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在新時代教育發展背景下,我國面向學齡兒童的校外興趣課程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其中兒童語言藝術教學為培養兒童綜合素養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青少年宮、學校、幼兒園以及各類培訓機構都在開設語言藝術課,受眾面廣、影響深遠,如何尋找合適的路徑與方法來選擇適合兒童的語言藝術課程素材,成為影響課程有效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文結合筆者十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分析學科及兒童特點,以低年級(小學一二年級)教學選材為例,就兒童語言藝術課程內容選材的路徑和方法進行闡述,為兒童語言藝術教學工作提供參考與思考。
關鍵詞:語言藝術;課程選材;兒童發展;素質教育
語言藝術屬于藝術門類,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是將靜態語言轉為動態語言的綜合性藝術模式,更是運用語言手段創造審美形象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涵蓋講故事、朗誦、演講、相聲、快板、主持、戲劇表演(小品、啞劇、話劇、影視表演等)的領域。語言藝術是語言的藝術,更是思想的藝術,能結合各種語言手段、技法來實現表演作品的呈現,并以此來傳遞作品的思想感情。本文所涉及的兒童語言藝術課程以小學生為主要面向群體。兒童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學習語言藝術課程,不僅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增加自信,更能通過接觸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培養良好的文學素養、思想品質和審美認知,對兒童的綜合素質提升與健康幸福成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教育離不開合適的教材,如何智慧選“材”,有效用“材”,實現小“材”大用,尤為關鍵。
一、兒童語言藝術教學選材的現狀分析
相較于專業藝術院校的語言藝術專業教學,我國校外教育領域的業余語言藝術教學工作在近十多年來也一直蓬勃發展,從五六十年代少年宮的興趣小組活動延伸到幼兒園至高中,從校外的少年宮拓展至校內的第二課堂,如火如荼的增長勢頭讓語言藝術教學的受眾面和普及面越來越廣。相較于傳統的藝術類課程(如舞蹈、音樂等),語言藝術興起時間晚、發展時間短,其教材選擇、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的研究相對薄弱,尤其是在教材選擇上相對零散、缺乏統籌,最突出的問題有以下三點:一是教材資源開發不足,可選擇性小,更新滯后;二是教材難易程度劃分不清,不便于適齡選用;三是教材趣味性不足,缺乏兒童特點。為此,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就兒童語言藝術教材的開發做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利用小學語文課本資源,結合語言藝術的教學規律,挖掘出適合兒童學習的語言藝術訓練素材,巧妙地將語言藝術訓練與語文學習融為一體,不僅為語言藝術教材的開發尋找到獨特的路徑和方法,也在實際教學中推進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
二、語文課本作教學素材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文性與情感性的統一
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是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1]我國2001年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叢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和2016年教育部編審的“部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兩套課本,內容豐富、體裁多樣、題材廣泛:有朗朗上口的童謠、優美意境的古詩、智趣相生的童話、富含哲理的寓言等等,其中2016年“部編版”教材更具時代特色,為先進教學理念的實施提供了寬敞的平臺。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認為兒童的成長不僅僅是智力的發展,更是心理和情感的完善過程。[2]小學語文課本內容文質兼美,人文內涵蘊含其中,涉及人生、家庭、社會、歷史等領域,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學生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語言藝術教師將語文課文中的人文素材融入課堂中,結合兒童不同成長時期的生活經驗,創造符合兒童心理、情感特征的教學活動,不僅便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語言,還能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促進學生對社會美、藝術美、自然美的體驗,提高生活情趣與人文意識。
(二)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統一
語言藝術課程提倡“寓教于樂”,使用充滿趣味性和戲劇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符合學生的天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戲劇表演作為一種綜合表演藝術,是用語言、肢體、表情等呈現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更是語言藝術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卡羅爾教授指出戲劇是“兩個層面的藝術形式”,具有“文學性”和“表演性”的雙重屬性。[3]教育性是語文教材的基本屬性,語言藝術教師從小學語文課本中提取具有優秀思想品德內容的戲劇素材,通過角色代入、情景模擬、合作參演等方式能加強學生對人物優秀品德的理解,讓學生在演戲中學“做人”,內化其思想,升華其品德,教學過程會更為生動和飽滿。
(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統一
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重點,小學語文教科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來編寫,[4]不僅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還注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激發。如低年級語文課本中多次出現的想象力培訓單元,對發散性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環境教育思想指出“兒童的成長是有機體與有準備的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5]語言藝術課程能為學生創造自由、健康的環境,這“有準備的環境”能促進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并通過“劇場”這一載體實現學生對作品故事的構建。
三、語言藝術課程內容選材的路徑探索
(一)在兒歌、童謠中探索“繞口令”訓練素材
“繞口令”也叫“拗口令”或“急口令”,是一種語言游戲,是用聲、韻、調極易混同的字交叉重疊而編成的句子,[6]多用于訓練兒童正確的發音和吐字。“繞口令”是語言藝術基本功訓練中的必修課,要想把字音相近,容易混淆的“繞口令”念得又快又準,必須先把單音字的發音位置找準,才能將重疊、拗口的句子一口氣說出。在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大量的兒歌和童謠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和節奏感,很適合作為“繞口令”的素材。如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識字加油站”的“片”字和“不”字,可以作為雙唇音(p.b)的練習素材,特別是“片”字,在句子中反復出現,可重復練習加強記憶。又如,在“漢語拼音⑧”zh、ch、sh學習單元中的繞口令“四和十”則是非常好的平、翹音(s.sh)練習素材。還有《月兒彎彎》中的唇齒音“彎彎”(wan),它在每一句中間反復出現,能有效強化唇齒音的練習。此外,在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和大人一起讀”的《妞妞趕牛》可以找到舌尖音“柳、牛”(l.n)的練習素材。由此可見,在低年級語文課本中,借助童謠和兒歌來挖掘繞口令的訓練素材是具有可行性的。另外,許多兒歌和童謠因韻腳整齊、節奏感強,很適合配上動作表演,作唱游訓練的素材,促進兒童語言的培養和肢體的協調性,提高其語言表現力。如一年級上冊的《上學歌》《過橋》《剪窗花》《小白兔》《比尾巴》《春節童謠》,一年級下冊的《搖搖船》《小刺猬理發》《孫悟空打妖怪》等等。
(二)在古詩、兒童詩、散文詩中挖掘朗誦素材
1.古詩
在語言藝術教學中,詩歌以情感美、音韻美、節奏美等特點深得教師們的青睞。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選用了大量的古詩、兒童詩和散文詩,它們為語言藝術課的選材帶來了豐富的資源。如在小學語文一年級和二年級課本中共有27首古詩,七言詩宛轉流動、縱橫多姿的韻律,富有很強的藝術性,適宜作為語言藝術的古詩朗誦素材。五言古詩短小精悍,易學易上口,也是非常好的素材。如一年級上冊的《畫》《憫農》,一年級下冊的《春曉》《靜夜詩》,二年級上冊的《梅花》《登鸛雀樓》《江雪》,二年級下冊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舟夜書所見》等。
2.兒童詩
詩人艾青曾說“詩是語言的藝術”,[7]兒童詩是詩的一個分支,對兒童來說熟悉且親切。它以兒童為對象,其內容符合兒童心理和審美特點,[8]是使用最具凝練、最有韻律的分行語言來抒情達意的一種藝術形式。臺灣作家林煥彰指出“詩的語言需要發揮它們的極致,達到最好的效果”,對于兒童詩來說,要發揮它們的極致,教師需要提煉內在的語言,加以藝術的調配,才能強化其表現力。[7]詩人通過發現和采擷兒童生活原有的童趣和情趣,通過形象化的模擬、藝術化的創作,使兒童詩貼近兒童生活,反映美好的童真世界。兒童詩不僅洋溢著盎然的兒童情趣,蘊含著豐富的人物情感,更富有韻律美和節奏感,在語言藝術教學中配上音樂來朗誦能激起感情上的共鳴。如一年級上冊的《歡迎臺灣小朋友》《家》《祖國多么廣大》,二年級上冊的《植物媽媽有辦法》,二年級下冊的《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株紫丁香》《彩色的夢》《祖先的搖籃》等都可以選作語言藝術課的朗誦教材。
3.散文詩
散文詩篇幅短小、富有哲理,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是介于散文和詩歌之間的文學樣式,既有詩的意境和情感,也有散文的形式和內涵。小學低年級語文課本中的散文詩以及中、高年級課本中的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都是語文課程結合兒童經驗世界的有力佐證,對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如一年級上冊的《項鏈》《秋天》,一年級下冊的《四個太陽》《陽光》,二年級上冊的《媽媽睡著了》,二年級下冊的《找春天》《雷雨》。
散文詩意象清澈、語言精美,符合語言藝術教學的選材要求。如散文詩《秋天》描寫了秋天到來的景象,用的是詩的意境、散文的語言,五十五個字就把秋天的落葉、南飛的大雁、高藍的天空如詩如畫地描繪下來,讓人不由自主地為這美麗的秋色所著迷、所歡喜。又如《項鏈》中湛藍的海水、嬉笑的浪花、金黃的沙灘、快活的小腳印、海螺和貝殼串成的項鏈,構成了一幅生動的活畫,充滿了大自然的爛漫情趣。特別是最后一句話的描寫,情懷寬闊、意美至極:“快活的小腳落在沙灘上,穿成金色的項鏈,掛在大海胸前。”這字里行間藏著無限的童趣和美好。它的語言清新明麗、意境深邃、抒情性強,很適合用于訓練學生朗誦的控縱能力和收放自如的技巧。這樣的散文詩如詩如畫,充滿童心和想象力,洋溢著情感和美感,教師把課文“繪聲繪色”地藝術化,運用恰當的音質、音量、語調、語氣教學生朗誦,能促進藝術共鳴的產生。
散文朗誦在語言藝術表演中是比較難把控的,需要從短小的散文詩起步,逐步向較長的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朗誦進行過渡,在語文低年級課本選取的散文詩進行教學有助于兒童在語言藝術專業訓練的基礎上不斷積累散文朗誦的經驗,對提高朗誦技巧很有幫助。
(三)在敘事類課文中挖掘兒童故事作講演題材
兒童故事是以敘述事件的過程為中心的一種文學體裁。有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還有從生活中提煉、概括后虛構的故事或是直接反映兒童現實生活的真人真事等故事類型。兒童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語言簡潔易懂,適合口頭講述。兒童故事講演可以訓練兒童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是語言藝術課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經統計,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課本中,約有47篇課文可以作為故事講演的素材。尤其是以動物為題材的童話故事,里面的動物形象生動、故事有趣、對話直白,非常適合小學低年級兒童講演。如一年級上冊的《猴子撈月亮》《烏鴉喝水》,一年級下冊的《烏鴉和狐貍》《小壁虎借尾巴》,二年級上冊的《狐貍分奶酪》《小蝌蚪找媽媽》《企鵝寄冰》等。另外成語故事《狐假虎威》《坐井觀天》《刻舟求劍》和寓言故事《亡羊補牢》《揠苗助長》也可直接作為故事講演的素材。故事講演需要脫稿表演,對于一些文字較多,內容偏長的故事,可將主要情節和細節予以提煉,做一些小改編,使其短小精悍,便于兒童記憶和掌握。如二年級上冊的《寒號鳥》《雪孩子》,二年級下冊的《畫楊桃》《小馬過河》《青蛙賣泥塘》等都可加以改編。
(四)在語文課本中選擇童話故事改編成兒童劇
小學語文課本里有不少童話故事深受孩子的喜愛,適合通過改編為兒童劇,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用于改編兒童劇的童話故事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條件:一是故事內容有趣,二是情節富有戲劇性,三是至少有五個角色,四是臺詞精煉簡潔。一年級上冊的《雪地里的小畫家》,一年級下冊的《動物王國開大會》,二年級上冊的《狐假虎威》,二年級下冊的《大象的耳朵》等課文都適合改編為兒童劇。如《雪地里的小畫家》描寫下雪天各種小動物的小腳踩在雪地里印出了一幅幅像竹葉、梅花、月牙的畫,課文想象力豐富,饒有童趣。眾多的小動物對話可以設計很多表演臺詞,是非常理想的可改編成兒童劇的文學作品。
例:
《雪地里的小畫家》原文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
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
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
不用顏料不用筆,
幾步就成一幅畫。
青蛙為什么沒參加?
他在洞里睡著了。
《雪地里的小畫家》 改編劇本
(音樂起,演員從舞臺兩側歡呼著上場)
眾:(自由地)下雪啦,下雪啦!
畫外音:(音樂漸弱)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有小雞、小狗、小鴨,還有小馬。它們是神奇的小畫家,不用顏料也不用筆,在雪地里走幾步就成一幅畫,不信,你們瞧。
小雞:(昂首挺胸地)喔喔喔……(一段舞蹈)
眾:小雞,小雞,你們畫什么呀?
小雞:我們用小腳畫竹葉。
眾:哦。
小鴨:(邊唱邊舞蹈)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小雞A:小鴨,小鴨,那你們畫什么?
小鴨A: 你看,我們的腳印像什么?
眾:(低頭朝地下看)像……像……?
小馬:(大聲地)像楓葉!
眾:對,像楓葉!小鴨用腳畫楓葉。
小狗:(叫著跳躍起來)汪,汪汪,汪,汪汪(一段舞蹈)
眾:(跟著小狗的后面,盯著它的腳印)
小馬:(攔住小狗)別跳了,別跳了。
小狗(調皮地)那你們知道我畫什么嗎?
小馬:我們都知道,(裝著腔)小狗用它的臭腳丫……
眾:(齊聲應答)畫梅花。
(音樂起,眾自由地畫)
小馬:(著急地)哎,哎,哎,停下來,停下來!
眾:(音樂停)(不解地)怎么了?怎么了?
小馬:你們怎么都不問問我呀?
眾:(大聲笑)
小鴨:老馬,你能讓我們看看你的馬腳嗎?
小馬:(自信地)當然可以。
(小鴨和小狗調皮地把小馬的腳搬起來,小馬站不穩,呀呀大叫,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雞:(天真地)我看見了,我看見了,小馬的腳像月牙。
眾:(念唱)
小雞畫竹葉,
小狗畫梅花,
小鴨畫楓葉,
小馬畫月牙。
不用顏料不用筆,
幾步就成一幅畫,一幅畫。
(音樂停,起呼嚕聲)(眾隨著聲音尋去)
小雞:青蛙為什么沒參加?
眾:它在洞里睡著了,哈哈哈……
(結束)
以上語言藝術教學選材的路徑及方法僅以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課本為例。中、高年級課本的內容除了可以用作詩歌吟唱、散文朗誦、故事講演外,還可以選作或改編成演講、校園劇、歷史劇的素材。筆者還發現小學語文課本里,“課后練習”中大量的詞匯可以匯編成語言藝術的“小貫口”基本功練習,對訓練學生的吐字、歸音及唇舌靈活度大有裨益。
四、實施意義與建議
(一)實施意義
1.補充教學資源,完善教材規范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尊重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要求,[4]適合作為兒童語言藝術課程的素材。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探索語言藝術的課程素材,能彌補教材資源開發不足、教材內容陳舊滯后等問題。語文教材按一至六年級劃分,語言藝術課程內容也可以依附其教材特點,由淺至深去設置語言藝術課程的層級和架構,用分得更加細致的遞進模式替代原來兩年為一級的“初、中、高”大級別式教學框架。細化后的層級框架會使課程設計更趨合理、更顯層次。這不僅解決了語言藝術課程教材深淺混搭、難易不清、趣味不足等問題,更有效改善了兒童語言藝術教材匱乏、可選擇性小的境況,提高了教材使用的規范性。
2.提高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
由于語言藝術教學是藝術表演類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需要脫稿演練,選取學生在校正在學習的課本教材進行同步的語言藝術教學,不僅能有效減輕學生背稿的負擔,更能促進同一個學習對象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應,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眼界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更加自信,學習更加有趣,教學效率更高,育人效果更好。
3.強化藝術記憶,培育品行修養
語言藝術教學形式多樣,其表演形式更是孩子們非常喜歡和向往的。教師在培養學生“藝術才能”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品行修養。當他們經過更高要求的語言藝術課程學習后,其“藝術記憶”會使他們對語文課本的內容更加熟悉,而課文要掌握的字、詞、句、篇、寫等技能也更容易習得,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讓語文學習如虎添翼,而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優秀文化和思想元素,通過語言藝術的學習,更能內化與升華。由此可見,語文教材作為語言藝術課程的素材,反過來必然也助力校內教育的語文教學,幫助語文教師解決教學難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語文教材的育人目標得到進一步的體現。
(二)實施建議
由于兒童的注意力不及成年人,有易遷移、易分散的特點,只有不斷地設置教學趣味點和新奇點才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在語言藝術課程中使用小學語文課文作教學素材時,如果教師在教學上不能做好科學銜接,把握好進度和節奏,則無法發揮語言藝術教學的特點和優勢,教學內容也會失去新鮮感和吸引力。因此,語言藝術教師不僅要有選取和挖掘素材的敏銳眼光,更要有善于變通、創新的能力,寓教于“劇”,寓教于“樂”,寓教于“行”,才能把教材的價值很好地發揮出來。如此,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選取和挖掘語言藝術教材方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申繼亮.把握育人方向 創新育人模式——解讀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J].基礎教育課程,? ? 2015(3):10.
[2] 王建平, 郭亞新.蒙臺梭利環境教育思想與兒童發展關系的理論建構[J]. 比較教育研究, 2016(11).
[3] 倪勝.何為戲劇?——關于戲劇定義(上)[J].新世紀劇壇,201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 蒙臺梭利【意】.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96.
[6] 顧紅艷.淺談繞口令在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界,2012.
[7] 陳艷秋.論兒童詩之“趣”[J].名作欣賞,2011.
[8] 呂沙東.試論兒童詩的閱讀鑒賞與創編策略[J].文教資料,2016.
[9] 趙園.小學語文教材童話選文的現狀分析[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
[10]羅昌平.編排課本劇在選材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 科學咨詢, 2010(22):35-35.
[11]王泉根.新世紀中國兒童文學研究的主要趨向[J].學術界,2008 (3):71-84.
[12]李紅,劉兆吉.兒童審美心理的發展[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