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靈犀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科學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近年來,隨著我國機動車保有量的急劇增加,城市停車需求也在快速增長,停車設施供求關系的矛盾在發展中日益顯現,并且伴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有進一步蔓延、擴散的趨勢[1]。2019 年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26 150 萬輛,比上年末增加2 122 萬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22 635 萬輛,增加1 905 萬輛[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3]《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導則》數據顯示,停車泊位數應達到車輛保有量的1.1~1.3 倍為宜。按照 1.3 的比率計算,2020 年停車位需求達3.49 億個,預估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5 000 萬個。“停車難”已嚴重地影響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影響城市功能的進一步提升。
另外,城市普遍面臨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導致了用地緊缺、交通擁擠和市政設施落后,尤其是中心城區,開發密度大,城市發展向節約緊湊、功能復合和立體化的空間格局發展[4-5]。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包括新型城鎮化政策,都在提倡土地的集約利用和復合化一體化的使用[6]。上海2040 總規[7]也提到了土地資源,理性約束土地資源,促進城市更新,促進城市向集約化、緊湊化方向發展。
城市停車難實際是供給側的矛盾,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下,供需比例失衡,就導致了城市停車難的問題。因此在這種一方面停車需求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又面臨著用地緊張,在當前由粗放式的外沿到緊湊化發展背景下,如何解決城市停車的問題迫切需要研究。
本文以此為切入點,重點研究中心城區在高密度開發、用地緊張的環境下如何解決城市停車問題,在分析城市停車綜合解決思路基礎上提出了“地下+立體+ 智慧”停車的解決新思路,分別對這三方面的解決方案進行了論述,最后進行了總結,為今后工作開展提供參考建議。
供需的失衡導致了城市停車難的問題,從解決層面上總體分為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兩大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城市停車總體解決思路
宏觀層面措施包括城市用地布局、交通需求調控和停車政策與戰略等。其能從根本上解決停車問題,但在實際應用和實施過程中需要多部門的協調、相關政策的制定,且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實現解決效果。微觀層面措施更多側重針對性的具體技術措施,包括停車專項規劃、停車改善工程實施方案等。這些措施具有見效快、能夠近期緩解停車問題的特點。
在中心城區,由于立體化、集約化的發展背景,一方面需要適度增加停車泊位的供給,以滿足一定的停車需求;另一方面需要發展智慧停車,充分盤活現有停車資源。為此,本文提出了“地下+ 立體+ 智能”的停車解決方案:(1)發展地下停車,向地下空間要資源;(2)發展智能立體停車,向城市邊角區域要資源;(3)發展智慧停車,向現有泊位要資源。
地下停車重點是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綜合國內外已有案例,在中心城區,受土地資源的制約,可以結合公園綠地、城市道路、既有建筑等不同區域開展地下停車設施建設[8]。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有助于城市的集約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城市高效低碳的建設[9]。其中,利用城市道路下方的案例較少,但為城市停車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立體停車占地小,施工周期短、影響面小、適應性強,可根據停車需求、實際建設條件等靈活布置車庫規模,在土地資源緊張地區也可以有效地增加車位供給。立體停車在我國逐步開始應用,北京、上海、南通等地都已有正在建設或已運營案例,有從50 個車位規模的小型車庫到大于600 個車位規模的特大型車庫,也有很多地區在開展前期可行性方案研究,需求越來越強,建設數量將會越來越多。傳統機械式立體停車可分為九大類型[10],如圖2 所示。智能立體停車是指在傳統全自動式機械停車基礎上,進一步融合智能控制、信息技術、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新技術,實現全自動、智能化、遠程控制、存取預約、在線繳費、實時監控、高效存取等多種功能[11],如現在常見的平面移動、垂直升降和巷道堆垛類三種類型。近些年來出現了AGV 停車機器人車庫等新類型,如圖3 所示。
相比傳統的坡道式停車庫,智能地下立體停車具有以下優勢與特征:

圖2 智能立體停車類型

圖3 AGV 機器人停車庫
(1)智慧。全自動、智能化、高效率存取,遠程控制,存取便捷。與傳統停車庫相比,該類型停車庫通過升降機、行走臺車和橫移裝置輸送載車板實現車輛存取,整個過程用戶只需刷智能卡即可全自動完成存取車,同時工作人員還可通過監控視頻實時觀察車庫內部運行情況,安全、可靠。
(2)節地。占地面積小,適應性強,可根據停車需求、實際建設條件等靈活布置車庫規模,能夠充分利用商業街區、醫院或生活小區等區域的零散地塊或綠地等。
(3)綠色。位于地下,不影響地面景觀環境,通過地面景觀的布置,可與周邊環境形成一體。
(4)節能與安全。后期運營費用低,人員無須進入車庫,車輛存取安全、可靠。
地下立體停車示意圖,如圖4 所示。

圖4 地下立體停車示意圖
立體停車系統建設是系統工程,要經過多學科融合。首先要科學、合理地提出停車庫的建設規模;其次要做好停車設備的選型,綜合考慮安全性、經濟性、環境性、環境效益等因素選擇合理的設備;最后是工程方案的實施,這涉及建筑、結構、消防等專業,需要充分考慮對交通、環境的影響,以及對工程實施作系統論證。具體來講,包括:(1)交通適應性的論證,停車庫建設對周邊交通的影響,以及對停車存取效率的分析;(2)環境影響論證,對區域的環境綠化影響,如何通過景觀設計盡可能恢復;(3)工程設施性論證,要做規劃布局優化,在現有的場地和建設條件下,如何選擇最合適建筑布局;(4)工程經濟性論證,建設經濟、合理的立體車庫。
智慧停車主要是充分利用當前物聯網、移動支付、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停車的用戶體驗和運營管理水平(見圖5)[12]。通過城市級停車平臺建設和運營,對停車運行監測水平、行業監管水平、企業停車智能化管理水平和駕車人信息服務水平等方面,提出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建設目標,全面提升,實現行業管理部門對全市停車行業基礎信息和運行狀態信息的準確掌握,增強行業管理部門監管能力,促進運營管理規范化。

圖5 城市級智慧停車云平臺體系架構
智慧停車建設應采用“政府主導、協同互動、開放共享”的建設模式,遵循“加強數據建設,突出應用效能,構建長效機制”的建設思路,確保工程滿足近期需求,兼顧未來發展。
根據建設業務范圍,城市級智慧停車建設平臺一般包括行業運營監管與決策、停車企業運營管理、駕車人停車出行信息服務三大業務。同時還涉及與外部業務協同關系:一是與城市動態交通的運行協調與聯動;二是城市綜合交通信息平臺、智慧城市大數據平臺等協調與聯動;三是與其他相關部門(如公安交警、城管等)間的監管協同與聯動。
其中,駕車人停車信息服務是智慧停車建設的重點,直接影響用戶體驗感和獲得感。主要通過建設車主端(智慧停車APP、微信公眾號)和停車誘導系統,打造駕車人停車信息服務平臺。該信息服務平臺可通過網站、停車誘導設施、移動終端、服務熱線等多種方式,為不同出行階段的乘客提供動態、多樣化的城市停車信息服務,并暢通駕車人對城市公共停車發展的咨詢、建議、服務評價與投訴等渠道。具體的運行流程為:
(1)出行前:通過網站、移動終端、服務熱線等方式獲取目的地停車場分布、停車泊位情況。
(2)出行中:可通過沿線三級停車誘導設施、移動終端等獲取停車信息,并進行動態誘導。
(3)出行后:可通過網站、移動終端、服務熱線等多種形式為乘客提供咨詢、服務評價、投訴建議等信息服務。
駕車人停車信息服務平臺未來可實現與動態交通、公共交通(公交、軌道)等各種資源信息整合,根據構建現代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總體要求,構建一體化的出行信息服務體系。
在城市立體化、集約化發展的背景下,本文針對中心城區停車供需矛盾凸顯的問題,提出了“地下+立體+ 智能”的停車解決方案,并分別從地下、立體和智能三方面的城市停車解決方案進行了論述。解決城市交通問題需要從城市區域整體考慮,形成城市級綜合解決方案。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以道路停車、公共停車場庫等全市范圍內停車資源為對象,以現狀停車設施資源普查和停車專項規劃為基礎依據,考慮遠期城市級停車需求。
(2)從投融資、規劃、設計、建設至運營管理提出全產業鏈智慧停車綜合解決方案。
(3)通過集約化、高智能的停車場庫建設結合城市級智慧靜態交通平臺的構建,補缺口與盤存量相結合。
(4)整合優化城市級范圍公共停車資源的運營管理。
(5)通過統一的智慧靜態交通平臺進行資源整合(已建與新建),實現道路停車與公共停車場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全面提升靜態交通管理和服務水平,推動智慧停車產業化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