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繼峰 王緒寶
一、關鍵詞及主題釋義
黃河口。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口位于渤海和萊州灣的交匯處,地處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黃河口市,于1855年黃河斷流和改道形成。人們習慣將黃河入海口簡稱為黃河口,這是狹義上的;廣義上,它代指黃河三角洲或東營市,本文指后者。
紅色研學。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東營市擁有豐富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文章中的研究之旅稱為“研究性學習”,是一項學校活動,通過集體旅行和集中住宿,由各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它是學校教育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全球實踐教育的有效途徑。
課程化。《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化”的解釋:加在名字或形容詞之后構成動詞,表示轉化成某種性質或狀態,如丑化和綠化。據此,本文認為,課程化=化課程=轉變為或設置成課程=使其具有課程的特點和功能。
東營市勝利第三中學(簡稱勝利三中,下同)。
學校是一所普通高中,自2017年以來,在組織“尋根黃河口,傳承紅色魂”綜合實踐活動中,不斷對研學旅行進行課程化的提煉、界定和修訂,實踐出了可復制的紅色研學12345模式,該模式增強了紅色研學的生命力,提高了研學的系統性、規范性和科學性。
二、勝利三中黃河口紅色研學課程化12345模式
勝利三中紅色研學12345模式就是一個主題、兩個支撐、三個階段、四維評價、五項保障,它是勝利三中探索黃河口紅色研學課程化的路徑。
(一)一個主題
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共同確立紅色研學的育人目標,即: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工作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兩個支架
教育部等十一個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為課程設置提供了重點和保障。
1.勝利三中在選課走班等教育教學改革上的實踐就是基于其育人哲學的思索。理論上,學校有個雙向辯證的探討,即由上到下: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如何提供適合的教育—建立什么樣適應的課程;由下到上:建立什么樣適應的課程—如何提供適合的教育—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
2.《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了“四個以”的工作目標:因地制宜地開展研學旅行,以道德建設、人才培養、創新教育為根本目標;以預防為重,確保安全為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為目標;以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為突破口。
(三)三個階段
每個紅色研究課程分為三個階段:課程實施前、實施中和實施后,分別代表著準備階段(基礎階段)、落實階段(核心階段)、評價階段(總結階段)。
1.準備階段(基礎階段)三項基本工作
(1)將紅色研學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山東省普通高中現行的課程設置規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共8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必修6學分)和社會實踐(必修2學分);其中,研究性學習包括研究旅行、項目研究和項目;社會實踐包括軍事訓練和黨團活動。學校可以將研學旅行設置在高一階段開展,也可以設置在高一、高二兩個階段開展(各1學分)。東營市勝利第三中學統籌如表1:
(2)將紅色研學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及其課程目標整合。路線的主題和方法是防止研究人員走馬觀花和流于形式的兩個關鍵。如何從體驗、研究和教育中選擇主題和路徑,最大限度地發揮研學旅行的功能?勝利三中在設計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牛莊烈士祠研學課程時,年級主任和歷史、地理教師將研學線路與歷史、地理學科進行融合,一是規劃出最佳的研學路線,二是設置諸如以下這樣的問題:抗日戰爭初期,中共清河地委(黨委)機關由臨淄、鄒平、常山一帶遷至廣饒縣央上村,后來長期在牛莊、北隋一帶活動,請結合歷史材料,從地理角度解釋這一搬遷的可行性,并討論其必然性。
(3)確定課程資源和內容。紅色文化研學旅行關鍵在學不在游,為了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為了做到游中學和學中游兩者兼顧,課程資源和內容的確定就顯得重要。勝利三中有兩個策略,一是將東營紅色人物(如,顏世彬、延伯真、李耘生、劉良才、劉百貞等)、東營紅色事件(如,1924年9月全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中共壽(光)廣(饒)支部成立)和東營紅色遺址(如,新民主主義革命遺址82處,其他遺址13處,總數為95處)列入課程資源和課程內容。二是將東營市紅色文化建設成果列入課程資源和課程內容,包括:保護建設的革命遺址(如,全國第一個《共產黨宣言》紀念館及紅色劉集旅游區等)、打造的文藝精品(如,再現了中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廣饒劉集支部發展壯大歷程的三集電視紀錄片《世紀珍藏》等)、出版的紅色作品(如,《中共東營地方史》《烽煙滾滾唱英雄》《東營黨史人物》《紅色旅游概覽》《南下往事》《紅色印記——東營市革命遺址概覽》《八大組》等)。
2.落實階段(核心階段)
以勝利三中紅色研學課程設計及實施為例。高中研學旅行一般在高一學生中開展,研究性課程項目的重點是整體體驗、知識拓展、文化挖掘等。以黃河紅色旅游資源為例,設計高中紅色研究課程。
(1) 課程主題:在黃河口尋根,傳承紅魂。
(2) 課程簡介:加強紅色基因的傳承,通過扎根于非物質文化形式,如黃河提取物紅色文學和藝術,延續紅色文化。
(3) 課程目標:通過挖掘非物質紅色的形式資源,培養年輕人的紅色靈魂,傳承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為人生規劃和職業研究奠定基礎。
(4) 課程內容:“扎根黃河口,傳承紅色魂”之路設計四天三夜,具體安排見表2。
(5)課程實施。按“東營市勝利第三中學高一學生黃河口紅色研學課程方案”執行。
(四)四維評價
依據“東營市勝利第三中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分認定辦法”,學生若想取得紅色研學學分,需達到“個人評價合格+研學報告合格”,這就是所謂的四維評估模型。將匯總評估定義為“1”,過程評估定義為“3(1+1)”。“1”是評價學生研究性學習—研究性關系的結果。評價要素包括:研究問題的過程、方法、意義和價值;交換和展示研究材料(研究文件、研究報告、發明等)和成果。“3(1+1)”主要由三類評價主體補充:教師領導、導師和同伴。過程評價主要觀察和評價學生自身和他人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感受。具體包括:參與過程、學習態度、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完成工作(小組研究中的個人責任)和個人學習材料的積累,即文獻、學習經驗、研究方案、實驗方案作品、競賽、表演、實際操作等。評價過程分為檔案袋評價、問責制評價和民主評價。
(五)五項保障
(1)年級召開家長委員會會議,在充分達成共識基礎上,家長委員會參與制定活動方案并集體實施。
(2)家長委員會和學校一起通過實地考察、安全研判、資格審查來選定研學地點。
(3)組織所有年級的家長會議,與家長溝通研學意義、時間、路線、成本和費用、預防措施等,共同做好研學工作。
(4)確定陪同學生參加研學活動的人員。一般包括德育工作分管副校長、年級主任、年級全體班主任(研學班主任)、學科教師(研學導師)、每班1名家長(志愿者),主要職責是負責學生活動管理、安全保障、課程評價等。
(5)建立安全責任體系。學校做好出行前安全教育,負責確認師生必須購買意外傷害保險,與家長一起購買學校責任保險,并在負責開展研究旅行的企業或機構簽署安全責任書,以明確各方的安全責任。
學生在參與“尋根黃河口,傳承紅色魂”活動中,通過行走、感受、親歷、體驗、緬懷、聆聽、了解等形式,激蕩起愛國激情和民族精神,傳承黃河口兒女以天下為己任、不屈不撓的紅色革命基因,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也深切地體會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