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近期,一個被眾多網友神評論和媒體多番報道的“文化輸出”,登上了話題熱搜榜:#痰盂的另一種用途##中國痰盂在亞馬遜賣60多美元#,原因是亞馬遜一賣家將中國傳統痰盂稱為經典中國古董、工藝品售價61.96美元(約人民幣400元)。
產品介紹是這樣的:1960年代中國傳統果籃,中國古董,廚房餐桌裝飾品,搪瓷碗,水果/蔬菜/農產品籃子……這款“古董藝術果籃”,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幸福生活的象征。它不僅適合你自己的家,還適合作為親朋好友喬遷或婚禮的禮品。
這到底是神秘的文化力量輸出,還是某賣家的惡作劇?本著業界良心,必須扒一扒這波騷操作背后的故事。
痰盂的另一種用途
消息一出,著實令國人有些震驚和尷尬,筆者看完也是滿屏的不適。
冰鎮葡萄酒的容器、啤酒的缸子、水果盤……不得不說歪果仁刷新國人三觀的做法實在“出圈”。熱心網友(吃瓜群眾)更使用P圖大法拓展了“古董藝術果籃”的其他用途:裝法棍和牛奶。
雖然國內網友熱心留言澄清它的真實用途,不過卻沒有阻礙外國人對這個“傳統果籃”的熱情,甚至有外國買家一本正經地求助,詢問這個“傳統果籃”能不能用來吃面條。是的,你我熟知的痰盂,搖身一變成為了外國人備受追捧的古董器皿,看著里面放的面包和紅酒,你是不是隔著屏幕也能感受到內味兒……其實,雙喜痰盂、雙喜杯、雙喜盆、雙喜保溫水瓶,雙喜被套、枕巾,各種大紅色的日用品,是20世紀60-80年代最潮流的結婚套件。
一時間,許多賣家也取到了“真經”:拋開中國觀念去看待產品,利用文化差異去投其所好,一定有賺頭。下一步可以計劃去亞馬遜上賣嗩吶、賣蒲扇了。經濟學中有一個詞語叫“信息不對稱”,說的是在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而那些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往往在交易中占據比較有利的地位。自古以來能賺大錢的,都必須掌握信息差。
隔著大洋彼岸,誰知道因為世界文化差異,老外還會產生怎樣大膽的想法呢。
鬧劇還是文化輸出?這樣操作不止一回
最終,不斷的吐槽和投訴,使得這款號稱“古董藝術果籃”的痰盂,從北美亞馬遜上被下架了,只在微博上留下了超過1.3億的閱讀和1.6萬的討論。
沒想到2021年了,還會有如此巨大的信息差!
雖說這件事讓中國網友看完后感到不可思議,但類似這樣的“事件”其實還有許多,比如中國傳統的燒紙扎和冥幣民俗在國外,也是令人忍俊不禁,但也引人深思。
“紙扎”登上了巴黎設計周
一般提起“紙扎”,我們下意識地會覺得忌諱,因為“紙扎”本身就起源于喪俗。但“紙扎”漂洋過海后卻成為了藝術品,并被奉入殿堂。
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only),曾舉辦了一個名為《極樂天堂》(Palace Paradis)的展覽,主角就是用作祭祀的傳統紙扎。除了傳統的紙扎樣式,在本次展覽中還出現很多新型紙扎,內容涵蓋了衣食住行,呼應的時代潮流,如法拉利現代跑車,還有與原型相仿的名牌手提包、珠寶、晚禮服等。
一些法國人在看過《極樂天堂》展覽后,都表示很訝異:“怎么能用紙張將房子、物件做得這么像,而且最后是要燒掉,送給自己逝去的親人朋友,并相信這樣可以帶給往生者如同在人間時享受的樂趣,甚至是一圓在世時未盡的心愿。”對他們來說,這種行為藝術實在是太浪漫了。
再比如,201 5年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舉辦的“冥間超市”展(巴黎工藝設計師周),這些展品都是由德國藝術家沃爾夫岡夏普在中國南方進行調查的時候收集的。展品陳列起來,漫步其間,就像在真正的超市里散步一樣。
觀展的外國人對中國人對于陰間的迷信和紙文化的誕生概念感到十分驚奇:“中國人在對于去陰間的這一個概念上面,發展出來了獨特的紙文化藝術。”根據當地媒體的報道,這個展覽是“史上最受死者歡迎第一名”的展覽。
“紙扎”不應該僅僅是摻雜宗教和死亡色彩的祭祀品,它還應該被視作擁有無限創作可能性的民間藝術。從這個角度來理解,令國人忌諱的“紙扎”在國外,還真成了一項不錯的文化輸出。
中國冥幣幫老外實現財務自由
如果說“紙扎”作為一門民間藝術被海外所傳揚,筆者還是能接受的。但是冥幣的“國潮”實在有點迷惑了。我猜閻王爺也想不到自己的陰間業務都走向國際化了。據數據顯示,世界各地的買家均有采購中國的祭祀用品,不僅有埃及、毛里求斯的買家,還有來自美國、意大利、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買家。
美國人類學家柏燁(C.Fred Blake)還以田野調查的方式開始了對紙錢的研究,最后著成了《燒錢》一書,成為研究中國民間信仰問題的重要參考書目。
冥幣是陰問的硬通貨,概念絕對100%中國制造。隨著海外用戶需求增加,老外紛紛推出了屬于自己國家的冥幣。
看來,冥幣在國外的流行,也算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輸出了。
低俗文化輸出什么時候能止步?
對于這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國痰盂走紅亞馬遜”事件,咱們國人除了吃瓜以外,還剩下什么?
痰盂、紙扎、冥幣,不能全說是負面的,但站在文化輸出的角度,這絕對是存在爭議的。反映的是我們部分國人在缺失文化自信的心理下混淆了“文化傳播”與“文化輸出”的內涵。
究竟什么是文化輸出?比如美國,其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輸出一直影響著全世界,從漫威的英雄聯盟系列到迪土尼、從好萊塢大片到NBA……既輸出了美國的價值觀,也宣傳了美國的文化,同時這些文化輸出還收割著巨量的金錢。
近些年,文化輸出也在中國流行起來,“Made in China”“中國風”“中華文化”等詞條正走向世界。對于外國人來說,中國功夫、孔子、漢服,乃至表情包、TikTok、李子柒等都伴隨著相關文藝作品和對外交流而廣為人知。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輸出都是主動為之,有些傳統習俗,竟也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海外流行起來……
試想,如果我們主動多輸出譬如中國十大國粹(書法、武術、中醫、京劇、漢服、茶道、瓷器、圍棋、剪紙、刺繡)這類型優秀的傳統文化,那些劣質的傳統文化是否就可以被驅逐了呢?
痰盂縱然能得到部分國外友人的欣賞,但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能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在筆者看來,“痰盂的另一種用途”實在算不上是真正的文化輸出,而更多是一種利用文化差異、信息差的投機行為,多少帶著點媚俗的意味。該商品最終被當做惡作劇違規操作被投訴下架,便是最好的證明。
文化輸出的最終概念是讓別人認同你,喜歡你,羨慕你,模仿你,甚至想成為你。我們常說,提升文化自信,其實重點是提升文化內涵、提高軟實力輸出,而不是盲目提升自信。這樣,才能贏得更廣泛的文化認同。真正的文化自信應該建立在用高質量的而非低俗、媚俗的文化傳播上。
想想80后、90后一代是如何被西方個人英雄主義所打動的,我們今天就可以同樣甚至以更多元化的方式來傳播中華文化。網友們就不要一直把眼光留在吃瓜層面了,如何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一種輕松的方式傳播出去,用中國文化講中國故事,才是你我該思考的。
(編輯/余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