前設定溫度為80 ℃,干燥處理時間超過4 h。干燥處理結束后,粒子放置于儲料斗內進行冷卻。待完全冷卻,發泡劑分別按照不同的比例加入聚丙烯粒子中,均勻混合。共劃分為4組,前4組梯度逐次遞增1%,第5組梯度遞增2%,即0%、1%、2%、3%、5%,觀察發泡劑比例增加之后聚丙烯材料性能是否發生改變。一般塑料制品厚度以3 mm為主,所以樣板模具壁厚也設定為3 mm,長和寬分別是350 mm、100 mm。
在機臺上方按照順序安裝模具、油路、水路、氣路,待全部安裝結束,便可以開始生產樣板。所有產品狀態必須一致,只是對各個發泡劑比例下的聚丙烯材料性能狀態進行對比,通過相同工藝參數展開制作,參數如下:(1)料筒與射嘴溫度:220 ℃;(2)模具溫度:40 ℃;(3)儲料位置:89 mm;(4)終止位置:22 mm;(5)背壓:7 MPa;(6)注塑速度:150 mm/s;(7)注塑壓力:122 MPa;(8)保壓時間:0 s;(9)保壓壓力:0 MPa;(10)冷卻時間:32 s。根據以上數據分析,注塑結束之后,保壓壓力是0 MPa,在沒有任何保壓的條件下,產品即刻進入冷卻狀態。采用碳酸氫鈉類發泡劑,樹脂結束注塑,此時模具內的發泡劑受到周圍的高溫作用會產生化學反應,隨即分解出CO2,使得聚丙烯基材內有大量氣體填充,進而成為微孔結構。如果發泡劑的質量分數為1%,此時正面皮層發泡層和反面皮層發泡層之間有大量密布氣泡形成,氣泡不具備均勻性,大小也不完全相同,會對聚丙烯材料力學性能造成影響[4]。
發泡劑所有混合比例全部粒子注塑,隨后按照發泡劑比例逐一編號,放置在室溫環境下冷卻、稱重。按照相應的標準要求,將樣板沖切為樣條,分組獲取樣件,要求每組樣件數量在5件以上,經過常溫缺口沖擊強度實驗、低溫缺口沖擊強度實驗、拉伸強度實驗、彎曲強度實驗,可以獲得平均值。實際參數如下:(1)在23 ℃條件下使用精密天平稱取質量,按照發泡劑比例從小到大的順序得出數據,分別為108.32、95.22、96.17、96.04、96.58 g;(2)在50 mm/min條件下展開拉伸強度實驗,按照發泡劑比例從小到大的順序得出數據,分別為26.21、21.10、19.33、18.99、19.01 MPa;(3)在2 mm/min條件下展開彎曲強度實驗,按照發泡劑比例從小到大的順序得出數據,分別為44.20、40.56、38.46、37.83、35.17 MPa;(4)在2 J條件下展開常溫缺口沖擊強度實驗,按照發泡劑比例從小到大的順序得出數據,分別為10.01、10.32、10.56、16.11、16.23 MPa;(5)在1 J、-30 ℃條件下展開低溫缺口沖擊強度實驗,按照發泡劑比例從小到大的順序得出數據,分別為2.52、1.88、2.11、1.95、2.12 MPa。根據以上數據分析,當發泡劑比例為1%時,樣件質量下降。隨著發泡劑比例的增加,質量沒有發生明顯改變。當發泡劑比例為5%時,質量雖然降低,但是也并不明顯[5]。由此可見,樣件質量與注塑入模具材料有直接關系,即使發泡劑比例提高,也不會導致產品質量明顯改變。
在拉伸強度實驗、彎曲強度實驗中,當發泡劑比例不斷增加時,實驗數值反而降低。分析之后確定是摻加發泡劑之后,泡孔強度減小,降低了抗拉伸、彎曲性能。摻加1%發泡劑,拉伸強度、彎曲強度均明顯降低。即使發泡劑的比例提升,彎曲強度和拉伸強度的變化也不是非常顯著。發泡劑從1%逐漸增加至5%,拉伸強度的降低幅度不是非常明顯,代表發泡劑用量增多,并不會使材料性能快速改變。即使發泡劑比例有所增加,正反面皮層、發泡層厚度也不會發生顯著改變[6]。與此同時,正反面皮層厚度集中在700~800 μm,而發泡層厚度則集中在1 600~1 700 μm。因為發泡之后的抵抗拉伸是以非發泡區分子力為依據,若正反皮層厚度接近,即便泡孔大小和分布均存在差異,產品性能也不會有顯著的波動。
如果發泡劑比例為0%、1%、2%,此時組織常溫缺口沖擊實驗,發現變形不是非常明顯;如果比例為3%,此時在實驗中得到的常溫缺口沖擊強度值也會有所增加。確定發泡劑比例為5%,此時組織常溫缺口沖擊強度實驗,發現數值變化并不明顯,代表在發泡劑比例為3%這一條件下,常溫缺口沖擊強度有明顯變化,發泡層中有大量氣體填充,使抗沖擊性能得到優化。然而,低溫缺口沖擊強度與強度趨勢不完全相同,當發泡劑比例為1%時有所降低。后期隨著發泡劑比例增加,沖擊強度并沒有明顯波動,可見處于低溫條件下,基材內部氣泡數量增多,聚丙烯材料抗沖擊性不會受到直接影響。
發泡劑影響聚丙烯材料的力學性能,而彎曲強度、拉伸強度等不會有明顯變化,在輕量化目標下使用聚丙烯材料,需要綜合考慮發泡劑造成的影響,以免在產品研發、生產期間,材料性能發生變化,降低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