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華 姜 濤
《專利法》第22條第1款規定:授予專利權的發明和實用新型應當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專利法》第22條第3款規定:創造性是指與現有技術相比,該發明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該實用新型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
《專利審查指南(2010)》中規定:“發明有顯著的進步,是指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產生有益的技術效果”。而實際情況下,發明均是從解決某個技術問題出發的,所以很容易滿足具備顯著的進步。所以發明是否具備突出的實質性特點,是判斷發明是否具備創造性的判斷重點和難點。《專利審查指南(2010)》中指出,判斷發明是否具備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就是要判斷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要求保護的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是否顯而易見。“三步法”是判斷要求保護的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是否顯而易見的基本原則,“三步法”的第三步即是要確定的是現有技術整體上是否存在某種技術啟示,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面對所述技術問題時,有動機改進該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并獲得要求保護的發明。如果現有技術存在這種技術啟示,則發明是顯而易見的,不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
“三步法”具體為:第一步,確定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第二步,確定發明的區別特征和發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第三步,判斷要求保護的發明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否顯而易見。
《專利審查指南(2010)》中規定,“三步法”的第三步,要從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和發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出發,判斷要求保護的發明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否顯而易見。判斷過程中,要確定的是現有技術整體上是否存在某種技術啟示,即現有技術中是否給出將上述區別特征應用到該最接近的現有技術以解決其存在的技術問題(即發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的啟示,這種啟示會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面對所述技術問題時,有動機改進該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并獲得要求保護的發明。如果現有技術存在這種技術啟示,則發明是顯而易見的,不具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
這就表示我們判斷要求保護的發明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否顯而易見的起點是技術問題,眾所周知,創新應該是從技術問題出發的,只有現有技術中存在相應的技術問題時,人們才會想辦法解決相應的技術問題,從而給出技術手段,最終形成發明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因此,評判發明的創造性時,要從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和發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出發,進行特征對比,確定發明的區別特征和發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當確定了發明的區別特征和發明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后,再從該重新確定的技術問題出發,去現有技術中尋找是否存在相應的技術問題及解決該技術問題的技術手段,從而將整個現有技術整體作為選擇對象進行相關選取和考量,判斷區別技術特征本身是不是現有技術。如果區別技術特征本身都不是現有技術,那么發現該技術問題本身就是發明人的對現有技術的貢獻,現有技術更沒有辦法去評述該技術方案的創造性了;如果現有技術中存在相應的技術問題,再判斷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面對所述技術問題時,是否有動機改進該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并獲得要求保護的發明。也就是說判斷要求保護的發明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否顯而易見的落腳點是“獲得要求保護的發明”,即從現有技術出發,是否可以獲得本發明。那么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如果現有技術中存在相應的技術問題,這種啟示會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面對所述技術問題時,有動機改進該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從而能夠獲得要求保護的發明,那么現有技術必然給出了相應的技術啟示。
《專利審查指南(2010)》中也給出了現有技術給出技術啟示的三種情形:(1)所述區別特征為公知常識;(2)所述區別特征為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相關的技術手段,例如,同一份對比文件其他部分披露的技術手段,該技術手段在該其他部分所起的作用與該區別特征在要求保護的發明中為解決該重新確定的技術問題所起的作用相同;(3)所述區別特征為另一份對比文件中披露的相關技術手段,該技術手段在該對比文件中所起的作用與該區別特征在要求保護的發明中為解決該重新確定的技術問題所起的作用相同。那么在實際操作層面,具體應該怎樣考量現有技術是否給出技術啟示呢?本文將從以下案例出發,進行解析。
案例1,技術問題:現有技術中在智能設備開始工作時,如果綠色能源不能為智能設備的整個工作過程提供足夠電能時,就直接切換為市電供電,不能夠充分的最大效率的利用綠色能源來供電,從而使得節能效果不佳。
技術方案:計算蓄電池可供電時間,達到蓄電池可供電時間后轉換為市電進行供電。
要求保護的權利要求:1.一種多路供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應用于對智能設備的供電方式進行控制的供電控制器,所述智能設備的供電方式包括蓄電池供電和市電供電,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智能設備開始工作時,控制所述智能設備的供電方式為蓄電池;計算所述智能設備在預設工作時長內所需的目標電能值;比較所述目標電能值與所述蓄電池當前的剩余電能值;若所述剩余電能值小于所述目標電能值,則計算所述剩余電能值供所述智能設備工作的實際工作時長;當達到所述實際工作時長時,將所述智能設備的供電方式由蓄電池切換為市電。
權利要求分析:由于本申請背景技術已記載現有技術中“如果綠色能源不能為智能設備的整個工作過程提供足夠電能時,就直接切換為市電供電”,所以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為:供電開始時,由蓄電池供電,根據蓄電池的剩余電能判斷其是否可以滿足負載需要,如果不滿足,則計算出可以繼續使用的時長,達到相應時長時,切換為電網供電。
經檢索,發現對比文件CN101291076 A,其公開了如下技術方案:當太陽能蓄電池處于過放電狀態時,會迅速的切換到市電供電模式,當太陽能恢復正常供電時,又自動由市電切換到蓄電池向用電負載提供電能。
也就是說,該對比文件1已經公開了,先用蓄電池給負載供電,當蓄電池的電能使用完時,再切換為電網為負載供電。
那么根據“三步法”,權利要求1與對比文件1的區別就是:供電開始時,根據蓄電池的剩余電能判斷其是否可以滿足負載需要;如果不滿足,則計算出可以繼續使用的時長,由時長作為由蓄電池向電網切換的標準。
基于該區別,又檢索到現有技術中其他對比文件,例如,CN109831019 A:
步驟S 1、市電停電時,切入儲能電池對家電進行供電;
步驟S 2、計算儲能電池當前的剩余電量;
步驟S 3、以停電前家電的負載功率為基準,計算剩余電量能供電的預計供電時長;
步驟S 4、接收用戶根據所述預計供電時長輸入的調整信息,根據所述調整信息對家電的載功率進行調整。
可以發現,對比文件2公開了蓄電池開始工作時,利用供電時長作為衡量剩余電能可以供電的標準,也就是說其解決的技術問題的本質還是用時長衡量電池的供電能力。
雖然對比文件2沒有公開時長作為由蓄電池向電網切換,但筆者認為對比文件1已經公開了蓄電池的電能使用完時,再切換為電網為負載供電,對比文件2公開了用供電時長衡量蓄電池放電完成,即用時長衡量電池的供電能力,因此,對比文件2實際上給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面對所述技術問題時,對對比文件1進行改進的動機,具備結合啟示。
案例2,技術問題:目前商用鋰電池基膜材料主要是聚烯烴隔膜,然而,其容易出閉孔溫度高、高溫尺寸穩定差、親液性不足等難點,常用的表面涂覆,通過利用陶瓷、芳綸等形成復合隔膜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聚烯烴隔膜材料的高溫尺寸穩定性和電池的循環性能,但簡單地涂覆并沒有改善其聚烯烴隔膜的相互作用力,容易產生“掉粉”現象,如果使用有機溶劑,對環境造成污染,不符合鋰電池可清潔、綠色環保的發展戰略。
技術方案:鋰電池基膜涂布用漿料以納米陶瓷、PVA和納米纖維素為原料,其中,納米纖維素作為增稠劑,PVA作為納米纖維素的分散劑和納米陶瓷的粘結劑。
要求保護的權利要求:1.一種鋰電池基膜涂布用漿料,其特征在于,包含:30-50重量%納米陶瓷;0.1-3重量%的P V A;0.05-2重量%的納米纖維素;0.01-0.1重量%的抗菌劑;以及余量的水。
權利要求分析:權利要求1中包含了納米陶瓷材料提升基膜的耐熱性,采用納米纖維素容易形成三維網絡結構,同樣具有提高熱穩定性效果,PVA作為分散、粘結作用的助劑屬于較為常規的基膜材料,抗菌劑屬于常規的添加成分,因此,檢索重點為納米陶瓷和納米纖維素。
經檢索,發現了對比文件CN102124591A,其公開技術方案如下:是由多層多孔質膜構成的隔膜,所述多層多孔質膜含有以熱塑性樹脂為主成分的樹脂多孔質膜和含有耐熱性微粒子作為主成分的耐熱多孔質層;作為耐熱性微粒子,優選為具有電絕緣性的無機微粒子;具體地,可以舉出氧化鐵、二氧化硅(SiO2)、氧化鋁(Al2O3)、二氧化鈦(TiO2)、BaTiO3、ZrO等無機氧化物微粒子,粒徑范圍為0.1μm-2μm(公開了納米陶瓷);在耐熱多孔質層中,也可以使用N-乙烯基乙酰胺、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交聯丙烯酸樹脂以外的樹脂粘合劑;作為這樣的樹脂粘合劑,可以舉出例如:聚乙烯醇(PVA);耐熱多孔質層,使用在介質(溶劑)中分散有耐熱性微粒子等形態的組合物(耐熱多孔質層形成用組合物)來形成,N-乙烯基乙酰胺的聚合物或者水溶性纖維素衍生物,在上述組合物中的功能是作為增粘劑。
上述對比文件1已經公開了“鋰電池基膜涂布用漿料”及其中的“納米陶瓷”“PVA”“水”成分,那么根據“三步法”,權利要求1與對比文件1的主要區別就是:權利要求1漿料中水溶性纖維素具體選擇為納米纖維素。
基于該區別,又檢索到對比文件CN104993084A,其中記載了:一種生物質納米晶涂層聚烯烴鋰離子電池隔膜,所述隔膜包括聚烯烴多孔膜和覆于聚烯烴多孔膜一側或兩側的生物質納米晶涂覆層;制備方法中包括:(1)將生物質納米晶和水加入到攪拌罐中攪拌均勻,得到生物質納米晶漿料;(2)將生物質納米晶漿料涂布于聚烯烴隔膜的一側或兩側。從上述公開的內容來看,對比文件2已經公開了將生物質納米晶(納米纖維素的下位概念)加入水中制成漿料涂布于隔膜上;對比文件2中還記載了:本發明通過在聚烯烴隔膜表面涂覆生物質納米晶圖層,顯著提高了隔膜的熔融破裂溫度,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由于生物質納米晶很容易均勻分散于水中,該發明的制備方法采用水做溶劑,具有安全環保的特點。
綜上,對比文件2看似已經公開了區別技術特征中的技術特征,所能達到的技術效果也與該申請中相同,能夠帶來啟示將“生物質納米晶”用于對比文件1中從而得到權利要求1的組成成分。然而,其還記載了:由于目前業內使用的無機材料主要是氧化鋁陶瓷顆粒,由于其固有的高硬度對機械設備的摩擦損耗大,在生產過程中由于設備磨損聚使烯烴隔膜陶瓷涂層厚度越來越薄,涂層厚度一致均勻性難以控制,不利于大規模連續化生產;由于生物質納米晶密度遠小于陶瓷等無機納米顆粒,涂層厚度相同時增加的重量比聚烯烴陶瓷隔膜少,相同條件下組裝的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更高;采用的生物質納米晶使鋰離子電池隔膜與電解液的親和性優于聚烯烴陶瓷隔膜,界面阻抗更小,相同條件下組裝的鋰離子電池內阻更小,有利于提升鋰離子電池的性能。可見,對比文件2的技術方案是將陶瓷納米顆粒完全替換為生物質納米晶,所起的作用并非使生物質納米晶與陶瓷納米顆粒以一定配比共存于漿料中,共同達到提高熱穩定性的技術效果,而是給出了明確的反向教導,因此,該文件實質上并不能帶來將生物質納米晶用于與納米陶瓷組合得到基膜涂布漿料的技術啟示。
結合啟示的判斷以技術問題作為發明的起點,以能夠獲得要求保護的發明作為落腳點,以現有技術的整體作為判斷對象,是創造性“三步法”判斷中的最重要的一步,判斷一份申請是否具備創造性,應該從申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手段和獲得的技術效果并且結合現有技術的狀況來整體考慮,考慮現有技術整體是否存在結合啟示。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