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敏
(六枝特區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所,貴州 六盤水 553400)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市場上存在多種不穩定因素,必須一手抓安全、一手抓發展。基層食品安全是我國食品安全工作的重點,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基層人口眾多,抓好基層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件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也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抓好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不僅可以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同時還可以穩定社會環境、保市場主體、促就業,促進地方區域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需將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和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振興、垃圾分類、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等重點工作統籌安排,抓實抓細,提高政府監管效能。
作為在基層一線開展食品安全監管的一名工作人員,筆者結合所在基層工作實際,分析了當前基層食品安全監管現狀,總結了當前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存在的薄弱環節,并就抓實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提出對策。
機構改革中質監、食藥監和工商的食品、藥品、醫療器械、特種設備和質量監管等職能合并到市場監督管理局。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知識產權、食鹽監管、價格監管等職能也相繼劃歸市場監管部門,導致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能范圍擴大。
就食品安全監管而言,以前食品安全監管內容單一,而現階段除了監管農貿市場、超市、商場、沿街商鋪等市場主體外,校園食堂、機關食堂、工地食堂、城鄉宴席、重大會議活動餐飲保障、食品加工小作坊、餐飲油煙治理、制止餐飲浪費及廚余垃圾處理等都屬于食品監管的范疇,項目細化繁多。然而,目前一個縣的市場監管人員只有約百余人,每個鄉鎮設一個市場監管分局,每個分局分配不到足夠的人手,且要完成一個鄉鎮涉及市場監管部門的全部工作,導致監管任務重,監管力量不足,工作壓力大[1]。
與其他行業相比,食品行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有待加強。食品行業準入門檻低,尤其是小作坊、食品攤販、小餐飲,由于資金有限、經營規模小、經營場所簡陋,難以達到食品經營許可要求,對這部分經營者既不能簡單予以取締,又難以規范管理。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摻雜、摻假、販賣假冒偽劣食品行為時有發生;一些食品經營企業從非正規渠道進貨,甚至經營過期食品,難以保證食品質量和安全[2]。在基層,特別是鄉鎮,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剩下老人和兒童,部分老人不識字,兒童不懂事,食品安全意識普遍缺乏、自我防護意識和維權意識不強,在購買食品時,基本不會查看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期、合格證等,這是最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之一。
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原因有兩個方面。①機構調整后的基層市場監管人員,面臨新的監管對象、監管內容、監管流程、監管方式。部分從工商局或者質監局調整過來的工作人員對食品安全及其有關法律法規認識不足,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監管人員應熟悉食品相關法律法規、執法檢查過程和案件辦理流程。②考慮到待遇、交通、發展機會等多種因素,部分相關專業的大學生不愿回到基層工作,難以獲得專業化人才。
目前,我國有的縣還沒有建立縣級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所,有的雖然建立食藥檢驗檢測所,但檢驗檢測設備不齊[3],覆蓋不了全部食品檢測指標,無法滿足檢驗檢測的需求,一些檢測指標仍需往外送檢。然而,購置檢測設備需要大量資金,財政難以承擔。此外,縣級食藥檢測所工作人員配置不足,難以完成整個縣所有食品的抽檢工作。因此,縣級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基層食品經營市場主體比較分散、點多面廣,經營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誠信意識和法律意識不強,食品安全意識缺乏,給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增加難度。日常監督檢查常見的違法行為如下:存在無照無證經營食品、接觸直接入口食品的從業人員未配有健康證或者健康證過期、超范圍經營食品、虛假宣傳以及未從正規渠道進貨、未嚴格落實進貨查驗、索票索證、明碼標價等制度、經營過期食品、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違紀行為。
近年來,隨著商事制度的深化改革,國家特別重視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但是還不夠完善。目前,在抓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方面,基層市場監管部門主要通過強化宣傳、抓市場主體年報工作和將失信市場主體列入黑名單等措施,引導經營者講誠信,但效果不是很好。一些未上報年報的企業被列入異常經營名錄后,只要提交移除異常經營名錄,登記部門就會幫其移除,找不到相關依據對他們進行懲罰,監管部門束手無策。在基層實際市場監管工作中,個別違法經營者為了逃避監管,在查處之后不配合主管部門工作,為了逃避處罰,一走了之,無法聯系經營者;個別經營者未從事經營活動后,不去注銷證照,成了僵尸企業,有的聯系不上經營者,有的聯系上了,怕麻煩不愿意前往注銷,因此對這些行為難以實施有效監管。總的來說,就是未建立聯合懲戒機制,讓不誠信者有恃無恐。
市場監管部門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部門,要以人們為中心,以保護人們舌尖上的安全為己任,盡責履職,制定科學的食品安全監管計劃,建立權責明晰、分工合理、統一協調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制定完善的食品監管流程,劃區域、分路段,責任到人,實行網格化日常監管,建立管理臺賬,做好部門聯動工作,合力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切實抓好食品安全工作。
市場監管干部隊伍的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事關監管效率、監管質量,事關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事關黨和政府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因為他們身兼食品、藥品、特種設備三大安全的監管,責任重大。各地區監管部門要因地制宜,查不足找差距,科學制定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能力提升培訓,做到學有所成、學以致用,全面提高市場監管隊伍的法律素養和業務能力,打造一支綜合能力較強的新時代市場監管隊伍,為新時代的基層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食品安全的宣傳方式應該與時俱進多樣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線上通過政府網頁、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和電子報紙等渠道,線下利用開展大型活動、鄉鎮趕集之機或在學校、社區集中宣傳《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增強公眾自我保護能力和維權意識。堅持群防群控,完善投訴舉報工作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實行有獎舉報制,公布投訴舉報電話,并給予獎勵,鼓勵社會公眾依法參與監督[4]。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不僅減輕了市場監管隊伍的壓力,而且有助于食品生產經營者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識,激勵食品企業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形成政府統籌,職能部門嚴管,經營主體嚴執行,消費者嚴要求、全社會共同監督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讓食品安全意識入腦入心,讓違法犯罪行為曝光于陽光之下。
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強日常監督檢查,細分類別、細化措施,建立監管臺賬,把曾有過違法違規行為的經營主體列入重點檢查對象,增加檢查的頻次。強化食品檢驗檢測,嚴控食品安全源頭、保質量;強化索證索票,實現可追溯性;要求明碼標價,嚴禁哄抬物價,穩定市場物價;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在監督檢查中尋找線索和案源,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厲打擊各種違反犯罪行為,對于典型案件,要借助媒體和輿論的力量加大宣傳,起到震懾作用。對合法合規經營的企業,要加以政策扶持、幫助、服務,對于違法亂紀,擾亂市場秩序的企業,要毫不留情,實行最嚴厲的監管和最嚴格的處罰,要讓食品經營者形成不敢違法、不能違法、不想違法的良好意識。市場監督部門要自覺履行行業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為人們提供放心的食品,提升人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管行業、管安全,就要把安全和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落實。當前,市場監管部門作為餐飲業的行業主管部門,在做好食品安全監管的同時,還需開展一些與食品行業密切相關的新工作,如垃圾分類、制止餐飲浪費、油煙治理。新工作需要新思路新方法去解決。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工作雖然市場監管局是執法主體,但對一些違法行為,市場監管部門找不到處罰依據。因此,解決一些涉及多個部門的工作,應加強各部門聯動與協作,各盡其責,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需提高公眾認識,激發公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廣泛參與進來,更好實現全民參與、全社會監督。例如,垃圾分類被提上日程,政府需建立剛性的制度規范和管理體系進行鼓勵、約束,市場監管部門需做好餐廚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和引導,提高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環保部門需配齊垃圾回收設施設備,做好分類后的儲運和處理工作。
抓好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事關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當前食品安全形勢依然非常嚴峻,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基層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必須堅持利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謹的標準、最嚴肅的問責和最嚴厲的處罰,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強弱項、補短板,不斷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全力為廣大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