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一次聊天引發的思考》一文,我被文中M老師對教育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所打動,更為她為了學生生命成長而不斷爭取、努力尋求平衡的堅守所感動。透過李老師與M老師看似輕松的閑聊,我們得以窺見當下班主任的生存境況。無論是班主任還是學校管理人員,都或被動或主動地陷入追求效率的“管理學”困局。快與慢,事與人,學校與學生,如何平衡?如何破局?我認為還需重返教育學,以教育學的名義,破管理學的困局。
一
教育學是一門探討成年人與孩子如何相處的學問,而管理學則是研究如何通過合理的組織和配置人、財、物等因素,提高生產力的水平。前者指向具體的人,后者關注抽象的事。學校的正常運行離不開科學的管理,但學校畢竟不同于企業工廠,它是一方為生命而存在的空間,不是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目的,而是以成就生命幸福成長為追求。
作為班主任,M老師始終以教育學的眼光看孩子,她專業且有智慧,關注孩子的獨特性。比如,她注意到剛升入初中的孩子在閱讀內容和能力上存在差異,有的能讀經典,有的喜歡讀一些漫畫、玄幻小說之類的;還會關注情境的獨特性和個人生活的獨特性,比如,那個重度抑郁癥女孩的問題根源在于家庭,而那個貪玩又不合群,上課老是遲到,注意力不集中,課后作業常完成得不好,和同學關系也不是很融洽的男孩家庭生活艱難。這樣的教育敏感性不是一般教師都能擁有的,它是一種特殊的才能。
然而,學校的規章制度并沒有與時俱進,管理人員的認知依然是保守的,做法也傾向于簡單化。學校大多時候從管理學的角度審視學生,將學生視作物,而非具有獨特思想獨立人格的人。我們如何看待一個孩子取決于我們和這個孩子的關系。在M老師眼里,學生課間看課外書是一種自我教育方式,閱讀、聊天、下棋、掰手腕等則是豐富課間生活的途徑。而在管理人員看來,一切行為不論其出發點是什么,統統都以是否違反校規校紀為判斷標準,可謂簡單方便又快速高效。M老師用教育學的眼光,把學生看成獨特的個體,一個正在自我塑造和成長的人。而年級主任、德育主任、校長等管理人員則用管理學的眼光以抽象的方式去看待孩子,將他們分為“不守紀律”“學習成績差”“重度抑郁癥”等類別,并以一整套原先設想好的方法——沒收書本、象棋,強制男生按標準剪發、請家長陪讀等去回應他們。這樣看似負責任且表面上也解決了問題,但實際上是對學生一種精神上的放棄,不僅沒有行為的指導,也缺乏價值的引領,更談不上生命的成長,甚至還可能埋下隱患。
二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對于M老師的遭遇深有體會,對她內心的矛盾與無力感同身受。當年我也曾面對過這樣的困境,記得當時的校長對我說:“世上從來沒有什么救世主,只能自己救自己”“相信自己,沒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今天看來,這些話很容易被看作是“雞湯”,但不得不承認,這些“雞湯”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出路。在自己的能力和影響力尚不足以撼動整個學校的制度時,轉變思維,主動求變,尋求幫助,協同更多人參與教育,或許就是困境里的突破口。
什么是協同?協同不是妥協。妥協時1加1最多等于1.5,雙方都有損失。協同不盡是合作,合作時最多等于2,雙方的效能沒有發揮到極致。協同比“我的方法”或“你的方法”更好,它是“我們的方法”。所以,協同就是1加1等于10或100甚至1000!
作為M老師,一方面可以主動向管理層匯報自己在教室里的改革和探索,積極爭取管理層的理解與支持。比如,對于學生課間讀漫畫和下象棋的行為,可以與德育處總負責人溝通,說清楚動機,并與德育處就閱讀和下棋的時間、地點、內容、常規等達成共識。或者以退為進,以一學期為實驗期,以這個期限內班級與學生的進步為籌碼爭取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還可以協同更多的家長與老師、社會人士參與學生的教育,比如針對那個重度抑郁的女生,可以悄悄地建立起學生、家長、教師甚至有專業人士組成的愛心“幫扶團”,真正從內心去關愛她,在行動上予以支持與幫助,賦予她面對困境的勇氣和力量,幫她走出黑暗。當然,我并不了解M老師所面對的真實困境的具體細節,以上所述只提供一種思考的路徑:作為班主任,我們不必悲壯地孤軍奮戰,而是要協同更多人一起參與教育,建立教師、家長、社會的創造性伙伴關系,釋放所有孩子主動支配而不是被動接受自己人生的潛能。
三
作為一名學校管理人員,我能夠理解文中年級主任、德育主任、副校長等人的立場,卻無法認同其做法。在我看來,學校管理人員應該多一些教育學的觀照,少一些管理學的審視,不斷升級認知,以教育學的眼光看待學生;努力開放心態,以教育學的名義改革制度,讓師生都能過上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升級認知,以教育學的眼光看待學生
李希貴校長剛到十一學校上任的時候,要求把學校圖書館大部分的書搬到教室。面對不解與質疑,他曾問過圖書管理員:“假如有學生因為太愛看書,把書直接拿走了,你會怎么辦?”圖書管理員答:“這不是違反校紀嗎?性質很惡劣,一定要嚴肅處理。”李校長說:“作為一個圖書管理員,你覺得這是在對你的工作負責,但是你卻站到了一個愛讀書的孩子的對立面。”接下來,李校長又問了一個問題:“身為一名圖書管理員,你到底是對書負責還是對人負責?”無獨有偶。李鎮西老師初到武侯實驗中學任校長時,也曾將學校圖書館的書放到公共場合讓學生隨意取讀。面對圖書開放初期書本丟失的現象,李老師也曾發出過是“以人為本”還是“以書為本”的靈魂拷問,并將開放式書吧堅持到底,最終迎來“4000余冊書一本都沒丟”的喜人成效。
兩位校長給學校管理人員上了生動的一課。學校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科學的設計與管理,但在面對具體問題時,管理人員應該升級認知,認識到自己首先是教育者,對待學生應該有一種“教育愛”,即馬克斯·范梅南先生所說的“教育的敏感性和機智”,它是“教育管理人員進入孩子的體驗世界的能力”。作為管理人員,不要忘記自己也曾是一線教師,更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當初為什么出發。
開放心態,以教育學的名義改革制度
以教育學的眼光看學生,意味著在處理問題時應該多一些思考:這樣的規章制度和處理方式有助于學生成長嗎?如果不能,甚至有可能傷害到師生,那就要進一步思考: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是不是到了需要進行制度改革的時候?比如“男生剪短發”這件事,出發點是什么?如何引導?在我看來,完全可以放手組織一場校園討論,讓男生一起制訂標準,在爭辯中明晰中學生的最佳形象,在辨析中學習審美,培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之情,甚至還可以邀請女生參與討論,在這樣的討論中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增進彼此的了解。這樣的活動,由一個點切入,最后影響整個面,不僅解決了男生剪發問題,更注入了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和審美意識的培養,何樂而不為?
除了學生的管理制度,班主任的管理制度是否也需要升級?對于像M老師這樣對教育有著深刻理解,對學生有著敏銳洞察力的成熟型班主任,應該給予足夠的自由與信任,甚至可以推行“免檢制”,支持他們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耕耘勞作,并在評優評先中給予傾斜與照顧,讓他們享受到更多的職業尊嚴和幸福感。同時,以他們為榜樣,鼓勵更多班主任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孩子,讓孩子能夠以自己的方式,成長為自己的模樣。相信這樣的改革不僅能帶來教師精神面貌、行走方式的改變,還能讓整個學校呈現出生機勃勃、百花盛開、各美其美的盛景。總之,作為學校管理人員,應該時刻謹記康德的這句話:“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民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