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麗娟
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回流農民工呈持續增加趨勢,農民工回流也呈現出不同的類型和狀態。按回流時間分為永久性回流和暫時性回流,按回流意愿分為主動回流和被動回流,按回流后的職業分為回流務農和回流務工。影響農民工回流的因素多樣復雜,其中流出地推力和流入地拉力是兩個最主要因素。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要充分認清并重視農民工回流的積極影響,通過培育回流農民工的主人翁意識、鼓勵支持回流農民工創業、保障回流農民工基本權益、增強回流農民工對鄉村社會的認同感等途徑應對農民工回流問題,助力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民工回流;形態分類;影響因素;應對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3-0022-03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出現了規模日益龐大的農民工群體,這一群體一經出現,即開始對中國的城市和農村產生多方面的深刻影響,引起政府、社會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世界移民歷史和研究理論表明,每一次移民浪潮都會伴有相應的移民回遷,中國大規模的農民工流動也必然伴隨著回流。與其他國家地區不同時期的移民現象一樣,中國農民工的流動也不是單向的,與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大潮相伴,他們回流的步伐也從未停息,“外出流”與“返鄉流”并存是我國農民工流動中的普遍現象。農民工回流指農民工流入城市過程中因為多種因素影響又流回農村的現象。近年來,由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及國家對農民農業農村實施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工回流現象愈加突出,數量增加的同時也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點,極大影響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和鄉村振興的實現[1]。
一、農民工回流的形態分類
第一,按回流時間,分為永久性回流和暫時性回流。導致農民工回流的原因不同,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回流后停留在家鄉的時間有所不同。根據回流后在家鄉停留的時間長短,回流農民工可以分為永久性回流和暫時性回流。永久性回流是指由于制度政策及個人發展規劃等影響因素而徹底離開原流入地,回到家鄉故土,開始穩定的工作、創業和生活。暫時性回流是指由于身體、家庭、季節等原因,暫時回到家鄉,待導致回流的影響因素消失還會外出求職務工。永久性回流和暫時性回流的影響因素不盡相同,兩種情況下的回流農民工對未來生活的規劃目標不同,對回流的家鄉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因此,對這兩類回流農民工采取的措施也應有所不同。
第二,按回流意愿,分為主動回流和被動回流。從農民工回流的主觀意愿和動機看,一種為自我選擇的主動返鄉,另一種為被迫無奈的被動返鄉。根據回流的主觀意愿不同,回流農民工可以分為主動回流和被動回流。主動回流,是指因個人發展需要而返鄉,或因為通過在外打拼有所成就、或學有一技之長,產生回家創業的理想,或在國家利好政策背景下、回鄉就業發展有更好的空間和發展前景,由此主動選擇回鄉就業創業。被動回流,是指由于自身情況的變化如生活成本、家庭負擔、年齡增長、身體狀況等原因不得不返鄉,或由于在城市求職困難、發展受阻、融入障礙等原因難以獲得可持續發展而被迫返鄉。主動回流和被動回流的原因不同,回流后的發展和未來規劃也不同,要通過剖析其回流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第三,按回流后的職業,分為務農回流和務工回流。農民工回流并非一定會回到原戶籍所在地務農,或者說更多農民工回流后會主動選擇在家鄉務工。根據回流后從事的職業不同,回流農民工可以分為務農回流和務工回流。農民工離開原來流入地,一部分回到家鄉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一部分回到本地城鎮從事非農工作,還有相當一部分回流農民工利用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術等各種資源和資本,在國家利好政策支持下回鄉創業,從事農業或非農業工作。
回流農民工特別是其中的新生代農民工經歷了城市生活、現代文明和市場經濟的洗禮,在增長見識、提升能力的同時也極大更新了舊有觀念。通過城市務工的親身體驗,他們不再像父輩那樣把積累的資金用于回鄉建房子等簡單再生產,而是有計劃地投入到生產經營中,進行擴大再生產,創業致富。他們在城市生活和市場經濟影響下,獲得了經營之道,擴大了社交范圍,提高了交際技巧,建立了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為他們返鄉創業積累了必要的社會資本。要充分發揮這部分回流農民工對回流地的積極影響,推動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農民工回流的影響因素
(一)農民工回流的主要拉力因素
1.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逐步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推動中西部地區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在此背景下,農村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增加,農民增收途徑增多,發展空間增大,吸引力增強。農民工在城市務工練就了一技之長,他們外出務工所積累的經驗和技能,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回流返鄉后更能發揮自身優勢,不需要離土離鄉就能實現致富等發展夢想。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工回流的數量規模將會持續增加。
2.鄉村比較利益上升。美國發展經濟學家邁克爾·保羅·托達羅在關于發展中國家城鄉人口遷移的理論模型中指出,人口遷移主要是由相對收益和成本的經濟參考(主要是經濟因素但也有心理因素)所促成的;促進人口的轉移的重要原因是城鄉實際收入差距和獲得城市就業機會兩個因素決定的預期城鄉收入差距;遷移勞動力在新的流入地獲得工作機會的可能性等[2]。按照托達羅的理論模型,促使農民工發生流動的主要原因是城鄉預期收入差異。農民工流動的過程中,在城鄉預期收益差距很大的前提下基本呈正向流動進入城市,但在流入地與流出地的預期收益差距縮小的情況下,農民工的流向就可能出現回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從事農業生產的預期收益不斷提高,進城務工的收益持續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下,鄉村日益上升的比較利益就成為農民工回流返鄉的強大拉力,農民工必然選擇返鄉,大規模回流的現象就會出現。
(二)農民工回流的主要推力因素
農民工在城市比較利益降低,城市融入遇阻,社會地位不高,生存發展成本較高,生活幸福感不強,是其回流的主要推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農民工流入地的大城市產業去產能、調結構,經濟發展方式發生轉變,原本吸納農民工就業的主要企業崗位減少,導致農民工在務工城市的就業機會減少,立足城市難度加大。同時,由于城市住房、社會保障、子女教育、比較收入、生活成本等因素使得農民工融入城市難度加大,生活幸福感降低,從而削弱了城市認同度。這些在流入地影響農民工發展和融入的系列因素,成為農民工回流的主要推力[3]。
三、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民工回流應對建議
第一,認清并重視農民工回流的積極影響。農民工回流,尤其是返鄉創業,對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具有積極意義。回流農民工返鄉創業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本、物質資本與社會資本,成為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這主要表現在:首先,有助于改變農村原來比較單一的經濟結構。在返鄉創業者的示范和帶動下,本地農民會受其影響而轉向非農產業,如養殖、運輸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對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有明顯推動作用。其次,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大部分回流農民工創業從事的是非農產業或養殖業,同單純的種植業相比,非農產業能給農民帶來較高的收益。最后,有利于改變農村面貌。回流農民工相較于未外出的農民,思想更開放,更具開拓和創新精神,是現代文明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傳播者,回流農民工將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帶回農村,能極大推動鄉風文明的進程。
第二,培育回流農民工的主人翁意識。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主動回流和永久性回流農民工將呈持續增加趨勢。對回流地區來說,要讓農民工回得來、留得住、融得進,需要創造更多的積極條件,提供更好的保障服務,培育回流農民工的主人翁意識,讓回流農民工愿意留下來、融進去。回流農民工的主人翁意識來自鄉村社會對回流農民工的認可接納和回流農民工自身對回流地的認同。這個過程是雙向互動的: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供政策、資金、信息等服務手段,便于回流農民工就業創業;另一方面,回流農民工也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在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發展前景和重要作用,增強主人翁責任感,積極投身鄉村建設。政府和大眾媒體也要大力宣傳回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作用和對鄉村建設的重要貢獻,樹立回流農民工的典型,逐步增強鄉村社會對回流農民工的認同和接納,讓他們盡快找到歸屬感,以強烈的主人翁意識積極投身鄉村振興。
第三,鼓勵支持回流農民工創業。較多的創業機會、利好的創業政策、廣闊的創業空間,是高素質農民工回得來、留得下的必要保證,吸引農民工回流最主要的因素來自于利好的發展機會。地方政府應立足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高度,系統設計頂層制度,在公共財政投入、政策的制定實施、企業社區積極性的調動、觀念的更新引導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營造自上而下為農民工提供創業支持的大氣候,形成回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良好大環境,為回流農民工就業創業提供便利和支持。地方政府應該把回流農民工問題納入責任范圍,制定系列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從加大信貸傾斜、稅費減免、技術培訓、員工招聘等方面入手,為農民工回流創業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保障,營造重視和支持回流農民工創業的大氛圍,增強他們返鄉創業、建設家鄉的積極性主動性。
第四,保障回流農民工基本權益。要使回流農民工在回流地留得久、扎下根,必須保證他們的基本權益能夠得到維護。回流農民工受城市文明熏陶及自身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權利意識較強,基本權益能否被保障,直接關系他們對回流地的認同。回流地要在制度、政策、資金、設施等方面關注回流農民工個體和家庭的社會保障、醫療服務、子女教育等問題,回流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積極主動提供便利條件,確保順利解決回流農民工從務工城市到回流地的養老保險和子女教育等問題的轉移接續,確保回流農民工基本權益得到保障,消除其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安心在鄉村就業創業、扎根發展。回流地村委會和社區應該將回流農民工作為自己的重點工作對象之一,特別關注回流農民工,在農民工回流后的關鍵階段,可嘗試成立臨時機構、安排專門工作人員、重點解決回流農民工急需或突出的問題,使回流農民工實現安居樂業、融入發展。
第五,增強回流農民工對鄉村社會的認同感。回流農民工的根在鄉村,他們的親人也在鄉村,對鄉村社會和文化有天然的認同感,但這并不意味回流農民工自然能夠高度認同進而深度融入回流地。農民工在外務工生活,受城市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熏陶影響,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想方式等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回流到鄉村,對原本熟悉的鄉村社會和文化會存在不認同的現象以及再認同的過程。文化認同是回流農民工徹底回歸鄉村、融入鄉村的根本,只有實現了文化認同,才能從價值觀念、行為規則、生活方式等方面認同和融入回流地的文化和生活。文化生活直接影響回流農民工對回流地的認同感,繼而影響他們能否永久性回流。回流地應根據回流農民工的數量、特點和文化需求,優化配置文化設施和服務,盡快構建服務回流農民工的文化服務平臺,村委會和居委會應提高面向回流農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適時開展群眾文體活動,促進回流農民工與原有農民之間的社會交往、文化交流,推動回流農民工盡快認同和融入回流的鄉村。
參考文獻:
[1]? 王翌,劉維佳.西部農民工回流與回歸現象淺析[J].技術與市場,2007,(4):90.
[2]? 劉錚.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現實悖論——“農民工回流”的成因及效應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27.
[3]? 李家祥.進城農民逆向回流及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兼與拉美城市化相比較[J].求實,2007,(1):88-89.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return of migrant workers is increasing,and the return of migrant workers also presents different types and states.According to the return time,it can be divided into permanent return and temporary return,active return and passive return according to the return intention,and return farming and return working according to the occupation after return.There are various and complex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turn of migrant workers,among which the outflow thrust and inflow pull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factor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we should fully recogniz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return of migrant workers.We should cultivate the sense of ownership of the return of migrant workers,encourage and support the return of migrant worker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protect the basic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return of migrant workers,and enhanc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return of migrant workers to the rural society,so as to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return of migrant workers;morphological classiflcation;influencing factors;coping with suggestions
[責任編輯 文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