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楠
摘 要:《機械制圖》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基礎課。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枯燥,習慣對學生直接灌輸理論知識,并不能使學生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探討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尤為重要。本文以《三視圖的形成與投影規律》為例,從學生角度出發,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改革,達到提高課堂質量,實現有效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機械制圖 課堂教學 任務驅動教學
《機械制圖》是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的基礎課程,要求學生通過系統學習,能夠識讀和繪制中等復雜的機械圖樣,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具有實踐性。三視圖的投影規律是《機械制圖》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是學習正投影作圖的核心內容,也是為后續學習打基礎的關鍵一課。我所任教的班級是機械專業高一年級,學生理解領悟能力較好,因此只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要求,所以在機械制圖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一些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 課前準備微課,給學生補充立體幾何的基礎知識
學生掌握有關立體幾何知識是培養其空間想象能力的根本保障,學生初中階段已接觸正方體、長方體的幾何特征,但對三視圖的概念還不清晰,需設計激發。通過微課學習,提前預習新知,以便做到課上游刃有余。
2 情境教學法,先抓住學生眼球,并用動畫演示的方法進行突破
欣賞蘇軾的《題西林壁》,從詩中提煉出所隱含的制圖知識,其實觀察一個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這樣我們就得到關于視圖的一個概念。
3 實物教學與多媒體相結合
在教學中,巧手你來做,引導學生建立一個簡單而形象的三投影面體系,在動手制作中傳播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對三投影面體系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為下面分析三視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把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復雜空間視圖,用實物、模型、掛圖形象表示出來,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逐漸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力;用三維投影體系引導學生分析簡單的基本幾何體投影,觀察投影效果,三視圖就這樣在同學們腦海中建立了。
4 任務驅動法教學,優化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只有教師講,沉悶的課堂教學最容易使學生疲倦,也是最缺乏思維和積極性的一種教學,教學效果極差,教師應該營造一種愉快的氛圍,如小組協作學習,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使學生在一種積極主動氛圍中學習,各小組派代表分享討論成果,教師再總結發言,將三視圖的名稱及位置關系形成于文字,以順口溜形式展現出來,便于記憶。通過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知識得到自主構建,明白知識來源于實踐。我發現“三等”關系的難點在于“寬相等”這個關系上,我讓學生在俯、左視圖間用圓弧連接起來,并將其比喻成跑道,因為不管是在直線或轉彎處,道寬是一致的,這就為學生提供了一條關于“寬相等”的思維通道,從而突破難點。
5 在教學過程中設置適度的難關,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勇氣,增強自信
新課知識完成后,我準備了一個隨堂練習,設計了兩個題目,以競賽答題的形式進行。題目一,為了加深學生對三視圖投影規律的認識;題目二,為了增強學生平面圖形與立體間思維轉換。做到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充分調動學習興趣。
6 “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引領”的教學理念,更充分的將“教、學、做”融為一體
三視圖的畫法是個操作技能,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操作技能認知需要教師準確示范然后學生思考、模仿、練習直至熟練,教師邊作圖邊強調作圖的規范性。然后學生練習,分發任務卡。
(1)學生分組。
(2)以團隊形式進行:要求一人畫圖,一人測量,一人上臺講解,兩人畫草圖。
(3)分發教具:要求根據教具實際尺寸,按比例進行畫三視圖。
(4)由學生進行具體操作。
教師展示結果進行評價,對學生圖紙不足之處加以指導改正。
通過對中職《機械制圖》的一堂課里教學的不斷改進,真正的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并將信息技術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充分的調動豐富的課堂資源,如;教材、圖片、模型、動畫、軟件等素材。就部分內容而言,學生很難達到理想效果,諸如三視圖的繪制,短暫的課堂時間無法得到充分鍛煉,想要提高繪圖能力,需利用習題課時間,使學生達到更理想的狀態。
東光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省滄州市 0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