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九月,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娃娃上一年級了。開學第二周,我和學生共同大掃除時,驚奇地發現許多課桌下面都有一些小碎屑。仔細觀察,原來是被“大卸八塊”的橡皮擦。于是,我讓身邊的孩子打開自己的文具盒,果不其然,大多數文具盒中躺著橡皮擦的“殘尸”,拿起來細瞧,上面不是指甲痕跡,就是用鉛筆戳出來的一個個小孔,慘不忍睹。
我俯身問孩子為什么要把自己的橡皮擦搞成這樣子,小姑娘支支吾吾答不出來。我接著看向其他小朋友,他們都下意識地避開了我的目光。我本想嚴厲訓斥,批評學生這種不愛護文具的做法,但是想到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身心特征,就暫時按下了到嘴邊的話,卻將此事默默記在了心里。
接下來的幾天課上,我發現,用指甲摳橡皮擦幾乎是不少孩子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在課間,幾個孩子會聚在一起,用筆在橡皮擦上戳戳畫畫。學生喜歡破壞橡皮擦,一方面是因為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手上會無意識做動作;一方面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很好玩,并沒有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事情。
一塊橡皮擦是否完好,這背后也是孩子上課狀態的真實表現。往深處講,這直接影響到一年級學生認真聽講、專心寫字、愛惜文具等好習慣的養成。小學一、二年級是建立常規、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可以說,此時培養良好的習慣就等于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我決定就以“愛惜橡皮擦”為切入點,著手培育一年級新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采用了五輪主題活動設計法,預演模擬過程,在有限的時間內做了充分的準備,爭取收到實效。
在分析了學生破壞橡皮擦背后體現的不良習慣之后,我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了一些小活動,借助班會或者活動課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1. 橡皮擦的“哭泣”
班會上,我用多媒體展現出“橡皮擦的哭泣”6個大字及字的拼音。學生一開始一臉迷茫地望著我,我沒說其他的,而是學著用卡通聲音開始講故事:“唉,各位親愛的寶寶們,你們認識我嗎?不不不,我可不是你們的老師,我是一塊可憐的小橡皮擦。什么?我有啥可憐的?唉,你們聽我慢慢說來……”不出我所料,學生被帶入了情境,跟著我的講述追問起來,到最后還自覺拿出了自己的橡皮擦,露出可憐的表情。到了這里,他們也明白了我今天的活動主題,開始露出思考的神情。
2. 我是一塊小橡皮擦
“親愛的同學,現在你們明白老師想要說什么了。大家的文具盒里都有橡皮擦,你們可能覺得橡皮擦沒了可以再買,但是你們知不知道,其實橡皮擦也是有生命的,他們勤勤懇懇給你們擦除寫錯的字跡,卻要承受被分裂的痛苦,疼不疼?。拷裉煅?,我們神奇變身,當一次橡皮擦,好不好?”學生自然抬著頭問怎么當橡皮擦,于是,我讓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橡皮擦,把黑板、地面、玻璃當成作業本,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手擦黑板、地面、玻璃。而后再與他們一起玩拉一拉、扯一扯的游戲,讓他們感受自己被拉扯的不適感。“孩子們,你們想想,咱們只是被輕微地拉扯就感覺不舒服,何況你們把橡皮擦‘大卸八塊?!痹谶@樣的小游戲中,學生逐漸意識到橡皮擦不該被破壞,激發起他們對文具的保護欲。
3. 達成共識定公約
“同學們,經過剛剛的活動,大家是不是覺得自己平時對自己的橡皮擦太過殘忍了呀?咱們要知錯能改,一起給橡皮擦道個歉,然后保證再也不欺負他們了,好嗎?”說要給橡皮擦道個歉,其實并不是讓他們說聲“對不起”就行,而是通過讀歌謠、做“愛護文具”課中操、畫出你心目中“美麗的橡皮擦”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真正將愛護文具的這顆種子種在心里。借此機會,我也和學生一起,制訂不隨意破壞文具,不浪費紙、筆、橡皮擦等班級公約,并將其打印出來貼在墻上,強化學生愛護文具、節約資源的意識。
發起“保護橡皮擦挑戰賽”,樹立愛護意識
主題系列活動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具保護意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對于解決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成效還不夠明顯,所以,思考之后,我聯合家長,發起了“保護橡皮擦挑戰賽”(具體細則見下表)。
從不隨意破壞橡皮擦開始,我們的保護逐漸升級,鼓勵學生參與“保護橡皮擦挑戰賽”,并逐步提升難度,慢慢提升學生聽課和寫作業的專注程度。
主題活動和挑戰賽后,學生慢慢養成了愛護文具、專心聽講的良好習慣,作業涂改現象仍然存在,但在逐步減少,家長看到后也很欣慰。
案例回顧與反思
回顧這一由橡皮擦碎屑引起的橡皮擦“保衛戰”,我對學生有了更多觀察與了解,同時也在思考問題、設計方法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感悟。
1. 習慣養成需要運籌帷幄,不可隨性而為
開展主題班隊會或實踐活動,教師應當在思想到策略再到教育素材、教育形式等方面都做好充分準備。根據教育規律,學生犯錯,最佳的教育策略就是對其錯誤進行及時總結評價。教育時機一旦錯過,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班會前,我經過了五輪主題活動設計:第一輪構建活動主題,列出提綱;第二輪設計活動,確定最恰當的形式;第三輪反轉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融入心理技術;第四輪修正問題,重新調整;第五輪模擬預演,預設狀況與智慧應對。反復權衡和推演,活動效果得以保證,教育效果大大加強。
2. 習慣養成需要循序漸進,不可揠苗助長
習慣養成是一個持久的、反復的、不斷前進的過程。一年級學生剛由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階段,他們的意志極為薄弱,自制力不強,需要長期監督。這一特點也決定了教師在學生習慣養成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反復抓,抓反復。
孩子的習慣培養不會一蹴而就,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堅持不懈地培養,構建班級文化,慢慢植入孩子的心田,反復糾正,反復訓練,反復實踐,多些耐心,多些鼓勵,多些關愛,好習慣就會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3. 習慣養成需要創新模式,不可生硬灌輸
“說教”“灌輸”等單一的教育方式,只是信息“流經”學生的大腦,并未喚醒他們情感上的認同。事實證明,這對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效果甚微。
習慣養成深受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制約,這也提醒我們要基于兒童立場,從德育計劃的制訂到操作方法的選擇,都需要遵循兒童認知發展規律,以教育心理學理論為依據,以活動實踐為舞臺,創新德育模式,有目的地創設和組織引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情境和活動,激發并優化學生的心靈感悟與行為體驗,從而達到提升道德認識、指導個人行為實踐的目的。其邏輯程序如下圖。
本案例中,教師寓教育于“我是一塊小橡皮擦”體驗式游戲和“橡皮擦的哭泣”等系列主題活動之中,讓孩子在游戲和活動中通過感受情感和態度、直覺與頓悟、理解與感悟來增強道德體驗和實踐能力,內化為自我教育,達到了潤物無聲,潛移默化落實德育的目的。
4. 習慣養成需要正向強化,不可簡單粗暴
當我們給孩子更多的正確刺激,孩子好的行為會得到強化,從而收獲好的習慣。本案例中,教師采用“保護橡皮擦挑戰賽”的任務驅動,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終極等若干挑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少到多,孩子們挑戰達成了一個個小目標。在教師及時正面的反饋中,孩子們獲得認可和滿足,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信心。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中也指出,前習俗水平(0~9歲)第二階段的主要表現孩子通常是為了獲得獎賞或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規則?;诖耍覀兺ㄟ^物質獎勵刺激的方式,建立“行為”與“獎勵”的聯結點,強化了孩子愛惜物品、認真聽講的習慣,慢慢地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正強化增加了孩子好習慣重復發生的頻率,幫助他們沿著正確的方向成長。
其實,橡皮擦“保衛戰”雖然由橡皮擦被破壞而起,但其影響的卻是學生的行為習慣以及思想道德。它不僅僅是一次活動,更應該成為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長久堅持下來的良好行為習慣。這次教育實踐也讓我更加明白,在教育中,學生應該站在生命成長的中心,而教育應當從細節出發,時時給予學生生命成長需要的營養和能量,讓教師與學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柳卿,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蓬街私立小學;唐繼亮,臺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