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蘭
社會飛速發展、孩子接觸的信息繁雜以及其他因素,導致農村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低,尤其是留守兒童群體,他們在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等方面尤為薄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與學生自我保護方面的關聯性強,以課本教材為例,通過深挖教材,開展一系列活動,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農村小學高段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
一、緒論
(一)內涵的界定
自我保護是人的一種自發性行為,自我保護能力指的是人在社會中保存個體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它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護能力,等等。
在新課程標準中,依據學生的思維、情感、語言發展、心理特點等將小學分為三個學段,其中,小學5、6年級為第三學段——高段,小學5、6年級學生則為高段學生。
(二)研究背景
1.國家課改需要
國家提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以人為本”是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展作為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同時,它要求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遵守國家法律,這要求學生要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能夠適應生活。因此,教學要回歸生活,以真實的生活情境為出發點,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促使學生健康成長,最終引導孩子能夠適應社會生活。
2.學校社會發展需求
學校會宣傳特定的安全知識,但是由于學校的宣傳工作都比較大、寬,缺乏深入、細致的講解,學生在校期間遇到影響人身安全的事例時有發生,其中體育活動意外占比最高、校園暴力事件、校外安全事故等也普遍存在,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弱,只知道要保護自己,有自我保護的基本概念,但并不知道具體的自護措施,這足以說明學生迫切需要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學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是國家的公民。青少年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希望,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學生學會自我保護,學會珍愛生命,成為知法、懂法的人,幫助他們茁壯成長。
3.“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現狀
這是一門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它越來越受重視。從由其他教師兼任到現在由專職教師任教,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道德與法治”課程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調試自我心理狀態,最終能適應社會,能夠在生活中保護自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與學生自我保護方面的關聯性強,里面含有很多學生自我保護方面的內容,但是教材內容多為傳授性內容,學生感覺比較單調,教師需要拓展很多課外的知識或時政新聞等。另外,課堂更多還是采用填鴨式教學,這與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有些不符,孩子們還是喜歡有趣的事情,喜歡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感知抽象的知識。
(三)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閱、收集、摘錄有關小學生自我保護方面的書籍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資料,了解自我保護的相關內容,學習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以更好促進課題的實踐研究。
2.調查分析法
通過問卷星方式向有5、6年級學生的學校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們自我保護能力的現狀,查找問題,由此展開有針對性的研究活動。
3.行動研究法
實踐出真知,任何理論都是從實踐中得到。通過開展大量的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利用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自我保護能力。
二、學生自我保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校安全教育不夠深入
學校對學生雖有相關的安全教育,但是有時候受各種限制,教育偏重理論傳授型。對提高學生的自護意識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還不夠深入,無法有效運用于實際中,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學校能夠教授很多安全知識,但是有很多知識還需要社會和家庭的支持。
2.家庭對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未真正重視
在家里,家長一般更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在對孩子的安全方面雖有教育,但沒有實際的、細節上的教授。很多孩子在潛意識里還沒有較強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家長一般都只會叮囑自己孩子在學校要小心,要和同學好好相處,卻沒有告訴孩子如果在校園中遇到了校園欺凌或者暴力該怎么處理。孩子回到家中,父母最關心的都是學習,容易忽略對他們特殊時期的特殊安全教育。
3.學生自身保護意識薄弱
學生由于年齡小、與社會的接觸面小、生活經歷少,自我保護能力相對成人弱很多,即使思想上意識到要自我保護,但是行動上卻仍不知如何做。就像很多同學知道滅火器的使用,也知道在意外著火的時候可以使用滅火器,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滅火器的具體操作,不懂得滅火器使用的四步口訣:一搖,二對,三拔,四壓,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碰到意外著火時不能迅速做出反應,實施保護自己的行為。
三、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的措施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它對學生的影響巨大,教育面廣、涉及學生人數多,教學效率高,我們要充分發揮課堂和學校的主陣地作用,以課堂教學為主,其他方式輔助進行。
一是要采用多樣性和靈活性的教學方式。傳統的單一的以課堂講述為主的教學方式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經過不斷研究,我們發現一套適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模式——“課堂+”模式。這種模式能夠促進課堂教學與其他方面的融合,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教學時將課堂講授與線上、課堂與心理工作室、課堂與生活、課堂與主題活動相結合等,利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二是創新“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生主要聽老師講。隨著學生成長,思維越來越活躍,需要教師積極引導。結合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經過反復試驗和研討,我們摸索出一套符合學生、教學實際的校本課堂教學“四步三環”模式:第一步是呈現案例探真知;第二步是分析案例樹意識;第三步是拓展延伸提能力;第四步是實踐運用見行動。一堂好的“道德與法治”課需要經歷磨課、洗課、曬課三個環節。教學時由學生身邊的案例出發,進行分析、解說,這樣的導入環節學生十分感興趣,通過分析后,學生能夠在意識上有提高,經過一定的活動拓展延伸后,最終學生能在實踐中提升自我保護意識。磨課、洗課、曬課會讓道德課更加適合孩子們的認知,造就一堂成熟的課。
三是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內容作合理補充。在《道德與法治》學生用書中,自我保護方面的內容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拓展其他相關內容,以此對教材做補充,豐富自我保護能力的相關知識。
拓展補充的內容時,我們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要與自我保護能力密切相關。其次,要選擇與時俱進的新材料。最后,拓展內容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知識。
四是采用多種路徑相結合,提升整體效果。由單一的形式變為以下方式:
(1)混合式。在一件事情上,可以采取多種方式相結合。例如在講防溺水時,不單單采用老師說教的方式,還可以向學生播放圖片、視頻等給學生帶來視覺、感官的沖擊,讓他們意識到私自下水的危險,懂得怎樣預防溺水,當碰到這種情況時該怎么做,將意識內化為行動。
(2)組合式。同一主題,教師可采用課堂教學與線上活動相配合,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相結合等方法。如教師在課堂上教完一個知識點,但是覺得有的部分知識點還沒有講透徹,或者還想補充一些內容,這時候可以采用線上的方式繼續教學。老師講完課后,可以采用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以達到鞏固學習的效果。講安全標志時,教師講完后,可以設計“尋找身邊的安全標志”“設計并粘貼安全標志”等校外活動,深化效果。
(3)融合式。一種方式和另一種方式融合使用,達到更好的效果。如在學生學習自救等相關知識時,我們可以通過課堂的講解,然后再邀請專業人士現場演示,兩種方式融合使用,讓學生不僅從理論上提高安全意識,更能夠從動手操作中掌握自救技巧。
自我保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關系著青少年兒童的生命健康、身心和諧。祖國的未來在青年,民族的希望在青年。青少年兒童經過生命教育后,懂得生命的寶貴,學會珍愛生命,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利用多元手段,家、校、社會形成合力,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法律意識,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普通類一般課題“農村小學高段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的實踐研究——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PTYB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