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
據統計,現行統編版教材相對蘇教版教材而言,生字數量有所增加,更加強調了學生識字的重要性。然而,這對于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挑戰。由于識字教學主要面向低中年級學生展開,這些學生年齡小,尚未形成完整的邏輯思維,無法對漢字進行精準記憶。很多學生認為識字學習枯燥無味,對于難寫的、易混淆的生字容易出現“學得快,忘得快”、“搞不清”的情況,因而對識字課堂產生厭煩心理,使識字教學陷入阻礙。
因此,基于兒童本位,選擇適切、有趣的識字教學策略,對易錯、易混淆的字能采用一些生動有趣的識字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識字、辨字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1 基于兒童認知特點,形象化辨字
形象思維在低年級學生識字的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相對于識記枯燥的漢字,他們更喜歡觀察圖片。而漢字是有根的,究其根本,探索源頭,不僅可以領略古人造字的智慧,還可以增加學生對字形字義的理解。綜合以上漢字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時,把抽象的生字形象化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買”和“賣”是統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青蛙賣泥塘》一課中的生字。這兩個生字都是會意字,在生活中使用率很高,但是學生仍然區分不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出示“買”的篆文,讓學生猜一猜,學生通過觀察不難發現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上面的部分像一張“網”,下面是“貝”,學生知道“貝”在古代就是錢幣。此時,教師點撥“那拿著一網兜的錢幣去干什么呢?”學生在點撥之后便會明白是去“買東西”。這時,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這個字就是“買”。接著,補充說明:“在古代,這個字可以同時表示買進、賣出,由于使用時不方便,就創造了一個新字‘賣加以區分”。接著出示“賣”的篆文,學生觀察后便會驚喜地發現,“賣”的篆文比“買”上面多了一個“出”字。通過觀察篆文的字形引導學生由生字的外在形象感知內在含義,不僅能幫助學生正確區分兩個容易混淆的形近字,還能增強學生的識記能力,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探究興趣。
四年級統編教材中出現了“即”和“既”兩個生字,學生經常搞不清兩個字的用法,因而出現“立既”、“既使”、“一如即往”等錯誤寫法。其實,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出示兩個生字的甲骨文,稍加點撥,學生就能理解區分了。
“即”和“既”的甲骨文,學生觀察發現,左邊都是一個盛滿食物的器皿,右邊都是一個人,但是人的形態不同。“即”右邊的人面向食物器皿,頭部向前看著食物,顯然還沒有吃飯,表示即將吃飯;“既”右邊的人肚子圓鼓鼓的,顯然已經吃完飯了,表示進食完畢。由此,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即”表示事情還沒有發生,可組成“即將”、“即使”、“立即”等詞語;“既”表示事情已經發生,可組成“既然”、“一如既往”等詞語。學生明白之后,每次下筆前想一想,錯誤自然就少了。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發現,漢字最大的特點就是表意性。因此,在教學這類生字時,教師可以嘗試給學生留下想象與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在課后能自主根據這一特點,去探究會意字的古文字,以形象化的方式高效識記生字。
2 基于兒童情感認同,情趣化辨字
教學生字時,教師需要站在兒童立場,找準切入點,在價值認同處、情感共鳴出點燃學生思想的火花,將識字轉化為學生自覺自愿的認識,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這樣的記憶才更加深刻。
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課文《爬天都峰》中有一個生字“辮”。“辮”字跟“辯”、“辨”、“瓣”三個字的字形相近,學生很容易混淆。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觀察這四個字的異同,明白這四個字都是左中右結構,左右兩邊都一樣,中間不同。然后給學生講解每個字的意思:“辮”字中間是“絲”,本義是編織;“辯”字中間的言字旁說明與言語有關,本義是爭論、辯論;“辨”字中間的字形由“刀”演變而來,本義是判別、區分;“瓣”字中間是“瓜”,本義是瓜類的籽。最后,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創編順口溜:中間有絲扎辮子,中間有言來爭辯,中間點撇細分辨,中間瓜果開花瓣。相信只要記牢了這首順口溜,以后不管看到這其中的哪一個字,學生都能對字義和寫法了然于胸。
3 基于兒童識字環境,生活中辨字
生活是天然的識字課堂。教師應該立足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學生積累漢字。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出現了生字“奧”,抄寫時,很多學生出現了錯誤,多加了一橫,但是一個平時識記狀況較差的孩子反而沒有出錯,追問后學生表示,“奧利奧”是他最愛吃的餅干。原來,這個學生早就在吃餅干的時候記住了“奧”的字形。這樣的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識字過程一定是愉快的,識字效果也一定是深刻的。
其實,部編版教材語文園地中“識字加油站”欄目的增設早已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教室里的課程表、廣場上的標語橫幅、商場內的廣告招牌、馬路上的汽車站牌、飯店里的菜單等都可以加以利用,成為學生識字的秘密武器。為此,教師可以號召家長利用逛街、購物、游玩等時機,教孩子認識食品、玩具、傳單等上的名稱,日積月累,學生不知不覺就增加了識字量。還可以引導家長做個有心人,啟發學生到商場、超市、公園和廣場等公共場合中認識漢字,從商標、包裝、報刊、書籍中尋找錯別字,并剪下來保存。然后,教師組織學生以“尋找和糾正錯別字”為主題制作剪報,進行成果展覽。學生自己想、自己寫、自己做,不僅認識許多漢字,而且能培養動手動腦的操作能力,成就感倍增。
總之,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兒童視角,遵循兒童的成長規律,用心捕捉每個漢字的特點,選擇適切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自主辨字、識字的積極性。如此,對學生而言,識字就不再是繁瑣的任務,而是一種樂趣。
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第一小學 (江蘇省無錫市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