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天津華匯工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
近年來,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快速發展,物質文明十分豐富,建筑的功能由解決人類基本生活需求,發展到也要滿足精神和情感需求。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現階段當代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萌芽并且蓬勃發展,標志著人類文明的不斷成熟和進步。當代博物館的普及和流行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進步,城市文化的不斷優化,很多城市開始逐漸投入對博物館的擴建和設計,使當代博物館不僅為城市增添了一份活力,更為城市文明注入了靈魂。
我國20 年來的社會發展,除了居住、辦公等功能性建筑外,紀念性博物館項目也逐漸增多。博物館可向社會大眾展示所在地區的人類活動、自然環境變遷,在城市文化、地域文化建設方面有顯著作用[1]。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加強地域文化傳播,城市博物館應注重地域文化的全面展示。
我國博物館建筑類型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由我國早期的紀念性、歷史性大型博物館,到現在出現的記錄各種地方特色及風貌等文化遺產性質的博物館,要求建筑設計師不斷地隨時代變化,調整設計的概念和方法。
項目選址要結合項目當地的人文環境,要融于情并取于境。博物館承載著傳承歷史文化和發揚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為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提供良好的平臺[2]。關于博物館的主題,好像往往要求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才能具有立館的資格。其實不然,一種文化能夠流傳,其必然生長于培養它的土地,必然與環境是天然一體的。博物館的形象總體來講應該是低調的、不張揚的,它應該融入遺址的環境中,而不是凸顯出來;它應該反映遺址的文化內涵,但又要特別注意避免造成對歷史信息的誤導和混淆,這對保護遺址信息的完整性和科學性至關重要。但是新建一個建筑項目勢必要對環境造成影響,甚至破壞。建筑師在挑選場地時追求的是要達到一種雖為人造,卻巧為天工的效果。各個地區與城市博物館的種類不同,加上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民族風情,使每個博物館文化觀賞和建筑風格都別具一格,這些或藝術性、或莊嚴、或古樸或恢宏的建筑與文化為城市增添一份魅力,成為旅游區的一大亮點[3]。
承德為清漢文化交融之地,是民族文化和古現代文化互通的一個交匯點,歷史之傳承,民族之融合,濃縮于避暑山莊的方圓數里之地,經過幾百年的風雨,已自然生長成為一片和諧的環境風貌。在承接之初,承德博物館項目的建設方與建筑師在選址問題上煞費苦心,在如此重要的土地上,既要利用現代技藝興建土木,又不能破壞原貌,是一件很難抉擇的事情。
立項時,首先選址在避暑山莊外,像是在皇家園囿前立一塊碑石,向游客介紹和傳承承德精神和文化,但由于距山莊太近,文物部門提出異議,最終改為在山莊北側外八廟間的山谷中。新址是一個重要的景區交點,四面環山,中央一條交通路聯系外八廟和磬錘峰等景區,為文物部分的核心地帶,這更是要求建筑對環境高度融合統一。設計師門遵循的原則:(1)“藏”,以最謙遜的態度去表達對歷史的尊重,將建筑藏在環境中,再把屋頂轉換為城市的觀景平臺,讓建筑在融入環境的同時,又反過來表現環境;(2)“新”,希望將歷史與傳統元素抽象轉換為新的建筑語言,以平屋面結合玻璃頂的方式適度表達新的風格,創造當地建筑藝術的韻味,與傳統形成一種精神上的對話。
建筑的個性是其最重要的特性,而建筑中的符號是其辨識度最高的一個標簽。作為特性顯著的博物館建筑,必須要有自己特有的符號形象。承德博物館符號形象,取自于以下2 點:
1)取自于外八廟普陀宗乘中藏傳佛教的梯形窗,將經典的梯形符號抽象為新的設計語言,在立面和構造等細節方面為建筑注入活力和時代氣息。在砌筑墻上結合承托石材的結構體系用清水混凝土勾勒出間距不同的水平線條,然后在水平線條間嵌入斜切的成品水泥條,在立面上形成梯形的圖案,與梯形窗符號相呼應。
2)取自于清文化中馬背民族的歷史含義,將馬蹄元素化身為中央庭院的形象,庭院中的油松以“小中見大,咫尺山林”的姿態將皇家園林的意境納入設計手法中[4]。庭院在半高處沿馬蹄形弧邊從室內延伸出一圈寬度不同的挑廊,半覆蓋在庭院上方,從而形成另一個比較小且轉向的馬蹄輪廓。挑廊上有一池凈水,與庭院輪廓明暗交替為馬蹄形狀,周邊人在屋面觀景平臺中可以感覺到整個庭院的形式美。確定內院的形式后,還以“雙馬蹄”為母題,在建筑內部各展廳的門上設計了內凹的把手,也是采用與庭院相一致的藝術形象[5]。
建筑空間的組織手法是一個建筑給予人空間感官的首要因素。博物館同時需要“藏”和“展”2 種特質。因其代表著歷史、文化精髓,所藏物品價值連城,需要將其庫房和儲藏品部分作隱蔽處理。而其需要傳播文化和傳承思想的特性,又需要將其展露表現出來,因此,建筑設計師處理其兩方面因素的矛盾沖突時刻貫穿于項目設計始終。
承德博物館在設計時,為了協調“藏”和“展”二者的沖突,利用原有地勢,將場地下挖1 個下沉庭院,利用面對市政路的客流,設置多開口和多段式清水混凝土景觀導墻將參觀客流引入庭院中,面向庭院的為展區和展示空間,使游客可以盡覽所有展品風采。而私密性和隱蔽性較強的庫房區,則靠近庭院周邊,深埋于地下,保證庫區的安防和隱私。此種手法既協調了空間關系,又兼顧了建筑深埋于場地,與周邊環境協調統一。
矩形庭院中因功能需要,設置了一間圓形的多功能廳,由圓形建筑和方形庭院輪廓交織,可以形成變換交錯的違和空間,將建筑內的開放、私密和半私密功能穿插在不同尺度的庭院中,讓游客和使用者在感受上明顯地區分功能開放性的不同。在游客的參觀流線中,隨著人們的移步換景,空間時而尺度宏大,時而小巧隱秘,遇一處小品而幽靜曲深,轉一棵參天松柏而見氣勢恢宏,與中國傳統園林處理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博物館創造出教育空間功能,博物館式教育不像學校樣式教育具有嚴格的學習時限,更沒有苛刻的知識考核,卻可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為學校教育和文化傳播提供更好的場所和資源,是學校開展“第二課堂”的最佳場所。
博物館創造社會人文的交流空間。博物館作為城市精神文明的載體,除了功能型的空間外,還承擔著為城市市民提供精神樂園的職責。它不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娛樂休閑空間,而是具有一定提供休閑環境的作用,如一些歷史博物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當地的歷史情境還原,或收藏一些精美藏品,吸引有共同愛好的人們到此結識交流,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承德博物館在立意時,建筑師一再強調服務市民、服務社會的思想,不僅要為文物收藏創造庇所,還要為傳承清文化的人民和至此參觀的游客服務。通過與當地文物部門交流,學習了當地博大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無疑是國家和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是由于當地文化發展相對滯后,人們并不是了解自己所生長這塊土地上的歷史知識,因此,作為文物的保護者,在收藏物質遺產之外,將這種文化底蘊發揚傳承成為新時期更為重要的職責。通過博物館的設立,對所有人慢慢講述清漢文化和中華傳統的點點滴滴,增加民族有預感和自信心。承德博物館在除了建設應有的功能外,在設計時利用下沉庭院結合室外景墻,營造出許多優質的小品空間,多處設立半開放空間,市民可以自由地來到此空間內,進行交流和集會,再結合不同的景觀創意空間,使人們身心愉悅。主入口在室外平臺和入口大廳相交處,設立一個室外平臺,平臺上圍合一個圓形景觀鋼構,除了象征民族大團結的寓意之外,形成300 m2的公共空間,吸引了諸多本地和外地的游客,自然生長成為一個社交融匯地,深受人們喜愛[6]。
建筑作為人們功能審美的結合體,已經走過了幾千年的歷程,建筑師在創造作品的方法和風格方面也日新月異,諸多設計前衛者都在發展的浪頭嘗試各種新想法,推動著歷史車輪緩緩前行。在城市博物館地域文化展示中,作為文化載體,展現力和影響力至關重要。設計師在建筑設計中要兼顧環境、符號和空間感受等因素,建筑師需要有多樣的手法和設計思路,兼顧不同項目的特點,做到隱于環境、突出特點、兼顧功能和服務市民的設計成果,才是建筑師最終要達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