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齊河縣規劃技術服務中心,山東德州251100)
高層建筑設計是針對某一個區域空間展開的規劃設計,其設計內容主要圍繞小區域環境展開。設計方案可有效解決目標區域建筑外觀、經濟發展、空間利用效率等需求。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設計內容需要響應時代發展特征,結合周邊環境的相關情況、城市的基本文化內涵、城市區域歷史文化等內容,對建筑設計內容進行調整,從而起到優化設計方案的作用。從本質上看,建筑設計的局限性較小,是結合周圍情況來改變內部設計情況的方法,根據此類特征,可以將其歸類于微觀層次的建筑設計規劃[1]。
城市規劃是根據城市目前發展情況合理規劃城市未來發展布局,規劃范圍涉及整個城市。同時在城市的規劃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結合現階段的城市經濟發展情況、社會活動發展情況、建筑工程項目內容、城市的空間布局情況等內容,對未來經濟發展進行合理預估,同時確定城市未來的主導產業,以此為基礎來重新調配城市的功能分區,提升城市空間分布的協調性。根據城市規劃的特點,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城市的整體空間結構和基礎地域空間結構,按照常規分類情況來看,城市規劃屬于宏觀層次的設計規劃[2]。
城市規劃可以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的可靠應用空間,如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產業布局、城市經濟管理、城市政策應用等,屬于綜合性非常強的應用內容。高層建筑設計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以城市規劃中有關建筑規劃的相關內容為基礎,對該區域的建筑形式、建筑要素等內容展開系統性分析,同時對一些應用性內容進行科學管理,如建筑高度、每層的建筑樣式、建筑尺寸等,從而解決建筑周邊基礎性應用要求,同時搭配恰當的組合形式,使所設計高層建筑結構具備一些特定的應用風格,并與城市文化環境保持較高的適應性[3]。
在城市規劃設計環節中,所涉及的服務對象是整個城市的應用布局,在明確打造城市品牌內容后,以此為基礎來對城市布局情況展開優化設計。而高層建筑設計作為建筑設計中的組成部分,需要服從城市規劃設計中的主體思路,并且在城市規劃設計要求的基礎上,對區域內建筑設計相關內容進行優化設計,即兩者之間存在明顯服從關系。以此為基礎來進行建筑布局優化設計,對加快城市經濟穩定發展有積極作用。
對高層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設計內容的差異性進行分析,發現其設計目的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高層建筑設計主要的目的是對建筑區域內建筑布局、結構應用形式等內容展開應用設計,對建筑的作用屬于單方面的。而城市規劃設計在具體應用中,主要作用對象是整個城市區域環境,不僅涵蓋了各類用地的分布,而且還需要對城市發展進行準確定位,使城市建筑結構具備較強的統一性。結合建筑結構之間的功能性差異,也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經濟發展的有序性,從而提升居民生活環境舒適性,營造良好的城市經濟發展環境。相較于高層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設計的目的更加全面,也是指引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參考指標。
從設計范圍來看,高層建筑設計的內容屬于微觀層次上的規劃內容,涉及的內容細化程度也更高一些,如材料級配、材料用量等細致性指標,都是高層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而城市規劃設計屬于宏觀層面上的規劃設計,其涉及的內容非常全面,但是在設計環節中,對于結構的細化程較低,指導其他設計方案制訂的基礎性內容。高層建筑設計的服務對象以高層建筑群為主,這也是城市組成的基礎單元,是小范圍內的規劃應用設計。而城市規劃設計需要對城市進行整體布局優化,旨在充分利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面積,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并且對規劃設計內容進行適當優化,起到完善城市建筑布局的作用。
高層建筑一般位于城市發展中心或者人口聚集度高的地方,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條件。在實際應用中,也需要對高層建筑群所在區域的基礎情況進行了解,包括交通分布情況、人口密集度、周圍建筑群類型等,合理控制建筑群高度,同時結合區域建筑結構的具體情況,對街道的分布情況進行適當優化,提升街道本身的通達性,促進城市經濟的有序發展。
由于高層建筑一般都位于城市發展中心或者人口聚集度高的地方,因此,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還需要對高層建筑的分布情況進行優化設計,其設計的基礎條件應與區域光照條件、季風風向等內容進行綜合性考量。而且在設計過程中,還需要對高層建筑帶來的光污染情況進行客觀分析,在合理范圍內可以考慮適當增加高層建筑密度,起到優化建筑應用布局的作用,并提升其可靠性。
相較于普通建筑結構,高層建筑結構的高度較大,且自重相對較高,在對其展開應用設計時,需要結合實際應用情況,對高層建筑的功能性進行準確定位,并且結合前期調研的相關性資料,對結構尺寸進行合理設計,從而提高高層建筑的施工質量,延長結構使用壽命。在具體應用過程中,還需要對結構出入口、建筑屋頂、建筑樓體結構、基礎工程等內容進行優化設計,提高設計內容的協調性和可行性。
高層建筑設計服務于城市規劃設計,在對高層建筑結構參數進行設計時,需要將城市規劃作為設計標準之一,以此來提高設計方案的可靠性。高層建筑的內部結構分布復雜程度較高,且結構間也具備較高的關聯性。在對建筑結構參數進行設計時,需要對建筑結構的長度、材料類型、主體結構寬度等內容進行科學分析,并結合建筑區域所在范圍內的街道布局情況來進行內容優化,提升城市結構的協調性。例如,在對靠近街區的高層建筑進行設計時,需要適當延長結構與街道之間的距離,選擇后退設計的方式,降低高層建筑對街道的壓迫感。而且在裙房設計中,也需要結合兩邊建筑高度對其進行適當調整,以提高設計內容與城市空間結構之間的協調性。
城市建筑除了滿足人們的基礎生活需求外,還承擔著美化城市建筑景觀的作用。借助合理的設計手段,對高層建筑相關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以達到提高城市服務形象的目的。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規劃人員需要對區域環境情況進行科學的勘察,內容包括街道寬度、街道布局、周圍建筑群數量等,合理控制建筑群高度,同時結合區域建筑結構的具體情況,對街道分布情況進行適當優化,從而提升街道的通達性,促進城市經濟的有序發展。也需要對城市人文背景情況進行科學性考量,明確具體分區布局,如結合城市規劃內容將建設區域劃分為高層嚴控區(非必要情況,不允許再有高層建筑設計)、可適度發展高層建筑區域和鼓勵發展高層建筑區域。這也是制定發展規劃策略的基礎條件。
結合以往施工管理經驗,在高層建筑設計過程中,空間分布管理設計屬于非常重要的應用內容。其重點設計內容是進行高層建筑底層空間和頂層空間設計。在對底部空間進行設計時,首先是確保基礎結構的穩定性,合理布置結構底部構件相互間關聯性,同時還要確保結構設計與周圍街道、裙房之間的過渡性,可以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提高底層空間結構的應用效率。在頂層空間設計時,最為主要的是進行空間天際線的構建,因此,在頂層空間設計時,需要兼顧結構美觀性、實用性和安全性要求,以提升高層建筑結構所帶來的視覺效果。
在高層建筑設計過程中,還需對建筑結構外部空間進行合理設計,提高城市設計規劃內容的合理性。可以采用后退設計擴大建筑之間的距離,形成廣場,可有效減少高層建筑所造成的壓迫感,同時為附近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活動空間。具體設計時可以將廣場設計為下沉式,以供人們在其中進行休閑娛樂活動。同時借助廣場形成富有特色的景觀環境,提升廣場的美觀性與實用性。在該環節設計中,還需對建筑高度相關性內容進行合理分析,并對建筑結構的立面風格、外部形體特征展開細致性分析,結合既定高層建筑的設計要求,對建筑設計內容進行優化設計,使其能夠達到更好的設計效果,從而提升高層建筑結構所帶來的視覺效果。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城市發展過程中,高層建筑已成為主要建筑結構類型。在對其展開應用設計時,需考慮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具體要求,對高層建筑結構高度、建筑群密度、建筑群數量、外觀形狀等內容展開應用設計,從而提升高層建筑設計方案內容合理性,也為后續施工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