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冬
(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江蘇 南京 210019)
街道是城鎮空間的骨架,承載著居民的出行、游憩、購物、娛樂等多種功能,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街道的“有機更新”強調城市文脈的延續,與“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相對,城市街道有機更新是在尊重舊城原有風貌的前提下,追求歷史風貌、人民需求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更新方式。目前,在我國街道更新的研究中,以保護類歷史街區的更新研究為主,非保護類街道的更新路徑研究較少,而這一類街道恰是城鎮中的大多數,與人們的生活關聯更為密切。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高橋鎮振興街改造提升為例,從更新機制、交通提升、立面改造、景觀提升等方面進行實踐經驗總結,探討城鎮非保護類街道有機更新的通用策略。
振興街位于合肥市高劉鎮區,振興街北連鎮區二橋,南至高速下口,總長約2km,由南至北經過老鎮區,沿路有眾多自建房、老舊小區、農貿市場、倉儲區等,現狀過境車輛較多,是一條交通性和生活性并重的街道。振興街現狀的窘境,主要體現在人車矛盾、基礎設施薄弱、建筑老舊、風貌無序等方面。
振興街定位為城市次干路,因南段靠近高速出入口和倉儲區,會有一定的貨運干擾。中北段沿線多為老城區,是人們趕早市、逛街、交往等活動集中的區域,功能混雜。加上現狀街道路面較窄,非機動車較多,且存在臨時停車、管理無序的現象,造成高峰時段極易混亂擁堵。街道兩側人行道最窄不足2m,還有占用人行道擺攤經營,亂停電瓶車、三輪車等現象,步行空間不足,機非混行矛盾突出。
振興街沿線風貌呈現典型城鄉接合部的特點,建筑形式以自建2層民居為主,是合肥地區城區常見建筑形式,沿街底層多作為商鋪,上住下商。自建房多為磚混結構,立面、結構、細部都較為老舊,外墻飾面有瓷磚、漆面或裸露水泥等多種,參差不齊;空調機、落水管擺放無序,街道家具也有掉漆、生銹等現象。各種廣告牌、商鋪招牌較為雜亂、缺乏管理,整體風貌呈現較為雜亂的狀態,影響城鎮面貌。
現狀振興街因修建年代較早,早期的基礎設施建設難以做得完善,存在電力或電信線路未入地、強弱電布置混亂的現象。沿街的雨污未分流,許多雨水口積淤破損嚴重,影響群眾的生活和街道面貌。路面時有破損,局部路段未硬化,影響城市交通。
振興街的復雜性在于其同時承載過境交通和城市生活的功能,而根據高劉鎮最新總體規劃,隨著瓦東路建成通車,未來區域過境交通將由瓦東路、白露寺路、河東路、團肥路、新橋大道承擔,過境交通的減少將大大降低振興街交通混亂擁堵的概率。因此,振興街未來定位為以生活性功能為主的城鎮次干路,在街道功能上,應逐步創造較純粹的商住等生活性功能,管理和引導沿街餐飲、購物、文娛等商業業態發展,對于低端落后、污染嚴重、亂排放的微型作坊、汽修等業態,近期保留整治,遠期將逐步向產業園區集中,將振興街打造成為集商業、居住、交通、游憩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城鎮生活大街。在實際改造中,可融入與街區相適應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業態,塑造精致的街景、建筑形式,提升街區品質,增加休閑、游憩等功能,為居民提供全新的街道空間和公共活動空間。
通過交通管制、管理和交通設施改造等方式,對振興街分段進行提升改造,目的是減少城市交通擁堵,提高交通安全,為鎮上居民創造開放、共享、暢通的交通環境。
結合沿線的功能分布,設計符合功能需求的道路斷面,合理制定人行道、車行道、綠化帶的寬度,將原來的機非混行方式改為機非分離,提高交通運作的安全性。對商業區段適當拓寬步行空間,一般拓寬到3m以上,為人們營造舒適便捷的步行空間。結合“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新建車行道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高速以北采用彩色透水磚鋪裝,高速以南采用壓模混凝土磚,在保證道路質量的同時提升整體的和諧美觀。
因振興街路面寬度有限,改造取消路兩側或單側臨時停車位,選擇周邊空地布置3個集中停車場供過往車輛停放,嚴格管理,減少因路面停車過多造成的交通混亂。公共交通方面,優化現狀站點布局,設計更具人性化的公交崗亭,以方便居民出行。
在街道風貌整治方面,拒絕大拆大建,而應根據街區實際情況采取整體控制、細節修補、漸進式更新的方式,通過對建筑立面、節點空間和景觀的改造,提升整體街道風貌,同時保留當地的城市記憶。
振興街原有的街道格局屬于低密度、小尺度的傳統小街區,本次改造注重保持原有街區的歷史肌理和小巷道,不進行大的拆建,這樣不僅能留住歷史記憶,而且可避免大拆大建的成本浪費,使振興街沿線成為富有歷史內涵、美觀宜居、富有活力的示范性生活街道。
結合振興街建筑現狀、當地建筑文化、居民居住習慣和城市美學時尚等各方面的情況,對振興街的建筑色彩、立面和屋頂形式、門窗套樣式、店招廣告等細部進行統一設計,同時約束現有房屋和新建房屋,以實現整個沿街面視覺效果的協調統一。根據現狀建筑的實際情況,分類分級進行整治。對建筑細部的改造融入現代元素和建筑手法,例如采用豎向格柵+大窗框+組合式店招的方式分割現狀街道內較長樓體,減少視覺疲憊感。因鎮區現存大量瓦屋面和紅磚山墻,建筑設計通過“紅磚”和“瓦”的不同堆砌方式,配合現代感鋁合金方管的交錯,符合高劉鎮的文化氛圍,同時更顯美觀活力。
振興街景觀綠化的改造結合現有基礎和地域文化進行設計提升,振興街兩側保留現狀行道樹,采用統一的硬質地磚鋪砌地面,街區內部的支路兩側可按戶分隔人行道空間,形成一個個半開放庭院,點綴鄉土植物,與行道樹共同組成庭院綠化。對廣告牌、標識牌、路燈、公交亭等需統一設計,融入文化韻味和徽派風情,整體形式風格與設計的建筑立面和諧搭配,共同形成美觀、舒適、休閑的人行空間。
一條街道中有若干吸睛節點的存在能打破空間的單調,提升街道活力和吸引力,節點可以是小廣場、街頭綠地、景觀小品等空間性節點,也可以是標志性建筑物、構筑物。經過調查和研究,選取4個空間節點進行設計和改造,分別是蓮荷路與振興路交口入口節點、口袋公園節點、高速下口形象節點、白露寺路與振興街交口入口節點。改造的思路均是對節點現狀地物進行評估和局部改造,按照設計思路美化綠化景觀、完善公共設施,將節點空間作為集文化展示、休閑游憩于一體的公共場所。
振興街處于老城區,因排水、電力等市政設施落后,對居民生活、城市運作等均產生影響,改造重點需改變排水現狀。舒廬干渠北段現為雨污合流模式,需自北向南新建直徑500~600mm污水管道,收集振興街及周邊地塊的污水進入城鎮污水系統。由于歷史原因,街道許多建筑建設有化糞池,需根據實際情況設置隱形井蓋布置帶,一戶一處出戶井,便于檢修維護,避免主管堵塞,出戶井采用隱形井蓋設計,尺寸為70cm×70cm,于建筑前區統一布置。電線桿逐步實行下地改造,結合兩側地塊的改造逐步進行,提高安全性和美觀性。
城市街道的更新對舊城區活力的重現具有重要意義。在舊城區中,主要街道的交通、生活服務功能能否正常運行,決定該區域的發展和興衰。舊街的更新不僅是街道風貌和空間的更新,也是功能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在進行舊街更新過程中,為使歷史記憶得以傳承和延續,提倡采用漸進式有機更新的方式,需協調好拆遷、建筑改造、景觀提升、市政基礎設施等各方面要素,整體協調、上下一體,有保留、有選擇地進行更新改造。這類改造將舊時的格局和建筑保留,融入新的建筑、景觀設計和配套設施建設,是新舊文化交融的見證,有助于城鎮地域文化、歷史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