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潔玫
(華僑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泉州362021)
醫療資源是區域發展的基礎性公共服務資源,其數量、質量與空間分布情況直接關系到人民身體健康的保障[1]。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2]。“公共設施與基礎服務均等化”在此背景下對醫療資源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成為必然趨勢[3]。要使不同區域的居民享受相對均衡的醫療資源,首要任務就是在整合現有醫療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布局、完善科學配置,實現醫療與居住空間的協同發展,切實保障公民身體健康,提升國家發展水平。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于醫療與居住空間的研究多關注于醫療空間布局特征[4]、空 間 布 局 優 化[5]、服 務 水 平[6]、布 局 公 平性[7]和空間可達性[8]等方面,而對于兩者的協同研究則相對較少,同時也缺乏城市群視角下的研究。近年來其他城市空間的研究可提供思路借鑒,如休閑與居住空間協同關系研究[9]、居住與公共服務設施協調性研究[10]等。信息時代,城市大數據的空間分析技術正不斷融入傳統研究領域[11],在大數據背景下挖掘POI 數據可獲取包含名稱、坐標、位置、歸屬地在內的地理空間信息資料,有助于充實多源數據在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的協同發展層面理論與實踐研究[12]。
本文基于系統協同理論,運用POI 數據,通過ArcGIS軟件方法對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的協同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二者協同發展的未來方向。
閩三角城市群[13]位于福建省的東南部,地處23°33′20″—25°56′45″E、116°53′21″—119°01′38″N的沿海區域,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19 個城市群中海峽西岸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素有“閩南金三角”[14]之稱。本文的研究區域從行政區劃上包括廈門市、泉州市和漳州市3 個設區市。

圖1 閩三角城市群區位
根據醫療空間[15]與居住空間[16]的概念內涵,將醫療資源與居住場所的用地空間簡稱為“醫療與居住空間”,兩者均為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以2020 年百度地圖POI數據作為研究數據來源,借助由百度地圖開放平臺提供的地點檢索服務,從19個大類中提取醫療資源和居住場所的相關類型作為檢索字段,按照經緯度范圍獲取到閩三角城市群所有醫療與居住空間類型的POI數據。對這些數據進行去重、篩選和匹配,最終獲得研究所需的醫療與居住空間POI數據點分別為7257 個和45972 個。福建省行政區劃數據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網站提供的行政邊界shp.文件。
運用ArcGIS 軟件的空間分析方法可以對地理空間數據進行分析。對于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的研究主要使用標準差橢圓方法,獲取中心點(CenterX,CenterY)、偏角(Rotation)、長軸(XStdDist)、短軸(YStdDist)等 數 據[17],使 用 平 均 最 近 鄰 方 法(Average Nearest Neighbor)獲得最近鄰比率(R)確定要素分布屬于離散類型(R >1)、隨機類型(R =1)或是集聚類型(R <1)[18];使用核密度方法確定研究的搜索半徑為3km并作出相應核密度圖[19];使用緩沖區方法,按照居民步行1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生活圈,分別對閩三角城市群4 種醫療空間類型和居住空間建立100m、300m、500m、1000m、2000m和3000m的緩沖區域,進而通過空間連接統計各緩沖區內醫療與居住空間分布總量。
將POI數據導入ArcGIS 軟件,通過對標準差橢圓工具包的調用,得到閩三角城市群行政區劃、醫療與居住空間分布趨勢的結果,提取標準差橢圓的相關參數指標(表1)。

表1 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標準差橢圓指標
依據表1,作以下分析:①基于閩三角城市群整體分析可知,醫療與居住具有較為一致的空間分布協同性,兩者中心點和偏角的鄰近度均高。從長短軸的數據可知,醫療分布范圍整體大于居住空間。相較于行政區劃空間來看,閩三角醫療與居住空間整體相對更靠東部。②基于閩三角城市群內部分析可知。綜合比較空間中心、長短軸與偏角,泉州市醫療與居住的空間分布協同性最高;廈門市醫療與居住空間中心點十分鄰近,然而偏角卻具有極大差異,居住的發展方向趨于東西方向,而醫療空間則趨于南北方向;漳州市醫療與居住空間發展方向趨于一致,但中心點有偏差,醫療空間相對更靠近北部。③基于閩三角城市群內部與整體的對比分析可知,廈泉漳3 市各自有明確的空間分布中心,其中廈門市的醫療與居住空間分布中心與閩三角的鄰近度最高,泉州市次之,漳州市最遠。閩三角城市群整體和廈門市、泉州市均呈現醫療空間短軸范圍大于居住空間,而漳州市的居住空間則相對離散范圍更大。從偏角數據看,閩三角城市群整體與內部呈現各自發展趨勢,雖然發展方向各不相同,但是廈門市、漳州市與城市群整體尚有近似,泉州市卻具有很強的發展獨特性,各類空間的分布軸線甚至呈現垂直于城市群整體的發展趨勢。
本文使用ArcGIS軟件,分別對閩三角城市群整體與內部3 個城市各自的醫療與居住空間數據進行了測算,最終得到的結果見表2。從表2 可見,閩三角城市群整體與內部的醫療與居住空間平均最近鄰分析結果中,Z得分的絕對值均大于2.58,P 值均小于0.01,說明置信水平均達到99%。最近鄰比率均小于1,說明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均呈現顯著的集聚特征。

表2 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平均最近鄰分析表
通過平均最近鄰距離、最近鄰比率兩個指標作以下分析:①基于相同空間類型的橫向比較可知,醫療空間與居住空間的集聚程度排序均為廈門市<泉州市<閩三角城市群<漳州市。②基于不同空間類型的縱向比較可知,無論是閩三角城市群整體,還是內部廈泉漳3 個城市個體,均呈現醫療空間集聚程度<居住空間集聚程度。③基于綜合分析可知,醫療與居住空間最近鄰比率的差異程度由大到小排序為廈門市>漳州市>閩三角城市群>泉州市,由此可推斷泉州市兩者空間集聚協同性最高,廈門市和漳州市則低于閩三角城市群平均水平。
本文使用ArcGIS 軟件分別對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進行了核密度測算,并通過Natural Breaks(Jenks)方法劃分為5 個級別(圖2)。
依據圖2,作以下分析:①基于醫療空間核密度分析可知,閩三角城市群呈現“三極+多中心+擴展”態勢。“三極”分別位于廈門市的思明區與湖里區交接區域、泉州市的鯉城區與豐澤區交接區域、漳州市的薌城區與龍文區交接區域;“多中心”尚未構成“極”,“擴展”主要表現為泉州市的“鯉城豐澤組團+近擴晉江+遠擴石獅”,廈門市的“思明湖里組團+近擴集美+遠擴同安”,漳州市的“薌城龍文組團+近擴龍海+遠擴漳浦”。②基于居住空間核密度分析可知,閩三角城市群呈現“四大極+四小極+融合”態勢。“四大極”中有3 個都位于泉州市,分別是鯉城豐澤組團、晉江市和石獅市,另一個則是位于廈門市的思明湖里組團。“四小極”雖然未達到一定規模級別,但是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由于閩三角城市群居住空間的整體規模體量較大,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融合”,如廈門市的“思明湖里組團+融合海滄集美”、泉州市的“鯉城豐澤組團+融合晉江石獅”。③基于醫療與居住空間的核密度比較可知,閩三角城市群宏觀層面上,醫療與居住具有相當程度的空間密度協同一致性,密度中心點均處于廈泉漳3 市的核心區域。廈門市和漳州市在醫療方面通過龍海市的連接,有更加趨同的趨勢,泉州市則更關注區域內部的聯系。廈門市和泉州市在居住方面通過翔安區和南安市的承接,也呈現逐步趨同,漳州市雖趨向于廈門市,但龍海市和長泰縣發展力度不足,南北兩路均未融合成功。

圖2 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核密度
使用ArcGIS軟件進行相交分析,以醫療空間距離范圍為橫坐標,按照不同緩沖間隔,統計出在醫療空間不同緩沖距離內的居住空間總量數據,進而得出隨著醫療空間距離變化而產生的居住空間數量分布特征變化情況。相對距離越近,則便利程度越高,由此可以衡量出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便利協同程度(圖3)。

圖3 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便利協同圖
依據圖3,作以下分析:①基于閩三角城市群整體分析可知,居住空間的覆蓋程度隨著與醫療空間距離的增大,呈現先增高后降低的變化趨勢,城市群整體醫療空間對居住空間的服務便利度很高;從增速上看,自500m范圍開始,醫療與居住空間的便利協同程度從37.48%下降至11.24%,并在2000m 和3000m范圍進一步下降到8.32%和3.08%。②基于閩三角城市群內部分析可知:廈門市與泉州市醫療空間對居住空間的服務量遠高于漳州市,泉州市的便利協同程度則最高;距離醫療空間500m 范圍內廈門市的居住空間總體覆蓋率持續低于泉州市和漳州市。從增速上看,漳州市從500m 范圍開始增速小于10%,泉州市在2000m 范圍開始增速下滑至5.31%,廈門市直到3000m 范圍之前均保持著11%的增速。③基于閩三角城市群內部與整體的對比分析可知,兩者在醫療與居住空間便利協同程度變化趨勢上具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泉州市的變化特征與閩三角城市群一致性最高,均是自1000m 范圍以后開始劇烈減少,而在1000m 范圍內的居住空間覆蓋度已經高達92%以上。廈門市醫療空間的覆蓋范圍更持久和寬泛,較為均勻地給不同距離范圍內的居住空間予以服務,但從便利度上優勢不及泉州市;漳州市的醫療空間則僅有助于滿足300m 范圍內的居住空間,300m范圍之外的便利協同性大大減弱。
從對廈門市的協同分析可知:①醫療與居住空間分布方向上具有強不一致性,但醫療與行政區劃空間方向上一致度高,三者相交部分主要位于廈門島內的思明區、湖里區和島外集美區的大部。②廈門市醫療與居住空間的集聚程度均較低,且兩者之間差異較大。③醫療空間與居住空間的核密度中心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居住空間較為密集的海滄區、同安區與翔安區,醫療空間卻相對不足。④由廈門市醫療與居住空間的便利協同性可知,主要特點是300m范圍內便捷度很高,同時能做到不同距離范圍覆蓋的相對均衡。綜上,廈門市醫療與居住空間基礎條件優越,島內的醫療與居住空間協同水平高,目前也在致力于區域內部的資源協調。未來協同發展的要務在于增強對島外特別是距離本島距離較遠的海滄區、同安區與翔安區的醫療資源供應,加大醫療設施的投建力度。
從對泉州市的協同分析可知:①醫療與居住空間分布上具有強一致性,居住與行政區劃空間方向上一致度極高,三者相交部分包含泉州市主城區的鯉城區與豐澤區全部,以及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大部。②泉州市醫療與居住空間的集聚程度適中,且兩者之間差異最小。③醫療與居住空間的核密度中心均處在“鯉城豐澤組團+融合晉江石獅”區域,但最為核心的醫療空間仍集中在主城區內部。④泉州市醫療與居住空間的便利協同程度則最高,能在1000m 范圍內滿足92%居住空間的醫療需求。綜上,泉州市醫療與居住空間的綜合協同程度很高,各方面發展均衡,注重區域內部的資源整合,特別是有晉江市與石獅市高于一般縣級市的醫療資源優勢加成。未來協同發展的重點在于進一步打通市縣醫療與居住空間的壁壘,提升優化縣域醫療水平,提高區域綜合優勢。
從對漳州市的協同分析可知:①醫療與居住空間分布上的一致性最強,居住空間與行政區劃空間方向一致度也很高,三者相交部分包含漳州市主城區的龍文區全部和薌城區、龍海市、漳浦縣大部。②漳州市醫療與居住空間的集聚程度最高,且兩者之間差異小于廈門市。③醫療空間與居住空間的核密度中心范圍很小,處在“薌城龍文組團”區域,且基本未能與區域內其他市縣形成有效連接。④漳州市醫療與居住空間的便利協同程度較低,500m范圍之外基本無法提供有效醫療資源服務,縣級市更是存在大量醫療空間無法覆蓋區域。綜上,漳州市存在“強主城+弱縣市”態勢,主城區的醫療資源具有優勢組團效應,甚至超過居住空間范圍,而其他縣市則根本不具有醫療優勢,距離較遠的華安縣與東山縣甚至沒有基本的醫療空間中心。未來協同發展的重點在于補短板,盡快縮減區域醫療資源的不均衡,給予貧困和邊遠縣市必要的醫療支援。
從對廈門市和泉州市的綜合協同分析可知:①兩者的醫療空間分布方向具有較大差異性,且均低于城市群整體的集聚水平,核密度中心距離較遠且缺乏連接性,未來應加大對兩市相接城區的醫療投建。②兩者的居住空間方向分布差距小于醫療空間,在廈門市的翔安區、南安區和泉州市的晉江市、石獅市目前已經形成尚未完全條帶化的散點,未來可望成為兩市核密度中心的連接鏈條,有效促進閩三角城市群居住空間大組團的形成。③兩者醫療與居住空間的協同指數均在高水平,且便利協同程度均高,泉州市各個層面都能夠與廈門市并駕齊驅,甚至在300m范圍內具有絕對優勢,這是兩市協作發力的基礎,也是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協同發展的有利條件。
從對廈門市和漳州市的綜合協同分析可知:①兩者的醫療空間分布方向具有極高的一致性,同時兩市的醫療核密度中心鄰近度遠高于泉州市,且漳州市的龍文區、龍海市和廈門市的海滄區、集美區已形成連接散點,漳州市的醫療資源集聚程度最高且靠近廈門市,未來應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促進閩三角城市群醫療空間大組團的初步形成。②兩者的居住空間分布方向差異性大于醫療空間,漳州市居住空間體量目前仍偏小,無法與廈泉兩市匹配。③兩者的醫療與居住空間協同程度不相符,漳州市無論從便利性或超前性均處于弱勢,其整體發展不足是制約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協同發展的短板。
從對閩三角城市群整體的綜合協同分析可知:①目前城市群整體并未形成強有力的醫療與居住空間大組團,同時城市之間醫療資源的分布仍不均衡,未來對零星散點的統籌配置與條帶化推進將有效促進醫療資源共享局面的發展,從而為實現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資源配置均衡化提供助力,并進一步推動城市群居住空間的集聚效應。②閩三角城市群整體的醫療與居住空間便利協同程度仍有待提高,這一方面需要加強城市內部醫療服務圈的建設,另一方面也需要考慮增加跨城醫療資源共享的醫療服務圈建設,對于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進一步合理布局,將幫助民眾獲取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醫療資源。③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協同發展的要點在于廈門市,重點在于怎樣協同廈門市與泉州市的居住空間優勢、廈門市與漳州市的醫療空間優勢,難點在于如何同步協同城市內部與城市群整體醫療與居住空間發展。未來在這些方向的多領域協作與研究可為閩三角城市群醫療與居住空間協同發展的實踐工作提供保障,并將為城市群區域空間協同發展的理論研究提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