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青,蔣修定,陳 俊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 鎮江分院,江蘇 鎮江 212016)
英國現代學徒制是由10個以上的雇主主導的行業,且小企業占比10%;在具備培訓資質專業學校進行20%時間的理論學習,在對應企業進行80%時間的技能學習,通過第三方評價機構事先設定的崗位證書和技術技能標準的審核,達到對應崗位工作能力的現代職業教育。我國現代學徒制是以政府導向為主線,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任務,以企業學院為紐帶,以高技能人才培養為核心。立足從根本上解決理論與實踐、課堂與崗位相脫節的尷尬局面,是我國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一場重大變革。
隨著時間推移,學徒制教育中2-3級的低級崗位的人數在逐年減少,4-7級的高級崗位人數不斷增加,英國的初衷是多培訓青年人,而事實上是提升了管理層的高級人才。英國社會也普遍認為普通高等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首選,相當于我國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學徒制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模式。2018年英國的學徒制教育的人數的性別比是51%(男)與49%(女),19歲以下人數占比28%,19~24歲人數占比30%,25歲以上人數占比42%,白色人種占比90%,少數民族人種占比在不斷提升。英國政府計劃到2020年接受學徒制教育的人數達到300萬人,由于脫歐等原因實際人數可能會少100萬人左右,顯著表現是還有300學徒稅資金沒有使用,部分政府機構的官僚作風問題也導致這筆資金使用困難。
英國傳統教育模式是中學畢業(GCSE)-1年社會見習-大學預科-普通高等教育。而現代學徒制教育模式是中學畢業(GCSE)-1年社會見習-高等繼續教育或現代學徒制-學位學徒,并且兩者之間是可以融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3年的除完成自身學業外,可以開展符合自身興趣愛好的社團活動,畢業后一般可能有50 000鎊的學費貸款,因為英國家長通常是不給孩子提供大學學費的。而學位學徒是邊工作邊學習的,一般在企業工作80%的時間用于技能學習,在學校用20%的時間用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完成學位學徒后就可擁有3年的工作經驗,享有正式員工一樣的福利待遇,有固定工資收入且沒有任何學費負擔,但要完成普通高等教育一樣的理論學習考核,這需要具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2018年英國普通高等教育的平均學費為9 250英鎊,每年還需10 000鎊的生活費用,學生畢業后工資年收入超過25 000英鎊開始還學費貸款,但畢業后學費貸款就會產生6%左右的貸款利息,英國現階段有60%的學生能正常還貸,有近20億英鎊的壞賬,英國政府也在研究新的資助方案。
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英國是以管理與服務業為經濟基礎的國家,據統計2018年七國集團經濟的平均發展指數為118,而英國是100。培訓投資力度不高,近年來用于工作上的培訓時間越來越少。工作階層固化,年輕一代收入狀況上升不明顯。
具備真實的工作環境,學徒即為真正的企業員工,且為帶薪工作。有專門的企業師傅針對指定的工作崗位傳授技能。對可轉移能力(社交能力等)培訓力度大。行業內就業前景好,進入高級崗位或管理層機遇多,同時可獲得國家認可的更高層次的教育學歷。
首先對參加者進行初審,評估合格合格后開始實施學徒制教育(最終的錄取權在雇主),在即將完成學徒制時進行證書和標準的終端評估,通過評估表示達到崗位的工作能力,即完成學徒制教育。學徒制評估內容包含知識-工作需要的理論知識;技能-掌握崗位的專業技能;行為-職業道德(如遵守工作時間,工作態度,團隊合作精神,人際交往能力)。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汽車維修專業實踐性較強,尤其是《汽車底盤與發動機》《汽車性能檢測技術》《汽車故障檢測技術》等實訓類專業課程需要有企業師傅針對性指導,需要結合職業學校學生特點,探索一條工學結合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我校主動遴選地方明星企業,在當地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校企雙方共建企業學院,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明確企業師傅工作職責,培養企業需要的高技能綜合型人才,力爭實現學校、企業、學生、政府多方共贏的局面。
探索現代學徒制度在高職汽修專業教學中的改革創新,加強校企合作、校?;パa,學生全程在汽車維修工廠學習實踐,合力探索在校學習和企業學徒有機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計劃和方案,保證學徒在維新汽修車間全程實踐,加強學徒職業道德、職業規范和職業技能培養[1]。重視和加強試點學生管理,建立健全試點學生學習管理檔案,建立試點學生跟蹤服務和管理制度。
合力建設汽修專業實訓基地,立足“維新”現有汽車修理車間,采用為企業提供場地、與企業合股添置實訓設備等形式,建立與汽車4S店實際現場對接的企業學院,將實訓、培訓和生產有機結合起來。綜合利用信息化技術完善數字資源建設,為實踐教學提供智能化可操作平臺與數字資源支持。
加強課程整合,完善現代學徒制度人才培養模式。針對汽修崗位需求,充分利用企業技術、設備、場地等優勢條件,校企合作做好“訂單式”課程開發工作。加強試點學生教學團隊的建設,就如何推行工學結合,實施校企雙導師制,加強學校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交流、知識與技能互補,形成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業務精深、相對穩定、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2.2.1 高職汽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研究
我們提出以下改革思路: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為出發點,按照“學生→學徒→員工→技術”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總體思路,實行三段有機結合的育人機制。學生一、二年級在學校完成文化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學習,學生掌握專業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期間引入企業文化、質量管理體系等內容開設專題講座與選修課程,使學生初步了解企業生產過程。學生在三、四年級在校企共建的企業學院完成專業課程學習與實踐探究,以學徒員工身份完成企業安全考核,完成企業操作工基本技能崗位專業知識學習,通過校企共同制定的崗位能力考試,同時完成人社部門相關考工考證工作,實現由學生到學徒的身份轉變,基本達到企業一線操作工工作要求。學生在五年級在企業完成設備調試工的專業知識學習,能熟練從事一線操作工工作過程,基本勝任設備調試工作要求,達到企業技術崗位基本要求,針對崗位需求完成畢業設計等工作。
2.2.2 高職汽修專業教學模式改革與研究
校企雙方以崗位能力培養目標共建企業學院,以學校為育人主陣地,利用企業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充分發揮校企共同育人優勢,改革教學模式。企業學院以體系與制度建設為立足點,校企雙方根據各自特點和要求強化設備保障,學校方面在調研基礎上改造學校現有設備,建成1-2套企業規格的生產設備,能完全勝任企業生產任務,至少建設一個企業虛擬實驗室。企業方面提供一個專門化教室,由企業人事部門牽頭成立專門管理機構。學生第九學期在學校和企業雙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利用學校改造設備完成設備調試和生產任務,經考核基本達到員工崗位技術需求,學生第十學期全部到企業參加頂崗實訓,接受企業安排,勝任技術人員崗位能力需求,期間學校由專人協助管理,每周定期組織學生參加理論知識學習。教學過程中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目標,以企業為主體科學制定考核方案,以技術崗位能力培養為根本出發點。
通過改革與對比研究,跟蹤觀察、調查分析學生職業資格證書情況、技能水平提升情況、升學渠道、就業范圍拓展性情況等。研究學徒制下師傅與學徒數量最佳配比,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時間分配,企業師傅與學校教師指導上的分工、指導周期對學生培養效果的影響。
2.2.3 高職汽修專業學生評價模式改革與研究
探索以崗位能力為標準,變革學校單方面考評的評價模式,以企業為主體,將學生自我評價、師傅評價、教師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積極構建第三方評價平臺,由行業、企業以企業崗位能力為內容對畢業生崗位技能進行達標考核[2]。考核由企業制度、質量管理體系、崗位基礎能力、設備調試能力、班組長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結合人社部門評價要求,切實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2.2.4 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汽修專業教學課程整合、課程考核方法
校企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企業為主體、以崗位能力為內容共同編寫教材和考核方案。滾動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加強專業課程整合,積極編寫符合鎮江維新汽車維修有限公司的專業校本教材,如《汽車控制技術》《汽車發動機原理與結構》等。共建教學實訓基地,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實踐技能操作考核,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現場維修案例,學生崗位技能全部過關,從學徒轉為準員工,方可頂崗實習。
2.2.5 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研究
以制度建設為根本任務,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教學管理機構。企業方面以人事管理部門為牽頭部門,以技術部門為培訓教學主體,學校方面配套成立管理機構,由系部主要領導牽頭,由教研室、實習班主任共同管理[3]。校企雙方共同成立企業學院,由企業方擔任企業學院院長,共同組織管理,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特點科學制定運行機制。
積極構建由企業方構成的行業協會,有計劃、有目的提供崗位需求。校企關系的切入點是要知道企業想要什么?可以通過請企業專家做講座加強相互了解,維護校企合作關系不僅法律合同關系,更需要用心發展,利用個人情感,力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目前校企合作中企業調研工作有待提升,學校缺乏必要的資金政策支持,應設定專項預算用于維護校企合作關系,主要工作有企業調研,企業專家座談,校企專家、員工學生聯誼活動等。學校應主動對接企業用工需求,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有效融合企業對職業道德、職業技能等方面要求,將企典型產品的工藝流程編制成綜合專業實訓課程,將企業對人的需求轉變為對人才的需求。建立一個由校企雙方隨時可了解媒界,方便雙方即時掌握學生工作生活情況,特別要關注學生在企業的直接領導者,注重高年級學生對新生的鋪導。
積極營造教師終身學習氛圍,為肯干事、能干事的各級教師開通綠色通道,通過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獎勵績效等方式激勵教師可持續綜合能力提升[4]。落實執行好第三方評價機制,不重流程、走過場,認真嚴肅利用好評價結果。注重新老教師收入差距問題,在現有工資體系下,加強加大績效工資考核力度,不搞大鍋飯,績效工資與課時量、教學質量、技能比賽、課題、論文、專業建設等工作實效緊密聯系。
注重教師對教學方法學習,重視課前學生差異化調研,在確保教育公平的同時還應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學習需求。教學的目的性明確,教學計劃可執行強,課前準備工作充分,高度重視學生安全工作。認真做好課程管理工作,積極引入信息化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反饋(如情緒、行為表現、認知規律等)[5]。專業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思想品德與基礎學科教育,有計劃培養學生敬業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注重學習評估工作,通過課堂練習、課堂活動、課后作業、學習反饋、調查問卷等了解學生學習狀況,鼓勵學生通過“自我展示”鞏固學生對新知識或新技能。
英國學徒制教育適用于所有人群的技能等級提升,包含16~18歲學生和需要培訓技能的成人。學徒制提供了280個行業,1 500個工作崗位,任何時間段都有大于27 000個就業崗位需求。英國企業的員工工資總額超出300萬英鎊時需要交納超出部分的0.5%的學徒稅,政府另配套學徒稅總額的10%。大公司可直接申請這部分資金用于公司學徒培訓,小公司(沒有達到交學徒稅)可利用大公司沒有用完的稅金培訓學徒,但自身需要提供5%的培訓資金(2019年4月執行),即使這樣,英國政府現還有300億資金沒有使用。因此,呼吁探索我國政府在企業稅收制度方面的改革,設立專門為提升員工崗位能力的資金激勵機制,重視企業對職業教育的話語權,讓各類企業有能力培訓各級員工的專業技術能力,讓弱勢群體有機會獲得培訓機會,讓有進取精神的員工有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