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沛
文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支撐。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盡管歷經波折,但文化的積累進程從未中斷。正是有博大精深、精彩絕倫的文化,才使得這個民族長期屹立于世界東方,并長久保持生機與活力。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廣大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為了實現這一偉大夢想,文化的引領作用必須得到發揚。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通過自身教學,引導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未來的成長和發展中,不斷傳承與發揚。
一、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獨樹一幟的絢麗文化。同世界上其它文化一樣,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透過歷史云煙,去認識和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是必要的。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愛國主義文化,貫穿了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涌現出了無數的愛國仁人志士,如戰國時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心系國家人民,以死明志;漢朝“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心存漢稷”的蘇武,不辱使節,威武不屈;南宋以“生斯世、為斯民”為己任的文天祥,為國為民,矢志不移;明朝“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不貪不腐,一生清白……可以說,愛國主義深深鐫刻在中國人骨子里。
進取文化,同樣植根于中國人的內心。古人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講求“大丈夫處世,不能立功建業,不幾與草木同腐乎”,它展現了人們積極作為、渴望建功立業的進取之心,與當前存在的“躺平”“啃老”現象完全不同。這樣的進取文化,使得中華民族始終不斷前行,不斷發展。
行為規范,同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等,對個人的言行舉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文明之國,這一系列的行為規范,是打在中國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國人區別于他人的實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亦豐富多樣,唐詩、宋詞、元曲……不同類型的文化表現形式不斷呈現,它們身上所體現的民族性,是任何事物也替代不了的。
二、如何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一,立足教材,充分挖掘蘊含于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入選語文教材的文學作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如古詩、詞曲、古文等,里面都積淀著廣博、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加以領悟和感知,同時,要指導學生從教材出發,發散思維,涵養文學修養,提高審美能力。初中語文新教材所選篇目大多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值得我們去挖掘、探究和學習。《論語》可以讓學生了解孔子的寬厚與仁慈;《岳陽樓記》能使學生感受到詩人的憂國憂民之心;《示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二,推薦和引導學生積極閱讀經典著作。正如柳袁照校長在培訓中所說,要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境界,應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我們語文老師一定要向學生多推薦一些詩詞歌賦以及古代經典名著,如《弟子規》《百家姓》《論語》《木蘭辭》《史記》等作品,這些著作思想深邃,感情豐富,深含哲理,適合學生閱讀。
語文教師除了推薦課外讀物,還應做好課外導讀工作。可以教育和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分階段、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地讀書。何謂導讀,簡而言之,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讀,讀什么,怎樣讀,讀后有何收獲和感想。老師的導讀可以增強學生閱讀的目的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否則學生的閱讀就有可能變得盲目、雜亂、隨意。
第三,以古詩文教學加強對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都是歷代名家經典,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從先秦文學到明清小說,從《詩經》到《元曲》,這些精心挑選的寶貴教材中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所以,運用合適的方式充分用好這些古詩文,有利于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加強學生傳統文化認識,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養。那么,如何帶領學生學習這些古詩文?首先,要多讀多想。古詩文文辭優美,學生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其中的精妙。有些古詩文對初中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有困難,學生更要通過多讀來幫助掌握古詩文的寫作特點,通曉古文今義。胸中有文墨,下筆如有神。只有熟讀、背誦了相當數量的古詩文,才能在作文時,胸有成竹。朗誦也講求方法。有的學生在早讀時,只求完成背誦任務,強背強記,這種方式會消耗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教師要在課堂上做示范,教會學生朗誦技巧,讓學生能夠在朗誦過程中發現古詩文的美,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認同。
為師者,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先有一桶水。語文教師應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善于學習,善于創新,善于發現,善于進取。要努力營造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要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但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是十分有限的,為此,還要在課外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通過課外實踐引導學生自覺學習、發現辨別、客觀評價我國的傳統文化,做到去粗取精、辨偽存真,從而做一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