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俏然,高曉旭,汪建華,韓宗先,李昌滿
(長江師范學院,重慶 408100)
《重慶市促進食品工業發展行動計劃》表明,在十四五期間重慶將依托現有基礎打造千億級食品產業集群,這對長江師范學院食品專業的發展來說,未來5年是食品專業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適應重慶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的需求、滿足其對食品專業人才的新要求,提升服務重慶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的能力,是長江師范學院食品專業的重要任務。同時,隨著國家本科教育的擴招及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設置食品專業,堅守特色和內涵發展成為有別于“他”的根本標志,是長江師范學院食品專業建設的另一核心問題。為此對重慶地區食品產業群進行調研,并對長江師范學院食品專業存在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對策進行研究,以期對地方應用型高校食品專業的建設有參考作用[1]。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如何獲取最大盈利是其主要目標。企業如何真正參與、怎樣參與是研究校企合作,共同建設食品專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地方應用型高校食品專業推進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高校和企業只有找到彼此利益的契合點,才能真正創造共同的發展源泉,構建共定目標、共建基地、共育人才、共享資源和共同研發的合作機制[2]。
根據重慶食品工業發展戰略規劃,食品朝著安全衛生、方便營養、綠色、無污染及天然保健的方向發展,開發更多的綠色食品勢在必行,由此可見,未來重慶綠色食品、功能食品的生產技術崗位急需大量的工作人員,而目前只有極少數院校開設與功能性食品生產技術、綠色食品加工與貿易等相關專業;同時,在食品產業發展方面,從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市場對綠色有機食品的推崇,以及國民對安全、綠色、健康食品越來越高的需求,都可以看出國家對農產品質量與檢測、食品加工與安全等方面高度關注,這必然要求食品從源頭開始把關控制,嚴格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確保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環節的安全。然而,長江師范學院食品專業沒有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等相關專業,這也反映了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還不夠契合,沒有以就業市場為導向,合理設置新專業[3]。
食品專業要堅持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發展之路,把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3大職能統一起來。但目前很多情況下,長江師范學院食品專業發展水平還不能完全契合重慶食品產業集群發展需要,自身的合作能力較弱,服務企業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不強,缺乏對合作企業的吸引力,人才培養方案與模式缺乏對食品產業鏈的針對性[4]。沒有形成與產業崗位群職業能力相對應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目前食品專業在服務產業鏈發展方面仍停留在人才培養環節,沒有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深層次合作。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提升,學生距離企業的需求的規格和標準還有一定差距,因此,食品專業服務于產業鏈能力不強[5]。
現代食品產業體系和食品工業領域是食品專業建設的基礎,以重慶地區“十三五”期間現代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為特色,覆蓋食品貯藏、食品加工、食品質量安全與檢測、食品貿易等5個具有相互聯系的產業。在當前及整個“十四五”期間,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背景下,面對全球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重慶食品產業迫切需要實現轉型升級,而食品產業集群的發展與食品產業化的迅速發展和食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相聯的。這種發展趨勢對重慶食品產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數量及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地方應用型高校食品專業建設是解決地方產業對人才迫切需求的有效手段。人才是重慶食品產業集群發展的短板,也是未來重慶食品產業集群發展最核心的問題之一。食品專業和食品產業集群的耦合發展,是重慶食品產業集群未來發展的“動力引擎”和“加速器”。因此,針對地方應用型高校食品專業進行建設,對重慶市食品產業集群的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支撐重慶市食品產業集群的發展、促進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形成國內國際食品產品競爭優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服務發展為宗旨,立德樹人為根本,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進一步明確“創新為魂、應用為要、能力為本、服務為重”的辦學定位,構建食品專業耦合食品產業集群的校企協同創新機制,即食品產業集群與食品專業相互耦合、相互協作,在突出自我優勢的基礎上,構建人才培養、技術創新、企業生產緊密聯系及優勢互補的一體化創新系統。該機制以企業為主體、以食品專業為依托,強調政府引導作用。通過校企合作,共建榨菜產業技術研究院、龍眼荔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來推動產教融合、協同創新。長江師范學院食品專業通過與企業合作,不斷強化自身發展能力,提升食品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與服務企業能力,為后續合作起到示范效應,逐漸擴大食品專業的社會影響力,提升校企合作的層次。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培養模式的核心任務就是人才培養,而且更著重于根據企業崗位的需求來培養學生的能力。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是以實際需要的“做中學”的學習順序,而不是傳統的“學中做”的認識順序。通過食品專業對接食品產業集群,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使食品專業與食品產業集群中相關企業緊密結合,從教學過程到教學結果中都體現出雙方意志,這一體系實現了高等教育本質的回歸。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使食品專業從一個封閉系統走向多元素融合與開放。并且通過食品專業的建設,初步形成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應具有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管理體制及人員結構等[6]。
食品專業的課程建設中,突出重慶地區食品產業特色,強調綠色理念,整合教育資源,形成特色食品專業通識課程群、共享專業課群、共享實踐課群的同時,構建綠色示范型課程體系。緊隨發達國家現代食品工業綠色發展趨勢,引領重慶地區食品產業的綠色發展。以涪陵榨菜為例,面向榨菜貯藏、榨菜加工、榨菜安全與檢測、榨菜貿易等整條產業鏈的技術及崗位要求,建設涪陵榨菜全產業鏈的綠色示范課程體系,以榨菜的核心生產技術為主線,緊密貼近榨菜從貯藏到加工等產業鏈各環節的生產實際。依據綠色食品標準,對榨菜全產業鏈綠色生產、品控、管理等崗位的工作技術要求進行課程模塊設計,實現以榨菜為導向的現代食品綠色生產與安全質量控制,引導重慶食品產業集群的綠色發展,完成重慶地區食品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重慶市食品產業的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及創新發展[7]。
樹立專業服務于地方產業的發展思路,通過校企協同創新、協同育人,拓寬食品專業發展新視野,通過內部整合資源,發揮特色食品專業優勢,通過與企業資源共享,帶動食品專業群的發展。
不斷探索“校企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食品加工技術全程融合、項目載體、模塊分向等多樣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行校企“雙專業帶頭人制”“一課雙師制”,探索實現專業共建、人才共育[8]。
通過特色食品專業對接地方食品產業群,依托重慶市食品重點學科建設,本著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實踐教學建設相協調的思路,通過校企共建、校企共管,進一步夯實特色食品專業實踐教學條件,為本學科專業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科研提供有力資源保障[9]。
促進了“專業鏈”與“產業鏈”的無縫對接,實現“育人鏈”與“生產鏈”的有機融合,構建了“四位一體、三層聯動”的合作辦學新格局,形成了校政行企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及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10]。
經過3年努力,建設成了特色鮮明、省內領先、國內一流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和技術應用研發推廣基地。建立了科研成果運用、推廣與轉化機制與轉化平臺建設,加強教師教改科研意識自覺性,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完善科研平臺,積極推進科研機構建設,加強科研團隊建設,提高研究能力,整合科研資源,加大科研項目申報力度,加大成果推廣力度,發揮帶動作用。
將服務產業鏈條上的若干個食品專業整合起來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形成共振局面,著力提高特色食品專業服務產業發展的貢獻度,更好地實現特色食品專業為產業服務,從而服務于重慶地方經濟發展,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符合產業發展要求,使特色食品專業始終處于良性的建設與發展之中。
以主動適應重慶食品產業集群發展對食品專業人才需求為出發點,按照“圍繞食品產業集群,優化專業結構,內部協同創新,構建產學研聯盟,打造重慶市一流食品專業”的食品專業建設總體思路,形成與重慶食品產業集群相契合的市級一流特色食品專業,耦合整個食品產業轉型升級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專業布局。精準服務于重慶食品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同時深入推動我校內部協同創新和產學研結合,把握好地方高校應用型大學的準確定位,走內涵和特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