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西班牙、德國、埃及特派特約記者 陳曉航 青木 黃培昭 ●本報記者 李雪 胡雨薇 謝文婷 ●任重
“為記錄中國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歷程,介紹人類減貧的中國探索和實踐,分享中國扶貧脫貧的經驗做法,特發布本白皮書。”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以3萬余字的篇幅全景式反映中國減貧事業發展成就和世界貢獻,并強調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貧困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特別是在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不平等的背景下,它與人權的基本關系更為凸顯,而中國的減貧成就被公認為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然而,出于意識形態等多方面因素,西方某些人士從不同角度“解讀”人權概念,并對中國的減貧舉措進行抹黑。“白皮書蘊含著中國治理和政治發展文明的范式,其中的核心是人權首先是誰的人權、什么樣的人權的問題。”一名中國學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
中國減貧事業的全景式反映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6日發布的《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分為前言、正文、結束語、附錄。正文分為“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新時代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實施精準扶貧方略”“為人類減貧探索新的路徑”“攜手共建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五個部分。可以說,這部白皮書是全景式反映中國減貧事業發展的重要史料和文獻。
根據白皮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到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此外,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實現脫貧的近1億貧困人口中婦女約占一半。白皮書還提到,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共建“一帶一路”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在新聞發布會上,有關官員回答了中國扶貧標準是否低于世界銀行標準的“老問題”。國家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洪天云表示,中國貧困人口退出的標準是一個綜合性多維標準,不僅僅是收入,還考量了貧困人口生存權、發展權的實現。總體來看,高于世界銀行的極端貧困標準,也高于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絕對貧困線。
白皮書也引起外媒關注。新加坡《聯合早報》6日援引白皮書的內容稱,該書記錄了中國消除絕對貧困歷程,介紹人類減貧的中國探索和實踐,分享中國扶貧脫貧的經驗做法。“中國力爭脫貧人口就業規模目標超3000萬。”該報的另一篇文章稱,中國國家鄉村振興局官員6日說,中國將推動1億脫貧人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今年目標是脫貧人口就業規模超3000萬。
“中國制定避免重返極端貧困的詳細戰略。”古巴拉丁美洲通訊社6日稱,白皮書回顧了這個人口數量約占世界總人口1/5的亞洲國家,如何經過40多年努力讓7.7億人擺脫貧困,為全球減少貧困人口作出超過70%的貢獻。“現在的挑戰是努力推動農村地區的不斷發展,防止相關人群再次淪為貧困的犧牲品。”
對于拉丁美洲通訊社提到的這個“挑戰”,有關官員在發布會上做了直接回應。白皮書中也明確點出“穩定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為此,對脫貧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繼續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慶祝建黨百年的“最好方式”
“白皮書主要有三大亮點,”中國社科院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曉毅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第一,用非常凝練的語言再現了中國脫貧攻堅的艱苦過程,從建黨100年到專項扶貧40年再到精準扶貧落實,白皮書將整個歷史過程非常清晰地展示出來;第二,系統分析了中國的減貧經驗,我們這一路怎么走過來,怎么做的扶貧,為什么取得成功,對這些內在經驗、機理和機制進行了非常系統的總結;第三,凝練了中國在精準扶貧、脫貧過程中的扶貧理論,不僅對于中國,對于世界的減貧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實際上,對于中國的減貧成就,一向對華挑剔的西方媒體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奇跡。德國電視一臺稱,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不再有任何中國人生活在絕對貧困中。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已經結束,“這是一個歷史性奇跡”。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黨始終發揮了堅強領導作用和主導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領導和組織保障。”中共甘肅省委黨校二級教授宋圭武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黨的領導如何落實?工作機制是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各級一把手總負責。
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曾在中國基層考察過扶貧工作,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正是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和組織能力,中國才得以實現全面脫貧并率先戰勝新冠疫情。庫恩說,中國很多基層的黨委書記都將扶貧視為最重要的任務。“我在中國待了很長時間,我看得出來,他們不是在我面前演戲。”
環球時報2021-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