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佩佩
在個人身心發展、人格建立的重要時期,對學生進行德育是極為必要的,將德育與智育并重,引導學生學習與繼承中華優良傳統文化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堅持的教學理念。
一、深度挖掘教材德育內容
互聯網上信息繁雜,在沒有成人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學生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诖?,在學生學習中積極滲透德育極為必要。學習是學生認識事物、了解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重要資源,講授古今中外的優秀名篇,使學生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精髓,豐富文化底蘊。
比如,四年級上冊的略讀課文《給予是快樂的》,部分學校教師不會過多講解,只是帶領學生閱讀幾遍后就進行后面的學習,并未充分發揮這篇課文的德育作用。這是一篇能很好地進行德育的文章,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根據題目的理解出發,設計問題——“什么是給予”,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談談對“給予”的理解;接著,再引導學生體會標題的深刻內涵,讓學生分別從貧困男孩與保羅的不同立場,感受保羅樂于助人的精神,體會貧困男孩對弟弟的愛等多種情感,而不再局限于某一種情感的體悟,使學生養成更加全面看待問題的良好習慣。并且,學生在閱讀中受主人公的影響,學習其精神品質,實現德育滲透。
二、利用課堂互動,注重情感熏陶
現今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人的寵愛下長大,自我意識較強,若缺乏正確的引導不利于學生人格健全發展。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說教為主,學生很難接受理解,在認同感不強的情況下德育無法正常開展。基于此,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教學時,需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通過課堂互動,增強與學生的情感,進一步了解學生心理需求,并針對學生的需求做教學調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比如,在課文《父愛之舟》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借助文章內容的梳理,總結文章三段式結構,再精讀文章中間的第二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跟著“小舟”的線索,在作者的回憶中通過平鋪直敘的語言,感受平靜的話語背后那份深沉的情感。在講授文章重點部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圍繞“父親”回憶了哪些事情,通過總結會發現作者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此時,教師再讓學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與爸爸發生的事情,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發散思維,調動自身生活經驗,更加能夠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感恩父母,學習愛父母、尊敬父母的美好品質。
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實物教具、PPT課件、實踐活動等形式,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這樣更加直觀且印象深刻,有利于德育的有效滲透。比如,在學習了《竹節人》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按照課文所說的具體操作步驟制作“竹節人”玩具。學生已經具備了動手能力,所以在制作玩具的過程中,教師無需過多干涉,直接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解讀進而自己動手操作,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身臨其境地感受制作玩具的樂趣。
三、借助課后作業滲透德育
基于家長在德育中未充分發揮其作用的現狀,教師可以通過親子作業形式,提高家長參與度,使學生將知識回歸生活,更好地應用于生活,從而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通過實踐可以增進其與家庭各成員間的感情,促進家庭和諧,確保學生更加開心健康地成長。
比如,在學習了某些經典著作的節選課文后,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與家長親子共同閱讀名著的課后作業,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確保閱讀的有效完成;在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之類的科幻類課文后,教師可以布置查閱相關資料的命題作業,讓學生與家長合力查閱資料共同完成作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布置課后作業,在無形中滲透德育,更加易使學生接受,同時也調動了家長參與孩子教育的積極性,使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
四、關注學生心理變化
德育需從細微之處抓起。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除注重教學外,還需注重學生課堂內外的心理變化。小學生天真爛漫且好奇心強,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欲,如果引導得當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然而事物都有兩面性,因為好奇心重,也極易導致小學生受到不良因素誘導對其成長產生負面影響?;诖耍處熜钑r刻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學生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接受學習,茁壯成長。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需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引起重視,不能將眼光局限于短期的應試教學中,而應立足于使學生未來更好地適應生活展開教學,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實現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機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